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舞育人:课程思政在舞蹈类专业教学中的多元实践与探索

作者:张楚来源:《尚舞》日期:2025-08-02人气:15

舞蹈类专业教学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习总书记强调:“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将实施立德树人工程贯穿于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20205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基本载体的作用,深挖其中蕴含的“显性”及“隐性”德育资源。”202210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而“青年强”便是这伟大目标中战略性工作的核心重点。20245月,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思政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舞蹈教育领域,舞蹈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虽与思政课属性不同,却是培育舞蹈类学生思想道德的关键主渠道与核心主阵地。课程思政的巧妙融入,为舞蹈教学赋予全新活力与深刻内涵。学生在钻研舞蹈技艺时,能自然接受思想熏陶与政治教育,朝着德艺双馨的方向成长。

 

1.中国古典舞身韵结合诗词的教学实践

1.1综述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深深镶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袤土壤之中。它博采众长,广泛汲取中国古代舞蹈、戏曲、武术、壁画等诸多艺术形式的精华。在“形、神、劲、律”这独特的审美要素架构下,其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传达的情绪细腻入微,皆能在传统文学作品里找到生动映照。

201911月,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首届课程思政公开课”活动。在本次教学中,借鉴北京舞蹈学院王伟老师《身韵巡礼》教材——手语手意组合,结合中国古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五首著名诗词进行教学。运用诗词对女性的描写,启发学生在舞蹈动作时的内心情绪,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的情感表达,使学生在学习古典舞身韵的同时,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1.2思路与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变化,让学生将自己代入诗词情境中。通过对诗词情感的感悟,激发学生在舞蹈动作中的情感表达,使舞蹈动作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根据组合动作和情绪表达,将该组合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结合五首李清照的词进行教学。第一部分主题词为:羞涩。结合《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以诗词中女孩对来访男子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细腻的动作,紧张而羞涩的内心活动。第二部分:爱慕、诉说。结合《浣溪沙》中:“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以诗词中女孩对心上人既埋怨又思念的矛盾心理,启发学生在动作上表现欲言又止的情绪。第三部分:喜悦。结合《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全诗。以诗词中女孩与夫君新婚燕尔,对爱情充满热情挚着的情感,启发学生动作上的灵动和表达天真、爱美、好胜的情绪。第四部分:感伤。结合《点绛唇·闺思》中:“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通过讲述诗人感叹春天的流逝,雨声催着花落的画面,结合动作中手部的形态胜似花开花落的状态。完美诠释了诗人感叹时间流逝,感伤自己青春不复的情绪。第五部分:思念、忧愁。结合《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过词中景、物、人的描写,讲述诗人此时的国破家忙的境地和凄凉、思念的心境,启发学生动作上延展和情绪上的忧愁。

在教学实践中,特意挑选了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极具代表性的五首诗词,并巧妙地将其与古典舞身韵的手语手意组合动作紧密融合。

从一个维度来看,每一首词都细腻地描绘出女子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丰富情绪和独特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古诗词含蓄且深沉的魅力,沉浸于古人精妙的情感表达之中。从另一个维度而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既是她情感的抒发,也是其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通过讲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蕴含的真挚情感,不仅能让学生领略诗词之美,更能引领他们透过诗词的窗口,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风貌。

整个教学过程,涵盖了动作学习、情感体会以及人生感悟等多个层面。充分发挥舞蹈“长于抒情”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如何运用舞蹈动作精准诠释诗词中细腻的情感。如此一来,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动作,而是能够真正将情感融入其中,进而全面提高其舞蹈的整体表现力,实现舞蹈技艺与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与共同提升。

 

1.3实效与经验

中国古典舞身韵与诗词结合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融合艺术与文化的大门。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古典舞身韵中手部动作的细节掌握,舞蹈动作不再是机械的展示,能够更加细腻地表达情感,充满了情感内涵。另外,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在提升舞蹈表现力的同时,汲取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情感表达得到了深化,能够更好地用舞蹈传达情感和思想,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舞蹈类学生与所有艺术类学生一样,在理论方面是有欠缺的。通过诗词与动作的结合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情感,增强意境,更是能够加深文化底蕴,拓宽艺术视野,实现了专业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

 

2.中国古典舞身韵结合党史的教学实践

2.1综述

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核心与精髓,在舞蹈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20215月,参加全国文化艺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展示活动,将党史融入了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本教学实践是以长征精神为切入点,选取长征中的经典事迹,将这一伟大的英雄史诗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党史,领悟党在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坚定信念,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2.2思路与设计

