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查干湖渔猎文化VR影像传播应用研究
查干湖渔猎文化作为我国北方渔猎文明的“活化石”,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新兴技术手段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与活化,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针对查干湖渔猎文化的VR数字化项目尚属空白,现有的数字化传播方式较为单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然趋势。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交互性和临场感,为“活态”文化遗产的记录、阐释和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查干湖渔猎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民族记忆的活态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辽金时期,甚至更早,是北方渔猎民族智慧的结晶。然而,这种依赖特定自然环境、季节时令和口传心授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传承断裂的风险。年轻一代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疏离,使得渔猎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精湛技艺难以被深入理解和体验。因此,利用VR影像技术,将查干湖渔猎文化从线下的、季节性的节庆活动转变为线上的、全天候的、可深度互动的文化体验,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的必要举措。
本文旨在探讨运用虚拟现实(VR)影像技术,对查干湖古老渔猎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性重构与沉浸式传播。具体分析构建高品质VR影像传播内容的实践路径,探索以数字博物馆为核心的多渠道应用路径,并结合当前智能传播趋势,深入剖析其在数字化背景下面临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数字化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策略参考。
一、查干湖渔猎文化数字化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困境
现有的数字化传播主要依托查干湖旅游开发区的官方网站、新闻报道、旅游攻略等,内容多为图文和常规视频,部分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产品展示和活动直播。这些传播方式虽能在短期内扩大影响力,但内容呈现较为碎片化,难以系统展现文化全貌。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实体展示空间和文化传承的核心阵地,馆内仅有多媒体装置和简单的360度视频播放,缺乏系统性的、可在线访问的VR沉浸式体验媒体项目。
当前的传播形式存在传播方式单一、体验维度扁平以及文化阐释不足等问题。当前传播仍停留在“观看”层面,无法满足数字时代用户“体验”和“互动”的需求。观众无法身临其境感受凿冰的艰辛、万鱼出网的震撼,也无法通过互动操作学习渔猎技艺。现有的数字内容多聚焦于冬捕的奇观景象,而对其背后蕴含的生态智慧、祭祀信仰、社群协作等深层文化内涵挖掘和呈现不足。
二、查干湖渔猎文化高品质VR影像传播内容的构建路径
针对查干湖渔猎文化构建引人入胜的VR体验,关键在于打造高质量、有深度且忠于文化本源的内容。VR影像的传播内容应围绕数字展馆、历史渊源以及渔猎场景三个核心维度展开,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文化叙事空间。
(一)查干湖渔猎博物馆线上展示:构建永不落幕的数字展馆
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是系统了解这一文化的重要窗口。然而,实体博物馆受地理位置和开放时间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通过VR技术,可以构建一个与实体博物馆1:1映射的线上虚拟博物馆。用户无须亲临现场,即可通过VR头显或电脑屏幕“步入”展馆,自由漫游。
在VR博物馆中,静态的图文展板可升级为动态的视频解说和三维动画;陈列的渔具文物不再是“只可远观”,用户可以虚拟地将其“拿”在手中,360度旋转观察其精巧的结构,甚至通过交互动画了解其使用方法。这种“零距离”的互动体验,能够极大提升信息获取的趣味性和效率,实现文化知识的深度传递,打造一个超越时空限制、永不落幕的文化传播阵地。
(二)查干湖渔猎文化的历史渊源:穿越时空的沉浸式叙事
查干湖的渔猎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约13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为辽金时代,辽代帝王曾在此地举行“春捺钵”活动,使查干湖的冬捕习俗声名远扬并沿袭至今。
VR影像应超越传统的纪录片式叙事,利用其沉浸式特性,打造“时空穿越”的历史文化体验。可以设计一个互动式历史长廊,让用户“亲历”关键的历史节点:从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湖边渔猎,到辽金时期皇家“春捺钵”的盛大场面,再到成吉思汗祭湖的庄严时刻。通过电影化的视觉语言、精准的历史场景三维重建以及专家配音的旁白解说,VR能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个人体验,让用户在震撼的视听感受中深刻理解查干湖渔猎文化的历史厚度与演变脉络。
(三)查干湖渔猎场景、活动及渔具:复现“最后的渔猎部落”
冬捕是查干湖渔猎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VR影像内容创作的核心任务。需对这一核心场景进行高保真度的数字化复现。根据现有研究,一个完整的冬捕过程包括祭湖醒网、凿冰、下网、收网等多个复杂环节。VR体验可围绕这些环节进行设计,让用户以第一人称视角成为冬捕队伍的一员。利用3D建模与渲染技术,再现查干湖冰封千里的辽阔景象。用户可以感受到凛冽的寒风,配合环境音效,看到冰面上蒸腾的雾气,体验到“鱼把头”带领队伍寻找下网点的神秘过程。用户可以虚拟地参与到冬捕的关键环节中。例如,手持虚拟的冰镩,体验凿开厚厚冰层的真实感;观察渔工们如何协同操作,使用长达数米的穿杆在冰下“穿针引线”,引导巨大的渔网前进;最终,站在出鱼口,目睹万鱼出水的壮观景象。
三、查干湖渔猎文化VR影像传播方式应用研究
查干湖渔猎文化VR影像需借助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创新的应用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线上平台与应用传播
开发独立的VR应用程序,上架主流VR内容平台如SteamVR,使全球范围内的VR用户都能便捷地下载体验。同时,可制作适配移动设备的轻量化版本或360度全景视频,通过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进行全方位传播,吸引更广泛的潜在受众,为查干湖渔猎文化VR体验引流。
(二)线下设置VR体验馆,赋能文旅融合
在查干湖景区、游客中心或相关博物馆内设立专门的线下VR体验馆。这不仅能为游客提供一种不受季节限制、即便在非冬捕季也能体验冬捕盛况的全新旅游项目,还能通过高配置的硬件设备提供远超家庭VR设备的深度沉浸感。这种“虚拟+现实”的结合,能够极大地丰富旅游体验,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三)引入学校,作为文化教育的辅助工具
VR技术在教育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将查干湖渔猎文化VR内容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资源引入中小学课堂,可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沉浸式体验。学生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亲身参与”冬捕,直观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比任何说教都更具感染力和记忆深度,有助于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四、结语
综上所述,VR影像技术为查干湖渔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了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创新路径。通过精心设计传播内容、拓展多元应用方式,VR不仅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再现这一古老文化的魅力,更能激发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文化热情,并为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是对查干湖文化遗产的献礼,更将为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树立典范。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