数字赋能思政课堂 推动全会精神走深走实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新时代新征程上,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正在为铸魂育人工作注入强大动能。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拓宽了高校思政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也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丰富可能性,从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到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推送,从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到在线互动平台的即时交流,这些技术手段为高校思政课内容的呈现和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同时,结合数字化手段实现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实时洞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青年思想特征,从而在课程设计中做到因人施教、因时而进。总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作用,是推动全会精神走深走实、推进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一、数字赋能思政课堂的创新优势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使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播更加精准、高效且具有深度,且通过数字化手段,高校能够在思政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深层触达与有效引导,为精神传达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
首先,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思想政治课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偏好以及认知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内容推送,这种精准化的设计避免了传统思政课堂“一刀切”模式的弊端,使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刻内涵能够真正契合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除了能够在知识层面感受到理论深度外,还能在思想层面建立起对精神实质的认同,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共识的深层次互动。
其次,数字技术的应用还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在线平台、虚拟现实以及智能交互等形式,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与学习。灵活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扩大了精神传达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与此同时,多样化的数字资源如微视频、电子书籍以及在线讨论平台等,也让党的精神解读从单一形式向多元化、立体化转变,学生可以通过多感官体验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大大增强了记忆的牢固性和学习的趣味性。此外,数字化思政课还具备强大的动态更新能力。借助数字技术教师可以实时收集学生反馈,迅速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想动态,有效提升课堂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使得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播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
最后,数字赋能重塑了思政教育生态,通过网络社群、线上讨论实现师生深度互动,增强了学生的理论认同感和归属感。总的来说,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政课传播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以精准推送、灵活学习、动态更新和深层互动,使精神传播更加走深走实,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情感的有机融合,为培养新时代青年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二、数字赋能思政课堂的实施路径
拓宽数字平台学习系统,构建多元传播矩阵。在信息化时代,传播思想可以依托多元化数字平台。首先,高校可以搭建融媒体平台,将传统课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结合,形成协同传播的生态系统,并要针对不同受众的使用习惯,将会议精神制作成不同形式的内容,包括短视频、音频讲解、电子书等,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获取所需信息。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直播平台,邀请权威专家进行线上直播,解读会议精神,同时开放互动提问环节,进一步深化会议思想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此外,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系统。通过智能推荐算法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行为模式,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例如,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完成测评后,系统可自动推送针对性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不仅能够扩大传播覆盖面,还能提升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丰富数字化资源和传播方式,打造优质内容体系。数字化资源是思想传达的核心载体,其内容质量直接影响传达效果。为此,高校需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系统化的数字内容库。一方面,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撰写深度解读文章,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结合,使内容兼具理论高度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邀请师生共同参与资源建设,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录制主题微课等形式,丰富内容的多样性。最后,建立内容更新机制,将相关热点问题、政策解读等及时纳入资源库,保障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在内容呈现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多语种版本的推出,让资源更具普适性,传达到更多群体。
精准靶向施策,提高学习效果。会议思想传达的效果依赖于对学生需求的精准把握。对此,高校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学生在线学习的活跃度、偏好内容和知识薄弱点,教师根据分析结果,为不同学科背景、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定制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传达会议精神,实现“分层教学”目标。其次,注重课堂内外的有机联动。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具体的社会热点、身边事例相结合,使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相互映照;而在课外学习中,则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讨论会、线上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会精神,提高他们的参与感与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针对部分学习能力较弱或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高校可以采取“学伴制”或“导师制”。例如,成立学伴帮扶小组,协助解决会议精神中感到疑问的地方;或通过在线辅导、定期答疑等方式,由教师为学生提供点对点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二十三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内容,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数字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多元传播、优化内容、精准施策以及创新互动方式,能够更高效地传达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未来,高校还需持续探索新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数字技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倍增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章来源: 《重庆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27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