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的高校美育教学研究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平衡及构建自身内心生活的平衡等问题。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共识,既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及长期性任务,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大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教学为研究目标,旨在通过对高校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美育教学的具体案例,为高等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提供借鉴。
一、高校美育的导向与功能
美育旨在关注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实现人自由个性且全面的发展,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使其自身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美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且充分发展的人,培养个体具有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美育的人文导向
美育属于人文学科。美育的目标是育人,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不仅是指人文修养中知识性内容的获得,而应更深层次的提升为学生的人文教养层面,即具有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
高校美育的人文导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由知识层面升华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的存在意义、价值、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等问题。通过美育,培养学生在未来生活的变局中具有人文选择的能力。
(二)高校美育的人文功能
美育具有提升审美素养、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促进跨文化交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提升等功能性作用。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育,对于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美育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增强自我认识,促进个性发展。其次,美育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美育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这些能力对于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至关重要。
美育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当重视美育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美育资源和机会。
二、基于人文素养为核心的高校美育教学改革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但在传统教育体制与学生的就业压力下,目前高校美育课程仍呈现出认识不足、内容枯燥、模式传统、收效隐形等普遍性问题。
(一)加强对人文素养的重视
美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育课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具有更为直接地促进作用。目前高校设置的大多课程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过分看重专业课程,忽视学生审美心胸、审美能力与审美趣味的养成。
美育的目标和功能不仅仅是受教育者增加知识,而是要引导受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满,追求有意味、有情趣的完美的人生。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性都有着重要作用,对培育创新人才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加强对美育及其教育教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二)改变以往美育教育形式
美育教学是全方位的感性教育,但目前在陈旧观念的影响下高校美育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显著的单一化态势:教师一味追求形式化过程,实际内容却空洞匮乏,照本宣科者众多,拓展延伸者甚少,导致美育课程中本应该存在的很多人文性教育因素难以被充分解读。
高校美育的教育教学要转变以往建构课程的思路,从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转向多学科间的融合,以综合化的课程方向,融合各学科、门类、各教育因素,采纳具有时代气息、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选取多元文化和不同时代经典作品的价值资源,构建契合素质教育要求、具备多样性选择的课程内容体系。
(三)激发人文素养教育活力
传统美育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依靠理论的讲授式方法,把人文知识当作既定的结论进行灌输,教育过程未能实现基于学生的个性需要开展美育各类活动,教学方式传统、教育模式陈旧。
高校美育要实现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必须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教育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的规范与统一转向设置多种教学模块,从灌输性的教学方式转向以问题为主导,从学生的“被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与探究。
(四)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统一
美育的教学理念就是密切关注人的情感、态度、精神、生活、尊严来进行因材施教,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但当前美育教学面对的重要问题是:美育同其他学科相割裂、美育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脱离、教学的课程设计缺乏跨文化视野。高校美育教学未能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收效较弱。
美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育特征,在课程设计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统一,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高校等文化资源,改变往昔课程与学生生活相疏远的状况。将美育教学结合到校园文化节、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中,同时运用多元的、互动的与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既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三、高校美育的多种教学模式-以书法艺术为例
作为高校美育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书法艺术,其传播和推广在校园文化建设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将美术与书法并列为一级学科。书法教育的持续升温一方面加快推进了书法本体研究的进程,另一方面体现出书法在德育、美育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高校通识类公共教育选修课程
书法的美育意义就是让接触过书法的学生能够真正懂得书法之美、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及人文内涵、掌握书法的规律、具备基本的书写技能。但就当下的高校的书法教育情况而言,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太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书写能力差;另一方面缺乏基本的书法鉴赏能力。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书法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成为重要问题。以下是笔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角度提出的课程教学模式路径。
1.以多种维度确定教学目标,逐步提升人文理解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的基本问题与教学系统的核心,高校美育中的书法教学目标可分解为以下三个维度:
首先,认知与表现。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包括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到行书等主要书体的演变脉络、风格特点、代表书法家及其作品,帮助学生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如正确的握笔姿势、笔法、笔画形态、结构原理以及章法布局,使学生具备独立书写规范、美观书法作品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技法进行楷书、行书等常见书体的临摹与创作。
其次,审美与情感。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从线条质感、形态变化、空间布局、墨色浓淡等多个角度欣赏书法作品,体会书法所蕴含的韵律美、意境美、形式美等美学内涵,通过书法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树立。
最后,鉴赏与理解。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书法实践与文化交流活动,形成长期学习和探究书法艺术的内在动力。
2.以不同重点设置教学内容,整体把握人文核心
首先,理论部分。梳理书法发生与发展的整个线索脉络,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了解书法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书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能够辨析多元物质载体的审美差异,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笔墨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对悠久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切的本体把握,对具体到古代某一家和某一作品的研究、分析、临习也有一个较有历史感的立场,不至于太孤立地去看问题。
其次,实践部分。理论最终是要指导实践的,书法实践部分的教学基本内容是以技能为载体,历来都把书法技法划分为笔法、字结构、章法这样三个部分,在实践练习中要注意掌握笔墨技法,空间结构、时间特性及其组合等关系与意义。
最后,鉴赏部分。从艺术的立场去把握书法的真谛。可以从中国哲学美学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中国书法艺术审美鉴赏范畴、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韵律美、意蕴美等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高校的书法美育课程是要通过书法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中的内核部分,是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取代的。在对书法历代经典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体会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形式特点与审美情感。
3.以多元方式体现教学评价,尊重学生个性表达
教育评价的中心是学习评价,其目的在于督促更进一步的学习,在教学中运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个性的表达,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兴趣的促进作用。
第一,表现性评价。书法美育教学表现性评价是在任务情境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全面收集学生表现过程及发展过程的信息,要求真实地反映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情况,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包括解决在现实情境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第二,档案袋式评价。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资料的整理、草稿的创建及学习成果等材料汇集于个人学习的档案袋之中,以展示学习过程及进步过程。档案袋评价的方式为学习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成就的平台,有利于相互激励,提高学习兴趣。
第三,多元性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评价拓展为由学生本人自评及学生小组互评的多元主体,多角度评价学习过程及学习动态,教师依据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分析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有助于因材施教;学生自评有助于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小组互评可以取长补短,有利于增强团队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综合的校园文化节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校园文化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发展才艺的平台,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才能。这有助于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在艺术教育等方面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节能够打破常规的学习生活节奏,增添活力。它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如举办书法大赛、作品展览、名家讲座、综合活动、书法与舞蹈等多方面。这些活动可以使校园生活不再单调,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三)美育的社会实践与考察
美育的社会实践与考察有助于学生深入探寻、亲身体验,能够搜集到直接的感官材料,加深对考察对象的理解和认识。如学习碑文时去石碑所在地,学习书法审美风格时去书法名家名作丰富的博物馆或访谈当今书法名家等。边考察边分析边记录。书法美育的社会实践与考察活动安排可以有:写春节对联、碑帖拓片制作与临摹、到各地博物馆进行参观、对各类古建筑牌匾的细致观察与分析。通过近距离观察各类积极向上、富有美感的书法作品,大学生能够在情感和精神上得到滋养,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体验中推动书法美育在高校有效地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结语
在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强化课程知识的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的体验及技能,使学生对美育的理解更加全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美育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促进美育教学全面创新,探索全新课程教学模式,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