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结合教育部“新文科”背景的发展,文章以西北地区民族院校为研究标点,围绕OBE理念,思考舞蹈编导教育教学改革及应用策略,从项目、教学、交流、课程、组织、发展等出发,推动舞蹈编导专业在西北地区民族院校的学科带头作用,联系国内外教育教学应用实质,促进人才“一专多能”培育实效。同时,也提出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与落实问题,使得舞蹈编导专业教育连接学校与社会所需,培养符合新时代背景下舞蹈专业综合型舞蹈编导人才的教学改革研究目的。
【关键词】舞蹈编导;新文科;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权威赛事“桃李杯”“荷花奖”等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西北地区优秀作品不断,但对比南方地区,西北优秀作品依然需要更强创作的动力。优秀作品的背后是优秀创作人才涌现及其努力耕耘的结果。新文科建设作为我国实现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舞的重要举措,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其核心使命在于根本性地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1.理念综述
“新文科”是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在为推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言中提出的新思路,我国要全面推进“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学科建设,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群。其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为了将新技术与老文科相结合而提出的概念,是将具有主观性、民族性、历时性、理念性和意识形态性的传统文科的价值理性进行重塑,形成交叉学科,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的。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是以全球新科技革、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OBE是Outcomebasededucation的缩写,意指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该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被教育界广泛认可。该理念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OBE强调如下4个问题: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其宗旨是衡量学生做什么,而不是衡量学生知道什么。OBE要求学生掌握理解内容的方式以及具有较强的思维扩展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不断挑战新的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合信息分析能力及组织能力。
本论文基于OBE理念结合舞蹈学科发展,反思舞蹈编导教育教学实质问题,为OBE融入课程教改,推动课程建设、改良教学方法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意义。
2.教改价值
随着时代的多元发展,舞蹈编导的人才需求不再只是负责创作一支舞蹈这么单一,如何结合技术、历史文化、创意等来满足当下观众的艺术需求,成为高校思考的问题。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张艺谋导演创作的《别开生面》将歌曲、投影技术、舞蹈、陕西面食文化相融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张艺谋导演再次带队创作创意融合舞蹈《秧BOT》,将机器人、手绢花与舞蹈的高度融合,更是让观众赞叹科技不仅走进科学、医学,更是走进舞蹈、走进百姓的身边。这些技术共融的现象,使得舞蹈艺术创作者不再“创作的门缝”里单纯苦思肢体语言是否创意、情感是否吸引,而是推开大门看到快速发展的世界,关注更多能人志士如何与“速度”抗衡、与“时间”赛跑。
回顾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更多课程设置在于编创技法的应用、编创理论的掌握及相关舞蹈学知识的有限积累。但在掌握前沿技术,如摄影、摄像技术,音乐或视频的剪辑编辑技术、美术设计技术、剧本写作技术、信息科技图像技术、AI或VR/AR技术等,学生十分渴求,但高校课程设置却较为匮乏,匮乏不代表没有,但相关领域教师有限,教学资源有限,呈现的供需配比失衡。因此,基于“新文科”的背景,如何使舞蹈编导专业搭上时代的快速列车,高校教学改革、实际策略应对尤为重要,这对提高新时代高校艺术教学质量、提升教学队伍、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的多元设置,结合各地区的文化底蕴,联系地方各学科形成项目制,加强学生间、教师间、专业间互动互融,成为“新文科”背景下舞蹈专业教学改革的价值所在。
3.现状分析
