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重“技”轻“育”——基于中国民族民间舞与时代接轨的教学思辨
在专业教育的广阔舞台上,技能与艺术的融合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出现重“技”轻“育”的偏颇现象,即过分强调技术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育人培养。这种倾向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也削弱了教育的整体效果。为了有效规避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专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寻找技能与艺术融合立体的育人实践。
1.由问题导入:重“技”轻“育”的偏颇内因
在学术视角下,舞蹈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教育阶段的本质差异凸显于认知深度的断层,简单而言为主动思考的缺失。本科生倾向于体力层面的勤勉执行,却往往忽视了思维层面的主动探索与深度剖析,盲目空洞地随波逐流,仅满足于既定课程框架内的任务完成,呈现出表浅的、体力主导的学习状态。于此,身心疲惫就没有时间深度思考。反观研究生教育,本应在本科阶段进行学术思维的训练、问题意识的产生,在这一培养理念下过渡为研究生身份,才能进行学术领域的深入探究。恰恰因为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静下心,关上门,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和独立思考,错失了成长和进步的最佳时机,延缓了舞蹈学术进展的脚步。这一对比揭示出主动思考与批判思维培养构成了两个阶段教育衔接与跃升的关键节点,是区分学术成长深度的核心标志。
1.1忽略文化导入与思想引导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逐渐浮现:随着“训练性”的过度强调,教学组合逐渐剥离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转而聚焦于提升单一的肢体能力,导致学生对所表演的舞蹈文化背景茫然。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精髓恰恰蕴藏在其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历史内,这是支撑学科发展、滋养学术研究的沃土。然而,当前多数课堂忽视了文化导入与思想引导的重要性,舞蹈生的认知仍局限于动作的精准模仿与外在表现的整齐划一,对于深层次的文化认知则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对相关的文字性作业避之不及,缺乏基本的写作概念与意识。
事实上,民间舞蹈的理解绝不能止步于动作层面,而应深入探究其文化背景、民俗文化、生活方式,以及舞蹈产生的社会历史动因,民间舞在民间本就有着特定的时空场域,无论是时间上的节庆仪式,还是空间上的特定场所,都是舞蹈作为文化载体、沟通神灵祖先的重要渠道。以教授传统典型组合《清蓝蓝的河》为例,虽然要把握胶州秧歌精准细腻的风格动律,但若忽视唱词、旋律、鼓点等音乐元素与舞蹈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也难以构建出清蓝蓝的河这一意象。因此,民间舞的教学必须回归其文化本源,从而实现舞蹈技艺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
1.2缺乏问题意识与个性表达
在现代教育浪潮中,缺乏问题意识与个性表达同是问题所在。教育体系的同质化倾向促使多数教师倾向于用统一的“尺子”衡量并训练学生,对于展现出“小聪明”和独特想法的学生往往持排斥态度。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整体性,不应局限在非黑即白的对错中,长此以往,不仅削弱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与自主发现的机会,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专业舞蹈表演人才切不可忽视。一位优秀的舞者,其气场不仅需要足够扎实的基本功与专业素养,敏锐的理解力也不可缺失。然而,当前的教学安排未能提供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思考、沉淀与消化。由此难以触及动作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审美情感,所呈现的往往只是表面的动态模仿,缺乏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种仅停留于表层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基础不牢、风格掌握不精,进而过早地进入舞台表演能力的训练,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培养合格的舞者,首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基础知识,树立主动思考的意识,形成独特见解。唯此,学生方能准确掌握“真实的风格”,在此基础上接受舞台化的训练与培养,方可蜕变为一名合格的舞者。
1.3缺失综合能力与多元思维培养
高等教育改革应平衡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培养。当前教育体系过度强调分数和单一技能训练,导致学生知识视野狭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与拓展,显然越发被忽视和边缘化。纵然是在北京舞蹈学院这样的艺术类高等学府中,这一现象依旧存在。以北京舞蹈学院黄奕华教授的安徽花鼓灯教学为例,其通过分块式教学结合高强度头脑风暴,避免了重复训练形成的机械化倾向,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快速记忆能力,有效训练思维能力,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随着社会需求多元化,人才培育需突破专业壁垒,构建覆盖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知识体系:(1)立足学科前沿动态,把握未来发展趋势;(2)整合跨学科知识资源,促进创新思维碰撞;(3)建立问题导向学习模式,通过跨学科实践激发探索精神。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拓宽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更能使学生保持持续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实践动力,从根本上矫正重“技”轻“艺”的教育偏颇,实现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协同发展。