本次教学实践的授课对象是五年制大专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她们已基本掌握古典舞的基础知识,对古典舞审美的“形、神、劲、律”四大要素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教学中始终围绕“以情带舞,以舞传情”的核心理念,将长征精神与舞蹈教学有机融合。以长征历史脉络为轴线,构建“沉浸式情景教学”框架,通过“讲--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动态的肢体语言。在课堂中,以长征精神为内核,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动作的力度、节奏与情感表达,具象化呈现革命历程中的信念坚守与集体力量。学生在肢体演绎中感悟历史厚重,于情感共鸣中内化精神内核。既深化了对中国古典舞“形神兼备”艺术特质的理解,又在动作的收放、力量的把控中磨砺意志品格。教学中围绕“以情带舞,以舞传情”的宗旨展开,将长征故事、长征精神融入课堂,以长征的时间节点为线索,采用边讲边舞的情景模式进行教学。通过故事引领身体舞蹈,用舞蹈抒发故事情感,以情感领悟长征精神,带领学生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

在风火轮组合教学中,构建了“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拓展-阶段巩固”的闭环教学模式,特别针对组合中对核心动作“送后背”的延伸性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在组合教学中,选取长征时期贺子珍的典型事迹融入其中,既包含为革命割舍亲情的“送子”抉择,亦涵盖冒死相救仍冒死相救的赤诚义壮举,将历史叙事与舞蹈技法深度融合。教学中,以“不舍之送”的情感投射启发学生对"延伸之送"的技法领悟:引导学生体会动作中“送”的力学原理;借助"瞬间发力、持续延伸"的动态对比,将贺子珍既不舍又决绝的革命情怀转化为“刚柔并济”的肢体表达。这种“史--情”三位一体的教学法,不仅使学生精准掌握风火轮“圆、拧、倾”的动作特质,更在""的动态延展中完成革命精神的身体化记忆,实现“技--道”的递进培养。

 

2.3实效与经验

在本教学实践中,以“思政引领技法突破”为理念,结合多媒体运用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学生不仅精准掌握了风火轮动作要领与训练维度,其身体协调性、古典舞审美感知力与动作控制力亦显著增强。表演实践中,学生能够由内而外地传递情感张力,其表演呈现出更具层次感的艺术表现力。同步开展的党史教育则深化了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强化了文化自信,为肩负起传承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奠定基础。中国古典舞身韵与党史的结合,让舞蹈教学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使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信仰的种子。这种教学实践不仅实现了专业技能与红色基因的双向赋能,更使学生在艺术表达中完成对理想信念的主动建构,最终达成“以舞载道、以美育人”的课程思政目标。

3.中国民族民间舞结合民族文化服饰文化的教学实践

3.1综述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舞蹈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先对该民族进行文化背景和舞蹈特点的介绍。并在之后的组合教学中不断提及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等,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民族的舞蹈。20235月,再次参加全国文化艺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展示活动,尝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案例选取了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校本教材建设成果——《云南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中的表演性组合《织》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结合对文山傣族经典作品《顶家女》的赏析,完成组合动作的教授,以及对邓稼先、谷爱凌和身边同学事迹的认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自然地传承《顶家女》中蕴含的思家、爱家的传统家风,同时培养为家奋斗、为家担当的责任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责任担当意识,培养成为有使命、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强国文化艺术教育者和传播者”。

 

3.2思路与设计

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目标,本案例注重实践和运用的创新性教学理念。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应用能力。教学中秉持以赏析启心,以练技促情,以感悟铸魂的思路。在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将强国青年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融入教学内容。由知识启迪思想,由精神激发情感,思政内容从导入到融入再到强化,逐步引导学生从被动感知转变为行动自觉,唤起学生对报效祖国、共筑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案例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展开教学。课中共设计8个教学活动,思政内容贯穿其中5个活动。在第一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课前任务的检查,首次导入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思政引子。通过介绍小演员,让学生初步感受身边的人带给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教学活动中,通过对作品表现手法中队形的分析,讲授作为舞蹈演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三教学活动中,通过小组练习,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纠错,模拟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让学生体验了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第四教学活动中,结合组合中动作本身的意义,强化个人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每个人都要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大家共同心负使命,才能完成好这个舞蹈。第五教学活动中,通过集体造型的完成度,进一步深化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肩负着完成好整个舞蹈的使命感。第六教学活动则是思政的强化。从观看到实践、从小家到大家,从聆听到体会,通过一步步对使命感、责任感的强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这份情唤起学生对报效祖国、共筑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3实效与经验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通过从远到近,以小见大,层层推进,将时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融汇于知识和技能教学中,使学生将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单纯的技能学习拓展为理论—技能—应用的综合能力培养,并将思政元素贯穿课堂全过程。在求知练技的过程中,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启迪下,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另外,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文山傣表演性舞蹈的训练目标、要求、要领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身体协调性及情感渲染力得到提高。中国民族民间舞与民族文化服饰文化的结合教学,成功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播者奠定了基础。

 

 

4.结论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舞蹈类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具有多元的路径和方法。无论是将中国古典舞身韵与诗词的结合,还是将中国古典舞身韵与党史结合,亦或是将中国民族民间舞与民族文化服饰文化融合,都能够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政的融入从来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使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悄然发力、润物无声。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深入挖掘舞蹈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全面、深入地融入到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舞蹈人才,更是推动舞蹈事业朝着更具思想性、文化性方向发展的关键举措,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贡献不可忽视的力量。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