3.1课程设置现状
西北地区民族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受各地区文化背景影响,以西北地区民族院校舞蹈编导专业为例,其在素材课程设置中尤为显现,如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但具体为“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核心问题上,在教学设置中与舞蹈表演、舞蹈学专业比较,呈现模糊态势,现状有三:
第一,在大类培育的学生知识水平不一的情况下,舞蹈各专业教学呈现趋同化效果,偏离舞蹈编导的创新教学宗旨。如低年级素材课程以芭蕾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单元课、编导理论课、技法课为主,在素材课教学里,教学内容与舞蹈表演、舞蹈学素材课大相径庭。学生在共有的课程中,如何取长补短,别出心裁的围绕创作进行呈现。
第二,从教学模式观察,教学更多以培养“舞蹈演员”的教学思路去培育“舞蹈编导”学生,缺乏教学模式的灵活创新。
创作离不开演员的演绎,相较于舞蹈编导专业而言,集编、演、研为一体的人才稀少,且在学习初期,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编导自编自演来完成所思所想,肢体受限的情况下,如何突破?基于这样的思考方向,部分教学中教师针对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强化其身体能力,对标于“舞蹈演员”的要求,不对标、不治本,缺乏灵活考虑,舞蹈编导专业的人才更多是创作行为的亮点,侧重的是创作的思维与表现手段,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应对应表演专业的演员来呈现。
第三,素材课程的设置意义模糊,即目的在于“普及下的活学活用”还是“深入中的探索研究”。
素材是创作的基础,舞蹈编导专业的素材课应该怎么给,怎样应用,是基础元素的科普,还是基础元素的衍生甚至再创造,缺乏教学标准,且对比编导与表演、舞学专业,较难区分演、导、教的关系与联系,在素材课程的“横向延伸”与“纵向发展”中,欠缺明确思路。
3.2教学模式现状
转换路径,放眼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视角,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相似性、且趋同化,导致培养人才与时代脱节,与社会需求断层。
第一,编导教学有其专业的特殊性,依照与高校教师的年纪、阅历、实战经验等,在教学的革新教学手段上,出现地域起伏,呈现不匹配现象。
第二,编导专业教师也是舞蹈编导,受教学大纲制约,在实战创作中,存在课程与创作的差异性,无法匹配对应在学生学习与实践中。
第三,教学形式及教学手段的单一,只存在于课堂的教学,缺乏教辅工具,很少有机会将学生“带出去”,也很少有机会邀请学者“走进来”,使得教学资源、社会资源单一。
第四,缺乏良性的竞争环境。学习氛围需要营造,创作也需要一群积极人抱团取暖,西北赛事相较于其他地区,赛事少、活动少,交流互动少,缺乏所需的环境氛围。
因此,通过对教学宗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教学手段、竞争环境等层面进行剖析,综合教与学的二者视角,映照课程设置与舞蹈编导在课程培育中出现的现象及问题进行整合。
4.教改策略
探究舞蹈编导专业教革策略,以课题负责人曾实际访学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SNDO系为例,结合欧洲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方法中的亮点,参照其在我国西北地区舞蹈编导教学方法的不足进行改进。
第一,项目策略,利用“外专引智”项目资源,拓展国际视野。营造宽松、积极的艺术学习氛围;邀请优秀编导进课堂,与在职教师共创共融,“以创促教,以教促研”。优秀的作品是树立编导专业的基准,就像培养出优秀的舞蹈演员,可以充分证明舞蹈表演专业的教育水平。
第二,交流策略,拓宽专业交流渠道。结合艺术专业特性,与音乐、影像、文学等进行交融、交流与发展研究,形成舞蹈影像、环境即兴、“舞动的读书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打破常规教学思路。
第三,课程策略,有效运用固定课程的教学环境优势,积极摄入灵活课程。邀请驻地艺术家计划、原创作品交流周、创作与教学案例分析、优秀作品展等活动;尝试丰富教学模式,扩展教学场域,积极推动教学平台。紧密与兄弟院校展开教学、创作合作交流。
第四,教学策略,扩充教学方法。引进拉班舞谱及记谱法,丰富舞蹈编导创作的科学性,该教学模式目前仅在中国台湾、北京、上海等地有少量学者投入教学中。
第五,混合式教学策略,拓展线上平台与线下艺术教学活动的展开。例如,依靠学校力量,促进学习互通,开展丰富多样的国际会议、论坛、艺术节等。积极开展“云素材库”建设工作,积极鼓励师生素材共同积累与共创,形成高质量的素材库资源建设。线下则是积极推动教师教材建设工作。当下舞蹈编导教材,应用较多的还是老一辈实践应用理论学者的教材,结合当下时代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的时代审美滞后性和需求滞后性。十四五以后出版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时间的印证。
