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下环境设计联合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环境设计教育面临技术与人文、传统与未来平衡的新挑战。本文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联合课程教学改革,将尖端科学技术与中华人文底蕴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未来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提出了以专业设计课程为核心,协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改革路径,强调培养兼具人文素养、技术能力与时代责任的设计人才。为中国环境设计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环境设计;联合课程;多学科交叉;人文与技术;传统与未来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如何写好当代实践续篇和规划未来新篇,是加强新时代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设计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性[1],作为探讨科学、绿色人居环境,创造当代和未来社会可持续人居环境的人文艺术科目,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交叉利用尖端科学技术,建构富有中国人文底色的生活美学环境;如何立足当代发展,针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以及展望未来推动生活美学多元创新发展,是其学科教育需重点讨论革新的方向。
简而言之,是“两个平衡”的问题——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传统与未来的平衡。
一、新时代环境设计教育直面的平衡问题
我国的设计教育源于近代工艺美术教育。清末民国时期受西方工艺美术影响,我国由工艺学堂起步,改变了师徒传承制度,开启设计教育的第一步。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现代设计教育思引入我国,确立了设计学教育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理念[2]。自此我国设计学教育在不到百年间完成了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教育的转型,但仍然带有显著的艺工结合底蕴。
但随着我国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信息化、全球化到数智化的快速发展,时代和社会向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变革需求。表现在环境设计教育方面,由本世纪初提出的“跨学科合作”、“紧跟网络技术发展”、“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等等革新点的基础上,亟需将专业设计教学课程与这些分散且多元的革新点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设计发展的进程中,传承根植文化底色。该结合意味着原有专业设计课程将与多种交叉学科课程相融,最终形成主次有序、平衡进阶的系统课程群教育教学模式。
所以,以专业设计课程为核心,各类交叉学科课程的协调与平衡,是新时代环境设计教育需直面的问题,总体分为人文与技术,以及传统与未来“两个平衡”问题。
1.人文与技术的平衡
技术进步提供了虚拟现实、智能建模等为环境设计服务的有力工具,但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削弱设计的人文关怀。教育改革如何在技术驱动和人文价值间找到平衡才是关键。
在数智化时代,环境设计的技术工具日益丰富,如BIM(建筑信息模型)、AI辅助设计等,带来设计效率和精度的革命性提升[3,4]。然而,技术革新也带来了挑战:过于依赖工具,忽视设计所必需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虽然通过智能算法,设计方案可以快速生成,但其很难体现地域文化和人居需求的细腻考量。
因此,新时代环境设计教育需在课程设置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艺术史、文化研究、伦理学等人文课程,能有利于学生清晰认知设计的本质属性。并且,技术课程也需以应用场景为跟脚,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在运用技术工具的同时,思考人文价值的融入,从而实现“技术为用,人文为体”的设计。
2.传统与未来的平衡
传统文化的传承为设计注入灵魂,面向未来的创新则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所以,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是新时代赋予环境设计的重要使命。。
以传统建筑为例,其有机的空间规划,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于当代及未来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均具有较高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5]。但如何避免一味仿古,创造性的于当代人类生活方式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并展望未来可能性需求,是亟待革新提升的教学内容。
由此在课程设计中,需借由案例教学与实践项目,深入探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例如微观设计方面,将传统建筑营造的木构榫卯技艺与3D打印技术相融合,设计既独具地方文化特色,又符合未来营造的的建筑模块。宏观规划方面,鼓励探索低碳设计、智能化社区等,在传统与未来间架起融合与转化的桥梁。
二、环境设计课程联合教学改革路径体系
新时代环境设计教育的改革需通过联合课程体系,解决技术与人文、传统与未来平衡。这一体系架构,可从多学科交叉融通、实践训练和系统进阶式知识架构三个方面展开,旨在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文化担当的设计人才。
1.联合课程匹配多学科交叉融通
以环境设计专业为核心,结合建筑学、城市规划、计算机科学、生态学及文化遗产保护更新等多领域相关专业,以课程联合的方式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可开设“数智化设计与文化传承”课程,将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意境相结合,让学生切身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虚拟现实场景中的当代转译。也可开设“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学习绿色主动式建筑设计原理,力求与人文价值融合贯通。并且,文化振兴工作已然意识到,必需超越表层符号复制,进行文化基因解码,“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课程更是亟待展开,大力培养学生兼顾文化传承与现代需求的更新设计能力。
