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选材与立意见证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生命力 ——以舞蹈作品《移山》为例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舞蹈作品《移山》以其独特的选材策略和立意传达,生动展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生命力。文章以舞蹈作品《移山》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中选材与立意对作品生命力的构建作用。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移山》对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的艺术转化,揭示编导如何从“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中,提炼出“坚韧”“抗争”等精神内核,并借助山东鼓子秧歌的肢体语汇,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生命力源于对文化根性的坚守与时代精神的呼应,以及创作者对于社会、生活与时代的认知。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移山》;编创;选材;立意
中国民族民间舞在舞蹈编创领域中,始终面临着话语体系与学科边界的问题与挑战。一方面,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根性基因,又能融入当代审美表达;另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选材与立意,也存在着编导介入时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现实状况与问题,使得编导在坚守与创新的界限之间难以把握适度平衡。本文选取舞蹈作品《移山》作为研究案例,深入分析艺术创作过程中“选材”与“立意”这两个关键要素,细致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生命力意蕴的产生及其表现形式。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移山》对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的艺术形态再转化,揭示了编导田露、王森在题材选择上,对于文化自信与立意内容表达上的当代认知,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在保持文化根性的同时,进而实现舞蹈艺术的创新。
1.选材与立意概述
1.1选材解析
舞蹈编创的选材,其中之“选”,就是选择;其中之“材”,就是材料。所以,舞蹈编创的选材,就是因为舞蹈编创的需要而选择的题材。舞蹈的题材形式多样,可能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及其他的任何形式,并以其形式的选择而构成舞蹈编创的题材。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选材与其一致,也囊括在舞蹈创作的选材之中。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选材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腻的过程,需要创作者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舞蹈特色,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把握当代社会的热点议题和时代精神,并通过巧妙的选材和细致的构思,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中的选材无绝对的优与劣。日常实践中,一些创作者抱怨,编舞太过于繁杂与困难,优质的题材早已被选用,没有更多新颖的题材可供选择。但恰似相反,细想舞蹈选材其实没有绝对的优与劣。因为题材只是编创者表达主题思想的工具与方式,诉说主题思想才是创作一部艺术作品的最终目标。
1.2立意解析
舞蹈编创的立意,其中之“立”,就是建立;其中之“意”,就是个人对题材的认识。所以,舞蹈编创的立意,就是舞蹈编创以选择的题材和编创的作品而建立的个人的认识。编导田露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我常跟学生说,你是为了编蒙古族、藏族舞蹈,还是为了编蓝天白云?”这句话恰恰说出了舞蹈作品中立意的重要性。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立意,是创作者通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核心思想、情感内涵与精神主旨,它如同作品的灵魂,是一部艺术作品的核心,能够赋予舞蹈艺术作品丰富的生命力与情感深度。
虽然业界学者都在强调主题立意的重要性,但依旧有创作者会在实践中忽视立意的存在。这个结论并不严谨,因为世上的一切艺术创造都是个体的表达,也都表达着个体的认识和个人的立意。也就是说,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立意的表达。那么问题究竟在哪,为什么创作者口口声声辨析自己作品中的立意,而观众者却看不见其立意呢?这便引出舞蹈创作最大的问题,主题立意的不显现。其实,看不见立意不代表创作者没有思考过立意表达,而是出现了隐性立意。事实上其立意一直存在于作品中,只是因为其立意重复了他人的立意而难以被看见。
2.作品《移山》的选材策略
2.1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
在传统的舞蹈创作中,对其文化基因的深入挖掘是确保艺术作品文化根性的关键路径。此种做法,使作品既保持了汉族民间舞蹈的质朴,又赋予其当代审美表达的空间,能够抒发传统文化在舞蹈创作中的生命力意味。
2.1.1寓言故事与绘画艺术中的文化与哲学内涵