2.由分析得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题中之意
2.1鲜活性与真实性并存的底层逻辑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要关注鲜活性与真实性并存。这一特征首先体现在对舞蹈情感表达的深度挖掘上。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摆脱脸谱化的面部情感,从浮于表面转向走进内心深处,深入探索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真谛,使学生真正领悟舞蹈的风格韵味。
这种转变是基于民间舞蹈的生存语境——仪式。民间舞蹈往往与个体的生命运转紧密相连,如属于婚俗类的藏族锅庄、维吾尔族麦西来甫、蒙古族萨乌尔登;属于丧葬类的土家族“撒叶儿嗬”、纳西族东巴舞;属于治病类的蒙古族安代舞、羌族羊皮鼓舞;属于恋爱类的尼西情舞、彝族打歌、羌族对衣角、瑶族三元舞等等,仪式活动是舞蹈产生与发展的土壤。这些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是各民族、各舞种鲜活且深沉的生命议题。因此,其表演绝非简单的脸谱化呈现,而是真实且鲜活的艺术表达。
此外,民间舞的节奏处理也体现了其鲜活性的风格特征。不同于机械、平均的节奏,民间舞的节奏具有抑扬顿挫的情绪起伏,以传达舞蹈的情感与意境。例如,潘志涛老师一脉相承的激情教学方法,就强调通过语言情感的激情澎湃与鼓点节奏的抑扬顿挫,调动学生的情感刺激。民间舞教学的喊节奏必须要注重声调的变化与起伏,方可传达出舞种的风格韵律。这种对节奏的处理方式,不仅使民间舞更加鲜活、生动,也使其更加动人心弦,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综上,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底层特征就在于其鲜活性与真实性的并存。
2.2舞蹈教学三要素与中国民族民间舞并行之思
在舞蹈教学执行过程中,示范——讲解——纠正是颇为重要的三大要素。
2.2.1示范:精准动态,引领风格
首先,舞蹈教师的示范能力至关重要。精准的示范不仅是舞蹈学习的标杆,也是学生掌握舞蹈风格与技巧的基础。舞蹈是一门身体语言艺术,教师应以高度准确且清晰的示范,展示动作的细节、节奏与情感表达,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指导。这不仅是对动作的再现,更是对舞蹈艺术深刻的理解,是重要的参考标准,有助于学生建立舞蹈动作的基础认知和身体记忆。尤其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而言,示范不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舞蹈表现力的启蒙,为表演奠定坚实基础。
2.2.2讲解:剖析要义,言传身教
其次,教师需以精准的术语和词汇进行有效且生动地讲解,传达动作的意蕴。不可局限于对舞蹈动作的表面阐述,更应深入剖析动作的要义、风格、情感等多重维度。尤其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教师需准确分析与比较不同舞种的风格,引导学生灵活切换运用。同时,舞蹈乃身体与情感的双重表达,中国民族民间舞更是饱含着浓厚、热烈的真情实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一真实情感融入表演,使每个动作都能传递真实且鲜活的情感体验。当然,讲解还应涵盖舞蹈的文化内涵、人文关怀及思维培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丰厚、深沉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传承,讲解时更应将这一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融入课堂,才能避免专业教育中重“技”轻“育”的现象。
2.2.3纠正:慧眼识误,文化导航
在舞蹈教学的完整框架中,教师还要具备敏锐的纠正能力,这不仅是针对学生动作偏差的简单修正,更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涵盖舞蹈的韵律、风格、情感等多个方面。纠正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表达至关重要,不应仅停留在动作的技术层面,而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与情感根源。应设计富有层次的教学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并解决问题。语言提示也应以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舞蹈的深层感悟,连接对舞蹈文化的整体意识。
可见,示范——讲解——纠正共同构成了舞蹈教学的核心框架,若想避免专业教育中重“技”轻“育”的现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就应秉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舞蹈的风格韵律、审美素养、技术技巧、文化内涵与情感内核,在技艺交融中,达到有效且高效的育人效果。
3.“文化浸润”理念下的民族民间舞多维度教学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多维度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以“文化浸润”为核心理念,通过整合“文化认知”“本体教学”“思维培养”三个关键维度,旨在实现学生综合性、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的培养目标。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深入挖掘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内涵,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不失为对于重“技”轻“育”的方法探索。