第六,结合数字化形成多维度教学模块。结合数字化发展的势态,形成有团队、有组织、有计划、有年限的舞蹈数字化发展实验,将AI、AR、VR有效结合。例如,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沉浸展·莫高窟第258窟”首个虚拟现实深度漫游VR合作项目,敦煌研究院VR实验与腾讯公司完成的跨界合作,集合绘画、动作捕捉、历史等多元角度投入市场,形成多维的发展趋势,其中在身体语言、肢体风格、舞蹈的数字化演化、投入到技术应用与发展中,映射社会人才需求方向。
第七,组织策略,深刻认识课堂与社会的联系。与本地电视台的项目合作、与本地剧场或音乐厅的项目合作、公益性户外课堂的搭建、长期项目制合作等。虽然各单位有与当地相关单位签署实习教育基地,但互动性、互动区间较少。能直接联系社会所需的机会,西北地区少之又少,缺乏培育土壤及空间,相关基金资助单一,故需要紧密的社会联系,形成应用。
第八,发展策略,围绕舞蹈编导教学实际,呈现以下三种发展策略:对应行业需求定制作品;对应社会热点专创作品;对应时代特色研发作品。
从全国每年大批舞蹈编导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毕业晚会、就业、择业情况,反映该地区舞蹈创作教学实质,其易出现如模板化创作模式、选材视角的局限与雷同、表现手段的趋同、创作技法痕迹过重等实际情况。为避免以上现象重蹈覆辙,编导专业扎根实际,根据活动、展演的确切需求定制作品,学生对标实习,获取一手创作经验与资源;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关注热点如“文博”主题、科技主题、非遗主题等进行专创,呈现作品质量,凸显社会需求;同时,对应时代特色,积极主动研发作品,做时代的主人,让舞蹈编导专业不再被动,不再仅仅是“命题编舞”,更是“自主命题”的研发者。
第九,需求策略,结合OBE理念,需求持恒的科技与教学技术的吻合。结合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需求、领域扩展等方面自主性更强,且因时代发展,信息接收渠道如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以及当下较为流行的AI索引工具如Perplexity AI、Elicit、DeepSeek等,快速发展且丰富多样的自学平台如何与高校教材、教学大纲发展节点相对缓慢的教育技术节奏持恒,值得高校教师深入反思。当然,目前已有高校引入人工智能的高校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平台,结合艺术发展态势,以及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的《秧BOT》创新舞蹈领跑,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路径,横向教学改革研究更将掷地有声。
5.结语
通过应对策略的提出,希望解决编导专业发展视野狭窄问题、教学模式单一问题、课堂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问题、师资队伍单薄的问题、OBR教学理念与实践相融的问题、“新文科”背景舞蹈编导如何实施教改等问题。
本论文基于OBE理念的理论视角,深化舞蹈编导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设置、改良课程方法,联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动舞蹈编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理论支撑及实践探索,从而达到完善教学机制的研究目的。
鉴于策略的提出,良好的策略也需要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推动与政策引导,积极推动、促进相关项目活动的设置、落地,也鼓励青年教师以团队为基准,进行课程调配、项目实施;以教研室、系部为单位,结合学校、校与校、校与企的特点,打通各单位联系,促进教学改革成效,最终成效并不在学校显现,而是在社会、用人单位的应用中凸显。
舞蹈编导专业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对于“一专多能”的社会需求,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还应考虑教学逻辑,例如编导课程的实践应用就是肢体开发、身体即兴、主题编舞等,结合国家教育部针对艺术类高考分数线政策,学生文化课分数明显提高,广大考生着重文化课的复习与付出,相对于专业课练习、复习的时间花费会有所平衡,甚至减少,基于此,教学上如何针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灵活的调配,在教学时序、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中合理改良,成为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一线教师的重要职责。
同时,也希望地方教育局、理解舞蹈编导专业的特殊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从国家的发展出发,来应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艺术人才的需求及培养,进行具有OBE理念的改革与发展,给当代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舞蹈领域人才培养打开新格局。基于OBE理念,要求广大专业教师形成艺术教学的新格局,使得舞蹈编导专业教改在理论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并驾齐驱。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