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摘要:儿童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以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以及简洁的文字和富有趣味的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绘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有力工具,亦是儿童教育的前沿阵地,尤其在传统文化领域。民俗文化天然具备的特性,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绘本中,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也有助于从小培养他们对自身所处民族与文化的认同感。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故事和民俗文化融入到儿童绘本中,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是一个重大课题。论文探索儿童绘本中民俗文化发挥的教育作用,以期为绘本创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教育、非遗、儿童绘本
发展脉络
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插图以及浅显易懂的文字,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喜爱。而绘本的形式表达更多的是以儿童绘本为主,其中的故事能够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承载着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绘本涵盖设计、手工艺、多媒体艺术等多个艺术门类,绘本上的色彩、图形会对儿童早期的美学认知水平起到关键作用。[1]信息对儿童的成长和大脑的发育有直接影响。六岁以下的儿童尚未识字,图形和图像作为可读取和可识别的信息最容易识别。因此,在三至六岁阶段的儿童通常阅读以图为主的绘本,从而进行信息和知识的摄取。而随着年龄的发展,六至十二岁孩子逐渐具备识字能力,绘本也形成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欧美国家的儿童绘本发展时间较长,无论从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发展都较为体系化。儿童绘本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晚,在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台湾绘本画家几米作品的出现,开始成为一种受人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初阅读的并非是儿童,而是一些青年人。绘本天然的属性让年轻人热爱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在拥有了孩子之后把绘本作为读物给与了儿童。通过梳理绘本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绘本领域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在教育方面。那么寓教于绘本就需要对教育的内容有清晰的思考和认识。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要从孩子抓起,儿童绘本是最好的教育载体。
一、民俗文化属性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俗文化"也被称为"民间文化"或者简称为"民俗",它代表着一种由某个族群或社群经过长时间的社会活动与工作实践逐步发展出的文化形式。民俗文化是一种最贴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感的文化类型。无论是劳作时的生产型民俗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日常型民俗,无论是在特定的节庆中体现出来的传统型民俗,或是通过社会组织的运作而产生的社会型民俗,甚至是对于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规则也是以民俗的方式来实现的,比如婚礼、葬礼等仪式性的行为都是典型的表现。它们并没有统一的官方法律规定,但却形成了民族特色文化,如结婚典礼或仪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稳定的形式。节日民俗也是非常有典型性的。如大年初一去爷爷家,初二去姥爷家。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如过年时要给孩子压岁钱,代表岁岁平安。男女在过本命年时要穿红内裤,以免犯太岁。目前出现的非遗文化其实就是民俗文化的另外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本质上就是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内容。如民间手工艺安徽徽墨、钦州坭兴陶、贝雕工艺等等不胜枚举。就连戏曲如粤剧、昆曲、黄梅戏都可以是非遗。国内的大学也相继引入非遗,成立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
(二)民俗文化的特征
民俗文化拥有持续性、普遍性和地区特性。比如,它们通常通过特定时间与空间的活动来呈现,且其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若无法再度执行这些活动,则不会产生民间传统。一旦这类活动跨越了特定的环境并由多个人反复实践,就会发展成具备传递性质的世代流传的民间传统文化。民间传统源于生活而非书籍,并没有固定的书面记录,主要是依靠亲身体验和口头教育的方式在人群及后代间传播。然而,即便是在类似的环境下,也很难完全复制,因为在不断演化的日常生活中,参与者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民间传统的转变。例如舞狮文化就有明显的广泛性和地域性民俗特征。中国北方和两广地区截然不同,广东佛山一带叫醒狮文化,虽是同宗却又不同。可见同样的舞狮在中华大地既具有广泛性,又根据地域逐渐形成地域性民俗。
(三)民俗文化的分类
民俗文化的划分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即纲目法和平行法。其中,纲目法是通过逻辑关系来构建大主题下的子主题,而平行法则是根据资料的重要性来确定类别。英国学者 C. S. Burne 在她的著作《民俗学指南》中将民间文化依据思想范畴、行动范畴和社会交流范畴进行了三层级别的划分。这种纲目型的方法有助于强调民间事物间的逻辑关联及民间分类体系的完整性。例如,在中国大陆,陶立璠教授在他的《民俗学导论》一书中的分类为四个层次: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口头传承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民俗学》的作者乌丙安也采用了同样的分类策略,他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娱乐文化。而《中国民俗与民俗学》的作者张紫晨则使用了平行分类法,将中国的民间文化分为十大类型:巫术文化、信仰文化、服装餐饮住居文化、建筑文化、制度文化、农业文化、节日庆典文化、丧葬仪式文化、商业贸易文化以及娱乐文化。此外,一些地区性的民俗志,无论是基于纲目还是平行的方式,都存在着不同的应用情况。比如浙江省民俗协会出版的《浙江风俗简史》、由戴景琥主导的《义马民俗志》等都是典型的纲目型,而刘兆元的《海州民俗志》就是一种典型的使用平行型分类的例子。
二、民俗文化的教育性
民俗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深远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道德理念,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拥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为了探讨儿童绘本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从文化内涵、信息反馈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步是针对儿童绘本中故事的挖掘与整理,分析民俗文化的内涵与哲理,便于更好的对于哲学意义的研究。第二步通过了解儿童及其家长对绘本中民俗文化教育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第三步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分析儿童在翻阅绘本过程中,阅读和理解中国传统故事所传递的民俗文化的感受。