3.1文化·本体·思维:三维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在“文化认知”层面,教学注重历史渊源、地域人文精神、审美表意特征、风格特点、艺术形式和角色道具等多元知识模块的介绍与解读。通过理性思考习惯的培养,以及学术写作、思辨能力、资料查找与分类、自主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学生得以在深厚的舞蹈文化底蕴中浸润,从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这种文化认知不仅渗透于舞蹈动作的背后,还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实基础。
其次,“本体教学”作为舞蹈艺术表现的基础,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肢体的灵活性、适应性、包容性及专业控制力。通过“润物无声、盐溶于水”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身体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其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以及正确的文化观、艺术观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核心理念以身体训练为基点,通过风格与技术的双重训练,实现了学生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再次,在“思维培养”层面,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成长,通过民歌演唱、打击乐实践、服饰道具体验等多样化的教学环节,以及互动讨论、小组交流、资料整合与汇报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团队协作、独立思考及批判性、发散性、独创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通过“主动”与“被动”身份转换的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相长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多维度教学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文化认知”“本体教学”“思维培养”三个关键维度,还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技能的舞蹈人才。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将得以高质量发展,完善舞蹈本体教学的片面性。
3.2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实践的未来思考
在民间舞教学实践中,文化认知的导入与多维度能力培养构成了教学的核心要素。首先,强调文化背景的预先导入,使学生沉浸于民族语境之中,深刻理解动态语言的渊源与意蕴,这不仅拓宽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还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通过复原民俗活动场景,利用民俗游戏和传统表演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民族精神文化,实现文化语境对身心的潜移默化,达到“入乎其内”的学习状态。
教学需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与逻辑思考能力。通过开设教材分析课程,结合文字作业与现场展示,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民族舞蹈知识的系统性理解,还锻炼了其文字表达、信息提取、逻辑思维和口头阐述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未来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尤其是对于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同时,音乐能力的培养亦不容忽视。鉴于乐舞相融的特性,节奏认知、音准训练、歌唱练习和伴奏乐器的掌握成为民间舞学生的必备技能。熟练掌握各民族基本节奏与常用节奏型,以及载歌载舞的能力,是深入把握民间舞风格特点的关键所在。
此外,表演能力的训练同样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影视表演训练等手段,解放学生天性,培养其情绪表达与人物塑造能力,这对于舞蹈剧目的生动演绎至关重要。在教学法方面,增加教学法课程的学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与思考,从而全面掌握教育教学能力,为成为合格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综合性知识的学习成为现代民间舞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学、法律知识、Office应用、语言能力、绘画能力、管理统筹能力等多领域的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提升了其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与自信心。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将在舞蹈训练之外,塑造更加丰富的个人形象,增强生存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教育乃终身之旅,学校乃关键一站。立足当下,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绝非仅限于校园内,而是旨在培养在现代社会浪潮中的游刃有余的人才。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者需具备高瞻远瞩的视野,将自身定位为时代潮流的瞭望者。在精进教学技艺、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更应勇于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积极拓宽认知边界,深入洞察社会的真实需求与发展趋势,方能指引学生踏上通往无限可能的宽广道路。从自身做起,杜绝重“技”轻“育”的教育模式。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为学生打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空间。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