多学科联合课程的目标,即是在原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综合跨界的多维设计思考,使其在高效科学技术的设计时代保留对文化与生态的艺术敏感性,增强其创新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6]。
2.联合课程启动系列实践训练
联合课程的系统架构,也需经由系列实践训练,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强化综合素养。例如经校企合作,学生可真实参与历史街区改造、乡村振兴设计,平衡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需求,深入理解设计的社会意义。同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与开设工作坊,完成设计方案的全过程训练。此外,跨学科团队竞赛能鼓励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与建筑、计算机、传媒等专业协作,提升团队能力与职业适应性。
因此,系列实践训练是借助真实的应用场景,强化学生在技术运用与人文关怀的多元融合能力。在校时的设计训练即为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从而有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7],全面匹配企业需求,大大提高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转化。
3.联合课程搭建系统进阶式知识架构
为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深度,联合课程还需设计从基础到高级的进阶式知识架构。低年级阶段,开设“环境设计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为学生奠定技术工具使用能力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认知基础。中年级则引入“跨学科设计工作坊”和“智能设计与传统工艺”等课程,协调案例教学与小组项目穿插,促进专业知识整合。高年级可聚焦创新转化与绿色生态等专题类设计,开设“未来人居环境设计”和“可持续生态环境设计”等课程,要求学生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多元民族文化等热议议题提出方案,力求融入我国传统文化设计理念,构思建设未来低碳社区规划。
该三段式进阶知识架构,即为实现知识的循序渐进与能力的阶梯提升。确保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科培养,具备全面、跨界的设计素养,既能传承历史文化,又能展望人居未来。所以经由进阶式知识架构,形成“理论—实践—创新”体系,利于培养学生长期专业能力[8],为新时代环境设计教育提供可操作的改革模板。
三、环境设计课程联合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
新时代环境设计联合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通过课程联合的贯彻实施,学生能够在技术与人文交融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自身的设计思维,承担传统与未来间的联结责任。该能力的培养,赖于“人文为体,技术为用的全面设计专业能力”和“传承历史,展望未来的时代设计责任担当”,从而塑造具有跨学科背景综合素养与科技人文融合前沿视野的当代设计人才。
1.人文为体,技术为用的全面设计专业能力
培养学生将人文素养作为设计前提、技术工具作为实现手段的核心专业能力,是课程联合系统架构中的重点。可开设“技术驱动的人文空间设计”课程,基于智能家居,结合物联网(IoT)和传感器技术提升居住便利性,融入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空间布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还可引入“设计伦理与社会影响”模块,助力学生探讨技术应用中的文化适应性与社会伦理问题。
通过联合课程,助推学生不仅掌握BIM、参数化设计等技术工具,而且能够理解设计工作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从而在技术驱动的潮流中保持人文关怀。通过多元丰富的项目练习,将人文教育与技术训练相融合,使学生最终形成“技术为用,人文为体”的综合能力,有效提升其设计思维深度与文化创新潜能[9]。
2.传承历史,展望未来的时代设计责任担当
联合课程还需培养学生传承历史文化、展望未来发展的时代责任感,使之在设计中既有民族意识的文化自觉,又有全球化的宏观视野。可开设“传统文化传承与转译设计”课程,尝试将传统木构与3D打印技术结合,设计灵活组合与拆卸的模块化设计。或开设“全球议题与本土设计”课程,基于设计全球化问题,提出独创性方案,比如利用光伏技术,结合传统院落空间布局,设计得出未来高层可持续人居住宅。此外,还可通过专题研讨会和国际项目交流深化教学改革,与国内外设计院校合作,探讨地域传统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转译应用。
依托联合课程系统架构,使学生在设计实践学习中,不仅研习延续文化根脉的方法,也能找寻回应未来挑战的方向,以设计师的身份承担起的新时代的社会责任。从而,借助文化传承与未来导向的教育模式,指导学生设计满足既具地域传统色彩,又兼有未来前瞻性可能的当代设计,显著增强其设计创造使命感与文化创新动力[10]。
结语
新时代环境设计教育的改革,是一项技术与人文、传统与未来平衡的系统工程,需通过联合课程的系统架构与实施,既回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多元化设计人才的需求,又为学科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联合课程系统的构建,强调多学科交叉融通、系列性实践训练和进阶式知识架构的重要性,突出“人文为体,技术为用”与“传承历史,展望未来”的双重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教学系统革新,将原有相对分散的革新理念整合为可操作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未来的完整学习体验。令其在适应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同时,不忘传承中华文化根脉。使学生具有跨学科综合素养和新时代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系统化教育改革的实践价值。
不过,新时代环境设计教育依旧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阶段。伴随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极速发展的浪潮,未来不仅亟需引入前沿工具运用,也需深化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生成文化新符号、新形式。进而在环境设计中保持中国特色文化持续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自身贡献。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