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实施中的路径研究 ——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作者:唐瑞林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8-11人气:9

摘要: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地方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美育实施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旨在结合实际,主要探讨如何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美育教育中,并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学校美育教育相融合,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创新及审美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助力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美育;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传统文化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美育工作要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等教育阶段应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2022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强调,应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文件提出要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推出一批典型案例和文化资源,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以美育浸润学校。

以上文件均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字样,为新时代美育教育提供了行动依据和指引。本文立足当前学校美育工作现状,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结合非遗项目的挖掘、传承和推广,从构建课堂主渠道载体、建设校园文化载体、搭建美育实践平台、校内外共建基地等方面探索地方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强化美育实践体验,提升美育教育效果,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实现校地合作融合发展,助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关系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美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对于充实美育资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服务国家育人战略都有着重要作用;其次,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深度融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和能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掘和运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育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美育资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平台,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探索过程中,通过文献阅读及实地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开展美育工作中普遍存在两个困境:

第一,美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只有部分公共课和限选课涉及到美育教育,其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屈指可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应将其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美育教育体系。

第二,学生缺乏自我美育意识,较少深入接触传统文化,更少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现场讲述和相关技艺展示的机会,无法深入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多元文化不断在冲击新时代大学生,部分大学生忽视美育学习,个人追求及审美素养较有限,欣赏优秀传统文化并发现其中美好的能力亟待提升。

三、传统文化多方位融入高校美育相关举措

第一,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美育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美育课程研究现状和美育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优化美育课程体系,构建融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职美育课程体系。依托艺术与设计学院,结合鄠邑区地域文化特色,开设《农民画》《剪纸》等具有本土特色专业美育课程。让更多学生了解和学习农民画,进一步提升户县农民画的创作实力和影响力。让“民间传统艺术进校园”做到面向人人。同时,聘请民间艺术大师向学生传授,通过农民画教学探索的研究,使学生既能够传承传统技艺,又能将其运用到创新设计作品和产品中。

第二,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

定期邀请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人、非遗传承人、民艺大师等来校讲座,将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传统艺术带到校园。使学生在充分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的交流与融合。

1.开展艺术名家进校园活动

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促进新时代美育工作,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举办“百个名家进校园”专题活动。艺术名家进校园活动旨在将高雅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达到艺术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

2. 举办西安市非遗保护校园行活动

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邀请陕西省和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0余名传承人,走进学校进行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活动。通过现场展示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大师生从中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独特魅力。通过此次非遗展演,让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活”起来,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三,将地方传统文化体验融入艺术实践活动

定期举办班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演展示活动,创新开展集审美赋能、创意实践、人文升华的社会实践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1.举办民间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与设计学院坚持关注地方文化传承,关注民间美术传统,与鄠邑区区域文化深度融合。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美育课程教学和实践,结合地域民间艺术开展“民间艺术创作实践月”活动,并举办不同主题创作实践活动成果展。学生通过民间艺术创作实训活动汲取民间艺术精华,传承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接受传统艺术文化熏陶,全面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推动了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

image.png

1  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感悟与传承”民间艺术创作实践作品展

2.参加专业类设计与实践活动

学校以传承地域文化为使命,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己任。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根据自身优势特色,对接并参与“关中忙罢艺术节”实践活动,完成画美乡村——乡村壁画实践主题任务,向外界展示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实力和学生风采,进一步助力艺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深化美育实践教育,提升了我校师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综合实践水平。

3.文创产品参加联展活动

学校与鄠邑区农民画博物馆进行深度合作,共同设计开发具有“三秦气象”的文创产品。由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的文创产品亮相户县农民画文创交流展示活动。助力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继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推动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四,将校地共建基地发展为美育教育共同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育的融合发展需要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共促共育、相辅相成,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底蕴,艺术与设计学院与鄠邑区农民画博物馆、凤翔区西府民俗艺博园、南小里村木版年画传习所、长安泥塑工作室共建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美育教育平台。

1.共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和“非遗项目实践基地”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为我校授予“非遗项目实践基地”牌匾,同时,我校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为我校大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辟了新的阵地。

基地的建立和学校特色美育教育平台的建立,标志着非遗校园保护和传承的进一步深化,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学校将与政府、社会共同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学校、带给青年,在教育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2  学校与西安市非遗中心共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和非遗项目实践基地

2.与非遗传习所共建“国家非遗传承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充分利用校外非遗艺术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对非遗文化的理解,通过密切的合作关系推进校内教学课堂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同成长,与非遗传习所举行非遗传承实践教育基地签约,共建“国家非遗传承实践教育基地”,推进非遗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文化实现创新和传承。

3.与地方展览馆、鄠邑区农民画协会创立民间艺术大师工作站

学校与地方展览馆、鄠邑区农民画协会进行深度合作,成立民艺大师工作站。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展览展示、研讨交流、艺术创作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写生实践活动中体会民间艺术的魅力。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改革创新的优秀品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地方传统文化在美育实施中的创新

1.“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并举,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当地文化馆、展览馆,深入了解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邀请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开展展演、展示活动。广大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以美育人的良好效果,使学生成为美育工作的学习者;

2.将美育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把艺术名家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发展成为长期、长效合作项目。激活青年学子的文化基因,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使学生成为美育工作的参与者;

3.依托优势资源扎根地域文化,开展民间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国民间艺术。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及系列衍生产品,从而让传统民间艺术通过设计和创意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实现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以美为媒,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学生成为美育工作的反哺者;

4.充分发挥“非遗传承实践教育”和“民艺大师工作站”作用及优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底蕴。学生通过参与民间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汲取民间艺术精华,接受传统艺术文化熏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活态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使学生成为美育工作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五、结语

该课题立足地域文化特色,以地方传统文化推广普及、创作实践、创新开发为主线,通过开展民间美术创作实践、非遗文化考察调研、形式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等教学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与专业技术技能进行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助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区政府、企业及文化部门共建文化育人平台,探索凸显地域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在美育教育中的实施路径,构建出一系列地方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教育相融合的思路和举措,实现美育育人目标。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