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皖北古建筑文化的活态传承机制研究
皖北地处淮河中游,作为中原文化与江淮文化的交汇地带,其古建筑群落承载着多元文明演进轨迹,是解读地域历史的“文化密码”。从历史维度看,曹操家族遗存与运河商贸古镇建筑,镌刻着皖北从军事重镇到商贸枢纽的转型印记;艺术层面,花戏楼“三雕”等展现徽派精巧与北方雄浑的融合之美;科技价值体现在禹王宫防洪、亳州排水等古人营造智慧中;而宗祠、会馆、戏楼等则是维系宗族认同、商贸伦理与民间文化的“活态空间”。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通过技术赋能激活这些价值、构建活态传承体系成为关键命题。本文立足皖北古建筑文化价值基底,探究数字化背景下的传承机制与实施路径,为地域文化保护提供新思路。
一、数字资源保护与管理机制:构建文化传承的“数据基石”
数字资源保护与管理机制是活态传承的前提,以“标准化采集、集约化存储、共享化管理”为核心,需政府文旅部门、高校科研机构、文保单位形成“三位一体”协作体系。政府文旅部门牵头统筹规划,联合皖北相关地市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技术规范,明确采集范围、技术指标、数据格式等标准,破解数据孤岛问题。高校依托多学科优势组建跨学科团队,提供数字化采集技术方案,对采集数据进行学术校勘并添加元数据,提升资源学术价值。文保单位组建专职队伍,按规范开展实地勘察、数据采集与初步筛选,保障数据质量。
二、价值阐释与体验创新机制:激活文化传播的“活力引擎”
连接数字资源和大众的认知、价值阐释和体验创新机制要达到“学术价值通俗化,文化体验场景化”,就形成一个文化企业和科技公司,设计师和艺术家相互协同的“技术给予—内容创作—产品落实”链路体系。科技公司可以给予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方面的支持,开发数字孪生引擎以及虚拟修复等功能,帮助塑造虚拟场景,做到个性化消息推送。文化企业整合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的产品矩阵,建立线上全景云展厅,实现古建筑的沉浸式漫游与互动解读,设置线下VR体验馆,实现场景化的互动体验。设计师和艺术家抽取古建筑元素,制作文创产品、数字艺术作品,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起开设数字非遗课堂,转化文化创意。
三、公众参与传播推广机制:搭建文化传承的“社会网络”
公众参与以及传播推广机制是活态传承的主要动力,打破原有的形式,借助数字平台赋权多元主体,达成“全民参与,全域传播”的生态系统,形成“发起—分层—社群”的组织系统。政府和文化企业是主要发起方,建立数字参与平台并且策划各种活动。本地社区居民挖掘本土记忆,用征集的方式建立民间古建影像库,成立志愿者队传播地域文化。学校把古建文化融入教育,中小学校开展数字研学活动,高校举办创新大赛,开展特色课程,做到“教—学—践—承”结合。游客通过景区数字打卡点参与互动,分享流传,社交媒体使用者凭借话题挑战、直播探秘等完成内容共创,表现优异者可得到奖赏,形成流传效应。从社群运营方面来说,搭建起分众兴趣的数字社群,举办线上讲座、作品评选等活动并聘请专家当顾问。组织线下探访营,把线上热度变成线下参与力,做到“线上凝聚—线下落地—认同深化”的传承闭环。
四、政策保障与人才培养机制:筑牢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
构建多元协同支持的政策保障体系。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为原则,用激励政策、资金支持、规范管理来激发参与热情。从激励政策上来说,出台专项办法,给文化企业税收优惠,项目补贴,建立示范项目评选机制。在资金扶持方面,构建“政府专项基金+社会资本+金融信贷”体系,设置政府专项基金,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发布专项金融产品。在管理规范上,制定数字资源的管理规范及道德伦理,划定产权与使用边界,形成项目评价办法,保证传承质量。构建起复合型数字人文队伍。以“文保+技术”需求为目标,形成“培训—锻炼—储备”体系。高校推进学科交叉,开设特色化专业及课程模块,“文保基础+技术核心+实践应用”课程结构,加强实践环节。就业培训方面,创建校企联动机制,按照不同群体实行差异化培训,做到“培训—实践—就业”连贯。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