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医学论文 > 正文

河南中医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李如梦,何淑媛,刘保庆,刘天一来源:《经济导报》日期:2025-09-27人气:5

摘要:本文着眼于中医药的经济、文化、产业、医疗、保健等多重职能,深入挖掘河南中医药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中医药+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探究打造地域IP、培育复合人才、做强豫医品牌、完善政策保障等多种路径,以期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美好的健康生活体验。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河南中医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中医药文化历史积淀深厚

  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南阳仲景文化圣地、禹州药都等资源,为“中医药+文旅”融合提供独特条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在中原诞生,深刻影响着东亚医学文化。“南阳医圣祠、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神农山及开封针灸铜人等,见证了中原医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1]

  (二)中医药文化资源禀赋独特

  河南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伏牛山、大别山等山脉与优越土壤孕育道地药材,奠定中医药发展根基,催生了焦作四大怀药、西峡山茱萸、嵩县柴胡等特色药材资源。百泉药交会等国家级非遗及民间中医养生智慧,使中医药成为增进河南文化认同的亮丽名片。

  (三)中医药文化人才群星荟萃

  自古中原医林繁茂,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如今全省设置中医药学类高校2所,5所本科高校开设中医药学类专业,另有16所高校开设24个中医学、中药学、中医骨伤等中医药相关专科专业点[2]。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省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仲景工程),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拥有数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与岐黄学者[3]。薪火相传的人才梯队让中原中医药文化传承充满生机。

  (四)中医药文化心态开放包容

  河南“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促进文化开放。历史上禹州、百泉药材集散地汇聚全国药商,洛阳作为丝路枢纽吸纳阿拉伯、波斯医药知识。历代医家博采众长,推动理论与实践革新。新时代通过“一带一路”推广四大怀药,举办国际中医药文化节,保持文化旺盛生命力。

  二、河南中医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豫中豫北禹州药会、怀帮会馆等因缺乏规划停留在陈列阶段,未能完成从文化符号到沉浸式旅游体验的过渡。开封“陈李济”等老字号仅仿古建筑租赁,未挖掘宋代医药文化内涵。各地整合力度弱,“各做各事”导致衍生产品同质化,削弱产业生命力。  

  (二)中医药文旅产业人才短缺

  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与产业脱节。高校专业设置单一,中医药院校侧重理论,旅游院校聚焦传统管理,交叉学科匮乏。企业缺乏系统培训机制,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制约文旅产业创新。

  (三)中医药文旅宣传相对匮乏

  宣传主动意识不足,缺乏系统性规划,品牌影响力有限。内容同质化严重,未能生动呈现文化内涵,缺少故事性、场景化表达,阻碍品牌树立与市场扩张。  

  (四)中医药文旅运营管理滞后

  区域规划缺乏协同,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需求,部分项目市场反应迟缓,产品开发、营销推广、服务质量存在短板。数字化手段应用不足,智慧景区建设进展缓慢,制约融合深度。

  三、河南中医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深挖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地域IP

  整合南阳仲景文化、洛阳正骨文化等特色资源,萃取辨识度高的文化符号,创建地域IP标识。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主题景区,开发仲景IP联名茶饮、药膳伴手礼等文创产品。以“中医药+康养旅游”为牵引,融合伏牛山、太行山自然康养资源,推出药膳养生、中医理疗体验,满足健康消费需求。

  (二)构建多元育人矩阵,培育复合人才

  企业联合专家设计科学规划,培养兼具中医药知识、旅游服务及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增设中医药旅游专业或课程,融合理论、管理、文创内容;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多维度引育手段壮大人才队伍,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文旅宣传力度,做强豫医品牌

  依托互联网制作短视频、图文,宣传中医药历史故事、道地药材基地及康养项目;联合传统媒体推出纪录片、专栏,深度挖掘豫医内涵。参与国内外展会,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结合四大怀药等资源塑造豫医品牌。举办医药文化节、研学旅行,设计“中医药探秘”“康养休闲”等特色线路,提升品牌价值与经济效益。 

  (四)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完善政策保障

  编制省级中医药文旅产业规划,明确区域功能分工;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扶持重点项目;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支持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厘定服务标准,构建质量监管体系;建立文旅、卫健、财政等多部门联席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四、结语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探索“中医药+文旅”高度契合新模式,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也是推动中医药焕发时代光彩、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