寓言故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文化基因与哲学智慧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创作资源。《愚公移山》这一经典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民族精神与生命哲思。这则寓言在“人定胜天”“量变质变”“天人合一”等思维观念中,传达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日积月累的持续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哲思与智慧。
而徐悲鸿1940年创作的画作《愚公移山》(图1)便取自于该寓言故事,舞蹈作品《移山》是对该画作的艺术再创造。《愚公移山》是徐悲鸿1940年在印度完成的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大型中国画作品(后又作同一题材之油画),是抗战时期徐悲鸿南洋行旅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取向创作的经典之作。1941年2月25日,徐悲鸿在吉隆坡坤成女校作专题演讲《画家的派别》,他说:“画家应当注意的,不是富丽的题材,而是表现的手法,在一幅极平凡的农夫锄地的图里,尽可以表现出极高超的艺术,极伟大的人格,这就是画家的超凡入圣、点铁成金的手腕,不必要烧鱼翅海参,就是青菜豆腐也会鲜美异常,写实主义完成了艺术的精神。”
图1(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
舞蹈作品《移山》正是通过对这些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考的创造性转化,将徐悲鸿的画作《愚公移山》中的思维理念,具象化为富有文化张力的肢体语汇。其将简洁生动的故事形式,化入到舞蹈艺术之中,共同探讨着人类永恒的命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不仅为舞蹈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赋予了其跨越古今时空的艺术魅力,为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创新性转化奠定了基础。
2.1.2山东鼓子秧歌的地域文化基因
该作品选用汉族山东鼓子秧歌为舞蹈素材,将其进行转化、发展与创作,形成能够表达山东地区文化基因的舞蹈语言。鼓子秧歌作为山东鲁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其独特而朴素的艺术形态深深植根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及人民的风貌之中。这种舞蹈形式起源于农耕文化,其粗犷、沉稳且有力的动作风格与当地百姓坚毅质朴的心理性格形成同构关系。
而男性在山东鼓子秧歌舞蹈中的内在性格与肢体力感呈现,恰恰与“愚公移山”寓言故事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密切匹配。舞蹈作品《移山》将山东鼓子秧歌“劈鼓子”这一动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幻化成“劈山”“砍石”等一系列与作品选材紧密相连的舞蹈语言。舞者通过这些充满肢体与精神张力的动作,将“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等原本抽象、形而上的文化与精神,转化为具身化的艺术表达。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不屈不挠、奋勇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并通过“愚公移山”的舞台艺术呈现,深刻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独特魅力。
(舞蹈作品《移山》剧照 潘杨拍摄)
2.2以传统观当代的选材转化
2.2.1传统神话与当代精神的联接
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当代性转化的关键在于建立传统与当代的对话空间。舞蹈作品生命力的抒发,不在于固守传统舞蹈形式,而在于其精神内核与当代时代诉求的创造性契合。舞蹈作品《移山》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传统神话当代转化的探索路径,编导田露、王森没有停留在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表层模仿与再现,而是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将故事中的“劈”生活劳作的动词,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精神品格。
2.2.2民间舞蹈从动作向语汇的转化
在舞蹈作品《移山》中,编导并未简单复刻山东鼓子秧歌的原有动作形态,而是将其核心元素进行化形、发展与转化,生成具有当代审美特质与象征意味的动作语汇,实现了从舞蹈动作向舞蹈语言的跨越。基于作品前段“劈山”“砍石”等动作的铺垫,山东鼓子秧歌动作“背鼓子”在作品中实现了动作向语汇的跨越,“背鼓子”顺理成章的转意为“扛石”。转化后的动作语汇不仅能够服务于作品的主题内容与精神表达,更是在其文化内涵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实践路径。
3.作品《移山》的立意传达
3.1语汇形式向主题内容的飞升
在艺术创作中,舞蹈语汇与艺术形式仅是作品与观众进行初步联结的桥梁,它以相对直观和具象的方式呈现于观众眼前。然而,优质的艺术作品往往需跨越语汇形式的表象,呈现出从动作语汇向精神内涵的艺术升华,使观众在感受形式美感的同时,能领悟到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层内容表达与意味。该作品的编导创造性地将山东鼓子秧歌舞蹈的典型动律转化为具有深刻象征意味的舞台语言。作品开始,舞者以肢体为媒介,通过肢体之间的交互与配合,描绘出一幅《愚公移山》的动态画作,艺术审美的雕塑感扑面而来。舞者运用带有山东审美气质且充满张力的肢体,通过“砍”“凿”“移”等动词与动态,延展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情感。
