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舞蹈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径与实践探索
【摘要】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人心,思政教育在各类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特别是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文章从中职舞蹈教学出发,面对当前中职舞蹈教学存在的内容与方法创新不足、学生基础与需求多元等问题,中职教师应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舞蹈作品创作与表演、舞蹈欣赏与批评中融入思政教育,讲解传统文化、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中职舞蹈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思政教育;多元融合;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单纯的技能培训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的目标逐渐转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舞蹈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审美功能的艺术形式,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外,还能助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然而传统的中职舞蹈教学过于侧重于技巧和表演艺术的传授,较少融入思政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培养相对薄弱。因此,将思政教育与舞蹈教学有效融合,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良好思想品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时代发展所需,教育改革所向。
1.中职舞蹈教学中思政教育融入缺乏系统性的原因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部分中职院校的舞蹈教学内容较为固定,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缺乏系统性。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缺乏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很多人将舞蹈仅仅视为一种娱乐或放松的手段,而忽视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拥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思想性,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还能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情感和思想。舞蹈教育应当被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在身体与精神层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而当前的观念偏差,实际上与我国传统教育的“应试”导向有着深刻的关系,尤其是舞蹈未被视为一门独立的重要学科,而只是作为一种课外活动来进行,缺乏对舞蹈深层价值的理解和尊重。
二是中职舞蹈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差。许多中职院校侧重于培养职业舞者和优化舞蹈师资,将技术技能视为人才培养核心,这种教育目标未必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随着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舞蹈教育也应当从“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向“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舞蹈技巧高超的舞者,还需要能够在多个领域、不同职业角色中活跃的综合型人才。舞蹈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是舞蹈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传统教学模式依然依赖口传身授的方式,舞蹈教学强调记忆和技术训练,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对创意和个性化的要求,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显得相对落后。
四是舞蹈教师艺术素养不够。舞蹈教师的艺术素养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目前许多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传授学生舞蹈动作,而忽略了锻炼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艺术精神。老师无法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学生就难以将内心的情感利用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舞蹈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还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果教师本身艺术素养不够,无法有效地传递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艺术哲学,就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舞蹈的深刻寓意和包含的情感,导致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2.中职舞蹈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径
2.1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舞蹈教育地位
学校一方面需加强对舞蹈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通过校园媒体、家长会、社会讲座等多种渠道宣传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家长、学生甚至教师对舞蹈教育的片面认知;另一方面,各中职院校也应将舞蹈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确保舞蹈教育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2优化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根据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各院校需要重新定位中职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舞蹈技术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与各类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了解社会对舞蹈人才的具体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以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2.3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口传身授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需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创设与舞蹈作品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切身感受舞蹈的情感和内涵,或借助多媒体、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舞蹈表演、舞蹈比赛、社会演出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技能、积累经验。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艺术素养
中职院校需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舞蹈理论培训、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鼓励教师攻读相关专业学位,不断更新和丰富舞蹈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通过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支持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同时,教师通过参与舞蹈创作、演出等活动,积累舞台实践经验,将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更加生动、实用。
3.中职舞蹈教学中思政教育融入的具体实践
3.1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思政教育融入
