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缝隙空间的生态补偿性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缝隙空间的形成背景和重要性
城市快速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中,缝隙空间正以无声的速度蔓延,这些空间大多源于城市扩张过程中规划体系与建设实践的错位,如楼宇建设、土地腾挪、道路拓宽和高架桥建设等。
这些缝隙空间有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成为城市街区里散漫、无组织性、利用率低的灰色空间。这种空间看似微不足道,甚至已经被城市遗忘,但仍然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城市居住品质和居民健康状况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激发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生机与活力,已成为当前城市更新发展浪潮中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近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使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城区用地紧张、存量空间有限。相关人员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中的宝贵土地资源,特别是看似不起眼却潜藏巨大潜力的缝隙空间。
当代城市缝隙空间形式多样,有废弃工厂、仓库、未开发的绿地、拆迁遗留地等团块状的,高架桥下的空地、铁路沿线、河流两岸等线状的,街角空地、建筑退界区域、临时停车场地等点状的。这些空间有形状不规则、面积小、植物覆盖率低、功能单一等特征。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性景观设计增加绿色植被,覆盖构建小型生态群落等,有效提高生物多样性,修复局部城市生态系统。被改造过后的缝隙空间可为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场所,提升生活品质与幸福感,在促进城市可持续性、完善城市景观以及推动生态和谐共生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洛阳洛龙区缝隙空间现状分析
☆存在的问题
洛阳市近年来发展迅速,伴随着高架桥、快速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增加与完善,城市中的缝隙空间也随之增多。根据课题组的调查,目前洛龙区存在较多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时间跨度较大、设施较为陈旧的空间。要想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对这些区域进行必要的更新与优化是迫在眉睫的。目前,洛龙区缝隙空间有以下问题:
空间利用割裂化:零散分布的闲置地、边角地等未能形成系统性功能网络。这些碎片化区域往往因权属复杂、尺度局促而被忽视,造成生态服务功能缩减、社会活动空间断裂等问题。
生态功能衰退:植被稀疏,自然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大面积裸露,硬质材料过度覆盖,导致雨水无法有效截留和渗透。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不足,对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产生了不利影响。
景观协调性差:与周边建筑、街道等景观元素缺乏有效衔接,影响城市整体视觉美感。如临时摆放的垃圾桶,废弃的电线杆与少量绿植无序共存等,风格不统一,降低城市景观的品质。
功能缺失: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这些空间往往陷入功能缺失的困境,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许多缝隙空间仅被简单地视为闲置土地,缺乏细致的功能规划与设计,利用率低下,难以吸引人们驻足或使用。此外,公共服务设施的缺失进一步削弱了这些空间的吸引力,无法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
为应对以上这些问题,相关人员需加强对城市缝隙空间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明确每个空间的功能定位与服务对象。通过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缝隙空间的舒适度与功能性,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时结合地域文化与使用需求,赋予每个缝隙空间独特的故事与价值,使其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市民打造多元化的活动空间,以提升城市的生机与吸引力。
☆洛阳洛龙区缝隙空间的生态补偿需求
针对洛龙区缝隙空间生物种类单一的现状,相关人员可以引入多种樱桃树、桑树和松树等本土植物,吸引鸟类等动物来栖息,通过创建小型湿地或水源区等适宜的生态环境,吸引青蛙、蜻蜓等水生生物自然迁入,还可以增设宠物活动区域并配备宠物跑道和互动装置,以增加空间活力并促进居民社交。这些措施有利于丰富生物种群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应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为市民营造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
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设计者可将缝隙空间转化为城市绿色生态节点,满足绿地吸滞雨水,缓解城市内涝的功能。通过透水性铺装材料收集和储存雨水,利用自然和人工的净化
