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装电梯井道工程质量监督检验问题探讨
引言:伴随我国快速迈入老龄化社会,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配套政策和资金补贴,加装电梯工程进入快速发展期。电梯井道作为轿厢运行的固定空间,其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电梯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是保障居民安全出行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加装电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井道工程质量监督检验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加装电梯井道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推动加装电梯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一、加装电梯井道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标准不统一
目前加装电梯工程实施过程中,井道工程质量监督检验呈现“双轨制”现象,极大影响了整体工程质量把控的一致性。一方面,部分地区要求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对井道工程进行全面检测,并提交正规质量检测报告;另一方面,依照现行TSG T7001-2023《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框架,仅需施工单位自检并声明即可满足要求。这种检验标准的二元分化使各地执行标准参差不齐,检验依据缺乏统一性。
审视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特种设备监管法规未能与民生工程发展同步更新。随着老旧小区改造提速,加装电梯作为新生事物快速推进,而现行检规制订早于加装电梯大规模推广,缺乏针对性规定。施工许可简化虽加快了项目进程,却弱化了监管环节,各相关部门职责边界模糊,形成监管“真空地带”。推动解决这一问题,应构建多层次监管体系:一是加快修订相关技术标准,明确加装电梯井道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的具体规范;二是借鉴上海等先进地区经验,建立健全“1+X”制度体系,厘清责任主体界限;三是开展宣传培训,提升业主和相关方对工程质量重要性的认知,摒弃“重价格轻质量”的错误理念,将质量检验成本纳入初始预算,确保电梯运行安全。
二、加装电梯救援通道不畅通
救援通道不畅问题已成为制约加装电梯安全运行的瓶颈因素。实践中,受既有建筑结构制约,大量加装电梯被迫采取非常规出入口设计,如直接开向住户阳台、需通过居民家门进入等情形屡见不鲜。此外,无机房电梯的紧急操作装置往往设置在顶层靠近层门处,倘若发生故障困人事件,维保人员需穿越居民住宅到达操作位置,若住户恰巧外出,救援行动将面临严重阻滞。更为突出的是,部分加装电梯在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消防通道要求,配备应急照明和通风装置,或者机房检修空间不足,难以满足维修人员安全作业需求,导致在突发情况下救援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针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障碍,解决之道应从源头设计与管理机制双管齐下。设计阶段应创新思路,优先考虑将电梯平层位置设于楼梯间休息平台,通过走廊连接至电梯出入口,住户只需上下半层即可进入家门,避免救援路径穿越私人住所。对于无法调整结构的既有项目,应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构建电梯使用单位与住户间的书面协议机制,明确在紧急情况下的通行权限;是探索建立“智慧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故障早期预警和困人远程救援;定期组织救援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1]。
三、加装电梯紧急报警装置失效
紧急报警系统作为电梯安全保障的“生命线”,在加装电梯项目中却频频出现功能性缺失。实地检验发现,许多老旧小区缺乏专职值班场所,导致报警信号无人应答;部分项目为节省布线成本,采用无线对讲设备作为紧急呼救装置,却忽视了信号稳定性和设备可靠性;更为隐蔽的风险在于自动救援装置的蓄电池未能定期维护更换,一旦遭遇断电困人情况,本应发挥作用的救援系统形同虚设。
化解这一顽疾,需要构建多重保障机制。首先,明晰应急响应责任链条,可将小区外的物业管理公司办公场所确定为固定值守点,并配备专线电话接收报警信号;其次,优化报警装置配置,在轿厢内安装具备外线通话功能的电话设备,并配以清晰的使用说明,确保即使在电力中断情况下也能与外界保持联络;第三,强化维保责任落实,将自动救援装置的蓄电池状态检查纳入常规维护清单,建立定期测试和更换机制;最后,采用“1+2”预存号码策略,确保报警信号至少有三条不同途径得到响应,最大限度降低系统失效风险[2]。通过这些举措,筑起乘客安全的坚实防线。
四、加装电梯井道环境恶劣导致设备老化
井道环境恶劣已成为加装电梯设备过早失效的主要诱因。与传统内置电梯不同,加装电梯井道通常依附于建筑外墙,采用钢结构框架配以大面积夹胶钢化玻璃,这种“透明轻盈”的美学设计却为电梯设备创造了“温室效应”般的恶劣环境。在夏季阳光直射下,井道内温度异常升高,曳引机、控制柜等关键部件在高温中持续运行,加速了零部件老化。此外,井道底坑渗水问题同样令人担忧。底坑区域集中了缓冲器开关、限速器张紧轮开关、照明插座等多种电气设备,一旦积水形成,不仅导致设备腐蚀损坏,更可能引发触电等安全事故。
解决这些环境性挑战,需要从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两方面综合施策:一方面,强化井道隔热设计,选用现代高效保温材料,配备合理的遮阳和通风系统,有效降低井道内部温度;另一方面,提升设备适应性要求,为恶劣环境特别配置耐高温、防腐蚀的曳引绳和电气元件,增强系统韧性。同时,应在井道底坑设计阶段高标准实施防水工程,设置排水设施和防水层,确保即使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也能保持底坑干燥。
五、加装电梯井道与原建筑连接不当
井道与原建筑的结构衔接问题已成为加装电梯工程安全隐患的高发区。实践检验揭示,新建井道与既有建筑因基础差异导致不均匀沉降,连接处出现裂纹甚至结构脱离;外立面装饰构件如铝板、玻璃等因固定不牢而松动脱落,构成高空坠物风险;更为隐蔽的是,部分装饰件采用粘接方式固定,随着胶粘剂老化,极易在不可预知的时间点突然坠落,对行人构成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反映出加装电梯工程中结构连接环节的薄弱性,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多层次改进措施:首先,转变连接理念,用科学的柔性连接替代传统刚性连接,允许新旧结构间存在一定相对位移;其次,采用高标准基础处理技术,如打桩加固或大面积超厚平板基础,确保井道独立性和稳定性;第三,严格装饰件固定标准,采用机械连接替代胶粘连接,增强耐久性;最后,建立井道沉降监测长效机制,通过定期观测数据分析变形趋势,为预防性维护提供科学依据[3]。这些措施协同推进,将有效提升井道与原建筑连接的安全可靠性,消除潜在风险。
六、结语
加装电梯井道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是确保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面对目前存在的检验标准不统一、救援通道不畅通、紧急报警装置失效、井道环境恶劣、结构连接不当等问题,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解决机制。一方面,应加快完善法规标准,明确责任主体,构建协同监管格局;另一方面,应提升技术水平,优化设计方案,强化施工质量,确保井道工程质量稳定可靠。唯有各方携手并进,才能真正筑牢加装电梯工程质量安全防线,实现既有住宅电梯加装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产品可靠性报告》 https://www.zzqklm.com/w/kj/32519.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