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数字化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任务,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这一政策顺应了新时代对知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双重需求,通过提升教育的普及性与灵活性,不断增强国家竞争力并满足全民的学习需求。教育数字化的战略部署不仅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核心动力,更成为国家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教育数字化引领学习方式变革
教育数字化正在推动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一变革不仅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还通过提升学习的灵活性和普及性,为终身学习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一场新技术革命,数字化技术正在逐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实现更具个性化、灵活化和互动性的学习形式,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
在马克思主义技术革命观的指导下,技术进步被视为推动教育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如何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并深刻影响生产方式的转型。教育数字化正是这一技术进步的现实体现,它通过便捷的知识获取渠道和广泛的资源共享,丰富了个体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具互动性和灵活性。这一变革推动了知识传播的广泛普及和教育模式的深度创新。
然而,教育数字化在发展中仍面临现实挑战。例如,偏远地区的硬件设施和互联网覆盖率相对不足,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为缩小这一差距,国家推出了多项政策以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汇集了8.8万条中小学资源、1万多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及2.7万门高等教育优质慕课。这些数字化资源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和灵活化,教育数字化在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方面成效显著。
二、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公平与终身学习
教育数字化在促进教育公平与终身学习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机制”。在这一政策引导下,教育数字化不断推进资源均衡配置,有效缩小了区域、城乡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助力实现教育公平和共同富裕。
从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出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教育数字化通过提供均衡的教育资源,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公平获取知识的机会,有效缩小了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差距。这不仅是对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是社会朝向更高层次文明迈进的实践,使知识获取超越了时空限制,确保不同群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具体举措上,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大幅提升了资源共享,为乡村和偏远地区提供便捷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有效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同时,国家通过“乡村教育帮扶”政策加强偏远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使乡村学生在数字化教育中获得平等的资源机会,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政策实施以来,教育数字化在提升教育公平和普及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注册用户已突破1亿,浏览量达367亿次,访客量达25亿人次。面向乡村教师的数字化培训进一步改善了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尽管偏远地区硬件设施仍有不足,但在政策持续投入下,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正逐步缩小。教育数字化的普及不仅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成效显著,还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持,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三、教育数字化素养提升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数字素养已成为社会成员必备的基础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体适应与发展,更对社会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素养的普及有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社会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指导下,人的发展不仅在于物质丰富,还包括知识、技能和整体素养的提升。数字素养作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不仅能促进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适应,还推动社会整体的创新进步。教育系统逐步将数字素养课程纳入中小学到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多层次教育资源体系,为创新创业和社会治理提供强大支持。数字素养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智能公共服务普及、扩大文化交流广度等,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种素养的提升不仅增强了个体能力,也推动了社会现代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数字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创新活力。然而,城乡间数字素养仍存在显著差距,尤其在老年群体的数字技能普及方面亟需加强。政府应通过社区数字素养教育等举措,确保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数字化发展的成果。
提升全民数字化素养不仅关乎个体发展,更是推动社会公平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体现了“以人为本”发展的本质要求。当前政策的有效实施已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方面显现成效。据《新京报》报道,截至2024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已达1.57亿,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2.95%。这一显著提升反映了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进一步夯实了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的基础。
四、教育数字化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实现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这一政策目标不仅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方向,还通过资源共享和终身学习平台等具体举措,持续推动全民终身学习,进一步夯实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教育数字化不仅是理念的进步,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路径推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智慧校园等数字化手段逐步覆盖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为各类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灵活化的学习机会。这些措施不仅展现了数字化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力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教育数字化的推广显著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为全国各地的学习者提供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机会。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智慧教育云平台等措施的实施,教育资源正在实现更广泛的共享与公平分布,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包容性发展。教育数字化政策的推进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涵盖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各类人群终身学习的需求。
自2023年3月挂牌以来,国家老年大学积极推进数字教育服务体系的覆盖,在基层设立了约5.5万个学习点,累计服务老年学员已达2214万人。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教育数字化在全民终身学习中的关键作用,也进一步展示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果。教育数字化的广泛普及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注入了持久的动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教育公平和提升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未来,它将继续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久动力。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