3.2个体故事向民族情感共识的递进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通过编导个人的认识与表达,而通达到社会、生活和情感,传达出共性的认识与表达。《移山》以愚公移山的个体故事为切入点,通过舞蹈艺术的演绎,将其升华为全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与精神共鸣,个体故事向民族情感共识的递进通过精妙的艺术处理得以实现。该作品以愚公移山的奋斗事件为起点,舞者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时而个体、时而双人、时而群像,象征着个体力量汇聚成集体意志。作品从个人行为升华为民族共同记忆的具象化表达,唤醒了观众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的情感共鸣,使作品超越故事本身,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艺术丰碑。
3.3生命力意味的抒发
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应止步于动作编排技术层面,而应当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命力表达,将生理性动作升华为精神性的艺术符号,使每个肢体动态都承载着生命力的情感重量。编导需深入挖掘身体运动背后的文化记忆和生命体验,通过肢体动作结构中力与美的辩证关系,构建起富有生命质感的舞蹈意象。这种对生命力的抒发,既体现在动作本身的能量流动中,也呈现在作品整体的精神气质中。
民间舞的生命力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鲜”,是一种“精神氧气”,它蕴含着无限生机,其舞姿质朴无华,蕴含着生命之韵律,肢体动作展现出的生命活力既生动又充满力量。作品《移山》的编导从雕塑艺术中获取创作灵感,将立体造型的静态美感转化为动态舞蹈语言,锻造出超越舞蹈本体的动态雕塑质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表达。正是因为这样的气质与作品人物的内在生命力表达联系紧密,所以通过舞者身体上刻画出的极具张力的生命状态,证实了凝固与流动的辩证统一,深刻揭示了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
4.反思与启示
《移山》的创作实践深刻印证了选材与立意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生命力的意义与作用。在选材上,作品跳脱出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简单叙述,而是从中提纯出“坚韧”“抗争”等精神内核,通过民间舞蹈语汇的当代转化,实现了文化基因的创造性延续。在立意层面,《移山》通过群舞的“人形山体”的形式与意象,将作品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与表达。这种立意高度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美感的追求,使作品获得了哲学层面的思考深度。由此,该作品也提示着作为当代创作者的我们,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持久生命力,不仅来自动作语言的精湛,更源于对人性、生活与时代的深刻观照。
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应深入挖掘能够触动人心且反映时代精神的“活”元素,着重在每一个动作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民族文化、人文关怀,以及对生活、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除舞蹈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如张永新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与文牧野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都深刻触及了社会现实,表达了创作者对于时代变迁、人性光辉与社会矛盾的独到见解。观众们交口称赞,是因为它们不仅仅停留在讲述故事的层面,而是以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感,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激发了观众情感与生命的共鸣。
要实现艺术创作的高度,编者需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这包括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力、对人性的剖析力和对生命情感的感知力。更重要的是,编者需站在当下社会与时代背景之上,以个体的独特视角,去捕捉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精神、触动社会神经的现象与问题。这样的创作过程,既是对个人认知的挑战与提升,也是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
5.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需在理解与尊重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创作既有艺术美感又具深刻内涵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享受,更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艺术与生活的桥梁,实现艺术生命的永恒绽放。因此,创作者必须要站在时代立场,以个体视角,诉说个人认识与表达。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