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提升舞者的舞蹈技能,还能培养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舞者在长期的基本功练习中增强身体柔韧性、力量、协调性和平衡性等基本素质,同时培养舞者对身体各部位的精准控制力和调节能力。这种训练不仅提升了舞者的动作精准性和流畅度,还强化了他们的身体控制力、线条感和力量感,使他们在舞蹈中能够更丰富地展现情感层次和艺术表现力。基本功训练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这个过程能够培养人的耐心和毅力。随着基本功的逐渐扎实,学习者会发现自己在技能上的进步,这有助于建立自信心。同时,扎实的基本功为舞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使他们在表演中能够更加自如地展现不同的情感状态、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从而达到深层次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仅是艺术表现的升华,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以中国古典舞《踏歌》为例,教师需要先向学生讲解“云手”“盘腕”“踏步”等基本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动作的细节和身体的姿态,并安排一系列身体素质训练,包括压腿、踢腿等腿部柔韧性训练和腰的前俯后仰、左右侧弯等腰部的训练,为完成古典舞中优美的身姿和动作打下基础。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穿插讲解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踏歌》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作品,其动作来源于古代的踏歌舞蹈,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审美情趣,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古代踏歌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以及在舞蹈中的体现进行互动探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师还可通过音乐的引导和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练习“云手”等动作时,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代的宫廷或民间场景中,通过动作表达出古典舞所蕴含的温婉、含蓄、典雅等情感特质,使舞蹈更具艺术感染力。这样的基本功训练能让学生不仅在舞蹈技能上有显著提升,还能在表演时更好地展现出古典舞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达到技术与艺术、情感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现代舞《觉醒》对于培养学生的身体力量、爆发力和空间感知能力也有良好的作用,同时还能通过舞蹈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舞强调身体的力量和控制,所以教师要安排一系列地面力量训练,如进行核心力量训练,让学生躺在地上,进行腹部肌肉的收紧、放松练习,以及腿部的抬起、放下等动作,增强腹部和腿部的核心力量;进行手臂力量训练,如俯卧撑、平板支撑等,提高手臂的支撑能力和稳定性,为完成现代舞中各种高难度动作提供力量支持。同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现代舞《觉醒》中的一些典型动作技巧,如“收缩-放松”“跌爬滚打”等。以“收缩-放松”为例,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即通过身体的快速收缩和突然放松,产生一种富有弹性和爆发力的动作效果。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感受动作的力量感和节奏感,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步练习,在教授简单的身体局部动作的同时,教师还应通过设置不同的空间移动路线和动作要求,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如在教室中划分不同的区域,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按照指定的路线进行移动,同时完成一些现代舞的基本动作,如跳跃、旋转等。在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保持动作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增强对空间的掌控能力。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舞蹈内容展开更深层次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不同舞蹈作品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交流和反思,引导学生在舞蹈动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鼓励学生将讨论中产生的情感融入到动作中,通过身体的力度、速度、幅度等变化,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使舞蹈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这种融入了多样舞蹈技巧和情感体验的作品会使舞蹈在展现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引发深刻的思想碰撞,实现舞蹈技能与思想情感的有机结合。
3.2舞蹈创作与表演中的思政教育实践
在舞蹈创作与演出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需要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外,还需要对作品所蕴含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融入思政教育,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并详细规划课程内容,让思政教育能够有效融入舞蹈课堂中。教师可从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入手深入探索其中所隐藏的丰富文化内涵;或选择那些能全面展示民族团结、社会责任和爱国主义等核心主题的舞蹈,让学生在舞蹈创作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脉搏。
由北京舞蹈学院创作的舞剧《人间四月天》就是一部以“中华第一才女”林徽因生平为创作底色的国标舞剧,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林徽因一生的孜孜以求和无私奉献,讴歌了她对中华古建筑遗产保护和发展中国建筑研究体系的杰出贡献,同时也折射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舞剧中的每个章节都通过不同的舞蹈形式和情节,展现着林徽因在不同阶段的生活和事业。该舞剧不仅塑造了林徽因的形象,还通过群像的方式,展现了梁思成、徐志摩等一代学者的风采,他们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展现着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担当。这一舞剧将西方的舞蹈语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精心创作了与国标舞十支舞各自特性相匹配的音乐,且在视觉呈现上突破了历史时空的界限,舞台背景中出现的古建筑模型、四合院的场景等都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剧体验。而舞剧中出现的景泰蓝工艺、古建筑模型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元素的展示也让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不难看出,舞蹈中的符号性表达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有力工具。正如国标舞中的双人配合和群舞等形式可以作为思政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性别平等、团队协作等主题的载体,在中职舞蹈教学课堂上教师理应全方位引导学生从舞蹈动作的配合和情感传递中,理解团结合作、互相尊重、遵守规则等精神。
3.3舞蹈欣赏与批评中的思政教育引导
舞蹈欣赏和批评环节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文化鉴赏力的关键。在舞蹈欣赏和批评环节,教师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舞蹈作品的基本要素,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评价作品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来支撑这些观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分析和解读舞蹈作品,而不仅仅是从表面的技巧或情节进行评价。比如在舞蹈作品分析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包括“这部舞蹈作品表达了什么情感或思想?它是否达到了创作者的意图?舞者的动作与情感是否协调?在某些场景中是否存在技术与情感的脱节?这部作品所使用的舞蹈语言是否有创新?它如何突破了传统或现代舞蹈的界限?舞蹈的节奏、结构、道具等是否为整体效果服务,是否与音乐、舞台设计等其他元素协调统一?”等,引导学生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作品。
举个例子,在欣赏《春之祭》这一现代舞作品时,教师首先要介绍的就是《春之祭》的背景,包括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意图、作品的首演引发的争议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背景知识框架。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春之祭》的舞蹈视频时,不仅要强调注意舞蹈的动作、节奏、结构、道具等元素,还应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这部舞蹈作品对于原始的野性、对自然的敬畏等概念的表达,分析舞者的动作、表情等是否达到创作者的意图,观察舞者的身体语言是否能够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看舞者是否有动作过于技术化而缺乏情感表达的部分,这部作品所使用的动作设计、节奏变化等舞蹈语言是否有创新等,让学生在作品不规则的节奏、强烈的动作对比中感受舞蹈对于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增色效果。
4.结论
舞蹈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艺术和美育课程,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起到关键作用。舞蹈教学不应仅仅被视为基础的非专业教育或素质教育,还应当拓展到激发学生对审美、情感和思想的深刻理解与思考。将思政教育融入舞蹈课程并非单纯地引入理论内容,而是要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在舞蹈实践与创作中领悟艺术的深层次价值,还能通过艺术体验感悟与自身生命成长的紧密联系,将艺术背后的德育思想与价值观念与个人生命经验相结合,进而促进他们精神上的成长和品格的塑造,助力教师在舞蹈课程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推动学生在认知与情感方面的全面发展,并深化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