为了达到有效的研究效果,并对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笔者使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以传统民间故事为主题,随机选取了30册具有代表性的儿童绘本作为研究样本。同时,以6-12岁儿童及其家长为调查对象进行相关研究的问答。 2. 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通过对30册儿童绘本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从故事情节、角色塑造、插图设计、教育元素等方面,探讨传统民间故事在儿童绘本中的呈现方式及其教育价值。 (2)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调查来了解家长和孩子们对儿童绘本中传统故事民俗文化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以及教育效果,从而分析有效性。 3. 数据分析: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儿童绘本中传统故事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对绘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儿童绘本中民俗文化的教育特点和存在问题。 4. 研究预期:本研究预期将揭示儿童绘本中传统民间故事呈现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为儿童绘本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创作者在以绘本的方式展现民俗文化时,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叙述,中国民间故事跨越时空,展现出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例如,在绘本书《神鱼驮屈原》中讲述了“屈沱三漩”上那个神奇的故事——屈原沱。传说屈原被楚王所逐,流落在汨罗江附近。楚国亡,屈原投江,神鱼背起屈原尸体溯江而上,穿越八百里洞庭湖,战胜了各种的艰难险阻,终于将屈原尸体驼回了故乡——归州,并将其小心放在一块礁石上,这就是“屈原沱”的来历。通过绘本故事让小朋友们了解屈原的故事。绘本《九色鹿》则讲述了一个报恩的故事。王后希望能够延续自己的美貌,派采药人在森林寻找灵药。采药人在深山里采药不慎跌落河流之中,危急之时九色鹿救了他的性命。采药人希望可以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而九色鹿只要采药人不说出他的行踪就好。但采药人并没有信守诺言,破坏了与九色鹿的约定,将其神祕的行踪透露给想要鹿皮衣裳的王后,从而引起了一场灾祸。故事中的守信与报恩既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与因果,又从民间故事的角度巧妙进行了描述。民间传说与典故如同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寓意,引领孩子踏上一段段探索智慧与美德的奇妙旅程。[2]一方面,故事能够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绘本通过用色、搭配、设计以及题材新颖等各个环节创造性发挥。[3]另一方面,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儿童的成长期许多家长往往关注的是身体的发育,而心理发育同样重要。如果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让孩子阅读绘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绘本《龙的传说》,讲述了龙的创造起源,以及经过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图腾。饮食文化与家庭和情感紧密相关,绘本可以作为亲子阅读的材料,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4]这些绘本无论神话传说亦或是美食讲述的内容都是民俗文化,在阅读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心理。
三、民俗文化的研究结果
近几年以民间故事和民俗文化作为题材创作的儿童绘本发展的如火如荼。绘本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可以形成不同的心理感知,从而对儿童的同理心培育、情感调节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儿童在感受这些故事的同时,无形中会受到来自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进而会形成其内在价值观的雏形,而这些又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成为影响人观念形成的潜在性要素。例如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绘本故事《百鸟朝凤》就是如此。故事的大概内容讲述了善良的凤凰不仅与同伴们分享了自己积累的食物,还毫不犹豫地冲进大火中拯救受困的鸟类们。而那些受到感动的鸟儿纷纷赶来,为凤凰制作一件最美的羽衣,帮助它度过最重要的难关。从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带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理念,也同样传递了助人为乐的中华传统美德。
四、有效性的策略
老师和家长借助民俗类故事和其他有关的民间神话传说,可以将故事和图形图像在儿童时代就将其烙印在人的大脑中。在研究儿童绘本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时,为了能更好地实施还需要采用以下策略: 1、适应性: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和发展水平的传统故事,并确保这些故事在文化内涵和情感层面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契合。 2、故事与图像的融合:利用精美的插图和生动的叙述,让孩子们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沉浸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从而加深对故事的感知和理解。 3、互动性:我们要鼓励儿童参与到故事讨论中,通过提问、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体验和理解民俗文化。 4、平衡性:在保持故事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趣味元素,使儿童充分享受阅读乐趣,从而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育5、合作性:通过家长指南等方式,促进家庭与学校在传统故事民俗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6、文化背景的呈现:在绘本中展示故事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帮助儿童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 7、及时反馈:设计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儿童在民俗文化教育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反馈,以确保教育效果的实现。
五、研究展望
在儿童绘本中融入民俗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孩子们在接触大量外来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代表学院派的高校关注的更多是工艺类的非遗文化,而对于绘本与民俗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地研究尚未展开深入的探讨。富含民俗文化的儿童绘本更具推广价值和意义,丰富的艺术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以培育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培养幼儿对于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5]民俗文化这个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容,让民间故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帮助儿童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从绘本故事所蕴含的内容层面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有效的在儿童绘本中传播传统文化,是值得教育从业者和绘本创作者深度研究和思考。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