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重点章节的教学探析
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下称《概论》)课程的开设,是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川渝地区历史悠久,是巴文化、蜀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羌、藏、彝、苗、土家等世居民族与汉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区域,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为《概论》课程教学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与鲜活的样本。因此,将地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课程重点章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使思政教育更具生动性和亲和力。
一、川渝地区民族文化融入《概论》教学的目的
一是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川渝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长征时期“彝海结盟”等重大历史事件,是诠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如何团结民族群众的经典范例。通过深入剖析具体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制定的历史依据,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使学生于具象中感知共同体演进历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川渝地区历史上是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将这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性历史叙事融入教学,能将中华民族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发生在学生身边或可感知的历史故事,破解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抽象化、概念化问题。
三是将思政课程讲深讲透讲活,提升教学的实效性。2024年,习近平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将发生在四川凉山、重庆石柱等地的真实故事引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川渝地区民族历史文化融入《概论》的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目的,可以将川渝地区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精准对接到《概论》课程的相关重点章节,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
(一)石柱巴盐古道
在第十一讲“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中,聚焦“中华民族经济一体”主题,可引入重庆石柱的“巴盐古道”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明清时期,巴盐古道是连接川渝地区的重要经济通道,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命线。可重点剖析盐作为战略物资如何构建起跨民族的经济互补网络,以及挑夫、商旅在长期协作中形成的共同文化记忆。以石柱西沱古镇为例,通过禹王宫(湖南会馆)、关帝庙(山西会馆)和土家吊脚楼等建筑图片以及盐运号子表演等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各民族经济交流的场景,深刻理解“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二)冕宁彝海结盟
在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新选择(1919—1949)”中,为阐释“党的民族政策与长征精神”,则可深度解析“彝海结盟”这一经典范例。在红军长征途中,刘伯承司令员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在彝海畔歃血为盟。这一事件为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继续北上抗日奠定了基础。通过播放彝海结盟的相关影视资料,展示毛泽东付给西昌居民三个铜板住宿费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红星》报中关于民族工作政策的报道,凸显红军以平等、尊重、团结的态度对待彝族同胞的史实,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三)成昆铁路修筑故事
在第十四讲“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1949—2012)”中,为生动展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昆铁路的修筑通车堪称最佳案例。成昆铁路在修筑过程中,彝族同胞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为铁路建设者提供了宝贵的帮助,体现了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互助合作。在介绍成昆铁路修筑背景和困难的基础上,结合成昆铁路纪录片,讲述通车后“火车成为最大的校车”的故事,证明铁路修筑为彝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这些鲜活的声音和图像,让学生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互助和共同繁荣。
三、川渝地区民族历史文化融入《概论》的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一统历史传统和“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奠定了根本的理论逻辑;大一统理念及其制度实践,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文化传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领域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实践逻辑。《概论》课程在呈现川渝地区民族历史文化时,应把握好这些理论原则,使思政课程在增加历史传统的厚重感和贴近地域实际的同时,彰显科学理论的穿透力。
(二)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对任何地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运用,都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要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讲述地方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各民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要从社会经济基础、阶级关系等方面分析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避免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地方民族文化。例如,在讲述巴盐古道历史文化资源时,要分析当时的经济结构、各民族的经济地位以及贸易往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让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经济一体形成的历史过程。
(三)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这一重要思想,将地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核心内容相结合。所有关于川渝地区民族历史文化案例的阐释,最终落脚到引导学生理解“五个共同”,即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结语
将川渝地区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程教学,是一项极具价值和潜力的教学改革探索。将石柱巴盐古道、凉山彝海结盟、成昆铁路等标志性地方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大历史相衔接,能够有效打破理论的距离感,帮助学生在感知家乡历史、体悟民族关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捍卫者。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