方式去除雨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回补地下水或用于周边景观灌溉,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改善措施,将这些缝隙空间转化为城市肺叶中的微小肺泡,从而增强城市“含氧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局部微气候,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将微藻的可视化运用制作成装置,借助屏幕展示,让大众直观地了解到微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人们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和兴趣,使缝隙空间建设成为生态教育的户外课堂。设置科普标识牌、生态观测点、互动体验设施等,向公众普及植物的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等生态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促进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
针对不同缝隙空间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居民的具体需求,相关人员可设计多样化的休闲设施和活动空间。在居民生活区附近的缝隙空间中设置儿童游戏区、健身步道、宠物互动区以及休闲座椅等设施,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增强社区活力,为居民日常的娱乐和休闲提供理想的场所。
此外,相关人员还可以深入探究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巧妙地将文化要素融入缝隙空间的景观设计。例如,在洛龙区张衡街附近的区域设置纪念古代名人的雕像,并将展现人物生前成果的元素作为景观雕塑的一部分,展现洛阳的灿烂历史,为市民和游客开辟探索洛阳文化遗产的新途径。
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将雨水花园的生态滞渗与雨水净化功能、微藻景观的科普互动与低碳循环特性、儿童友好型游戏设施的活力空间、地域文化符号的艺术化展示以及休憩廊架与慢行路径的城市休闲体验有机结合,能够创造生态韧性、科普教育、社区共融与文化传承相协同的复合型微型公共空间体系。
洛阳洛龙区生态补偿性景观的设计理念和功能植入
☆设计理念
相关人员应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共生、因地制宜的理念,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依据洛龙区缝隙空间形状不规则、面积小等类型差异,结合地形、土壤、光照及周边环境特点,将缝隙空间与周边自然环境、居民生活有机融合。
相关人员应秉持海绵城市的理念,设计雨水花园、下凹绿地、小型砾石过滤系统等设施,并通过植草沟渠对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过滤和清洁,以减轻对城市水体的污染负担,提升水质环境。同时利用透水性铺装材料,构建高效的雨水收集与调蓄系统,提升缝隙空间对雨水的渗透、滞留与净化能力,缓解内涝压力,并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或是在缝隙空间中运用微藻生态技术,利用微藻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以促进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关人员应关注居民的使用需求与体验感受,优化空间布局与设施配置,可以设置舒适的步行道、休息座椅、健身器材等,提供便捷的休闲活动场所,还可以通过巧妙融合洛阳的历史文化元素与独特的民俗风情,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促进社区内部的交往与互动,让这些空间不仅是物理上的存在,还能成为居民生活的精神家园和情感交流的纽带,为社区的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功能植入
在缝隙空间中,相关人员可巧妙地将微藻培养设施和微藻池融入景观墙体、艺术装置以及雨水花园设计,利用微藻独特的色彩变幻和形态多样性,增加缝隙空间的景观趣味性和现代科技氛围,提高公众对生态科技的认知和兴趣,为城市增添一抹独特的生态科技色彩。
相关人员还可巧妙利用地形特点,引入雨水花园的概念。无论是微型绿地、街角公园还是屋顶花园,都能够有效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从而减轻城市洪涝问题。在选择雨水花园的植被时,设计者需充分考虑洛阳市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环境,选用水杉、鸢尾、美人蕉、金叶苔草等适宜植物。这样的配置不仅可以保障植物的茁壮成长和雨水的自然渗透,还可以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进而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地形变化对雨水收集功能的影响也需要重视。在儿童活动区和宠物交流区塑造微地形,一方面能丰富空间景观层次,另一方面能通过地面铺设的草皮及半绿半硬铺装,给雨水的漫流和下渗提供条件。寓教于乐的微藻墙面装置,打破了单一墙面可能带来的闭塞感,其玻璃表面随着光线的流转能呈现出变幻莫测的色彩效果,丰富了景墙的材质质感、墙体色彩,增强了空间的透视感,使孩子们能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探索并认识自然的神奇。
结语
当今城市发展进程中,“小空间大生态”的创新理念正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引。这些看似杂乱无章、毫不起眼,实则潜藏着巨大生态价值的缝隙空间无不提醒着人们要利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和珍视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这些小尺度空间的生态化改造,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还能增强城市空间的透气性和连通性,为市民创造出更加宜居与舒适的生活环境。设计者应积极将城市功能、生态修复、科普及城市历史文化展示相融合,为城市的缝隙空间改造设计注入活力。
文章来源: 《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