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以《布老虎》为例
摘要:新时代美育视域下布老虎等“非遗进校园”实践不仅能传递民间艺术的历史内涵与工匠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转化能力,增强学生对本土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传承意识。以《布老虎》为例,当前美育视域下“非遗进校园”存在布老虎非遗课程缺乏系统设计与美育目标的深度融合、教师对布老虎文化内涵及制作技艺的专业储备不足、学生参与布老虎非遗实践的形式单一且兴趣引导不足等困境,高校必须构建基于美育目标的布老虎非遗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案,开展布老虎非遗专项师资培训并引入民间艺人协同教学,同时设计多样化布老虎非遗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非遗进校园”;《布老虎》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根脉,借助“非遗进校园”这一载体,承担起培育文化自信、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以布老虎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凭借其独特的造型语言与深厚的民俗意涵,成为新时代美育实践中以美铸魂的生动范例。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布老虎承载着虎图腾崇拜、驱邪纳福的千年文化密码,同时也通过针线交织的工匠精神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在校园美育的场域里,它不再仅仅是传统技艺的传习媒介,还是激活青少年文化基因、提升创新转化能力的实践平台。通过“非遗+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实回应着新时代对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育目标的战略要求。
一、以《布老虎》为例谈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价值
(一)借助布老虎制作技艺传递民间艺术的历史内涵与工匠精神
布老虎制作技艺传习是一场独特的匠人精神启蒙。选布裁样、分层絮棉、绞边缀饰等十二道工序,饱含着手工艺人对材料物性与人体工学的经验智慧,比如棉布延展度与丝线韧性的匹配,虎枕弧度与婴儿头颈曲线的契合。学生在穿针引线的实践中,要经历“急不得”“错不得”的反复磨炼,如填充棉花需均匀压实,五官缝合需严格对称,这种身体记忆的积累正是工匠精神内化的过程。布老虎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战国虎形玉佩的威仪、汉代画像石中虎图腾的巫傩色彩、明清虎头鞋的育儿智慧,串联起华夏文明史中的虎文化脉络。当学生触摸布老虎内层的手工针脚,能感受到黄河泥塑虎的粗犷、晋南布虎的艳丽、胶东布虎的朴拙等地域审美差异,进而明白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自觉守护。
(二)利用布老虎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转化能力
布老虎非遗进校园的创新价值,在于其作为文化原型所具备的创造性转化潜能。传统布老虎的造型体系,如头大身小的比例范式,以及镇宅、护生等功能设定,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可拆解的符号库。虎面纹样能转化为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元素,棉布立体构造技艺可为建筑模型制作带来启发,绒球缀饰工艺能够嫁接到纤维艺术创作中。这种转化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基于文化基因识别的再编码[1]。例如,把布老虎的五毒纹样解构成模块化图形,通过排列组合生成现代装饰图案;将虎文化中的守护意象转化为校园安全主题的文创设计。更深层的教育意义在于,学生在解构与重组的过程中,能建立起“传统—现代”的辩证思维,既要尊重纹样背后的禁忌体系,如八卦纹的方位讲究,又要敢于突破功能固着,如把布老虎从静态摆件变为互动装置。这种在文化约束中探寻创新空间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继承者的重要路径。
图1 头大身小的“布老虎”
(三)以布老虎为载体增强学生对本土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传承意识
布老虎非遗融入校园的深层意义亦在于搭建文化身份认同的情感桥梁。学生亲手缝制布老虎之际,指尖触及的不只是棉麻材质,还有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如晋南布虎浓烈的色彩里蕴含着黄河沿岸对生命的赞美,胶东布虎素淡的纹路中透露着海洋文化的内敛特质。这种具有在地性的实践所引发的情感共鸣,远超书本知识的传递:山西学生在复原姥姥制作的“黎侯虎”过程中,发现了当地方言里“虎”与“福”的谐音关联;江南学生在改良布老虎填充物时,主动探究本土蓝印花布技艺[2]。尤为关键的是,非遗实践产生了代际对话的效果:学生将课堂上制作的布老虎带回家乡,引发祖辈对家族手工艺故事的回忆,这种双向互动打破了“传统—现代”的对立状态,让非遗传承从单一的保护转变为家族记忆的唤醒以及地域共同体的重构。当“我的布老虎”与“我们的文化”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非遗就不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成为学生青春记忆中的一部分。
二、以《布老虎》为例谈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非遗进校园”的实践困境
(一)布老虎非遗课程缺乏系统设计与美育目标的深度融合
布老虎非遗课程在校园实施中存在技艺传习和美育浸润未能紧密结合的问题。不少课程仅局限于照着样子缝制的手工操作层面,未能形成从“感知文化符号—理解文化内涵—进行创新表达”的完整美育体系。教师常常把“做出一只标准的布老虎”当作最终目的,却没有引导学生剖析其造型背后的逻辑,如虎头夸张的比例体现着对百兽之王的崇拜,也没有解读色彩蕴含的隐喻,如红色代表驱邪护生、黄色象征土地肥沃,还有纹样承载的叙事,如虎头八卦纹隐含着方位哲学。这种零散的课程设计使得美育目标难以落实:学生虽然学会了缝纫技巧,却无法将布老虎与中华美学体系,比如民间艺术的象征性、程式化特点联系起来,亦难以领会技艺是载体、文化是核心的美育本质。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跨学科融合机制的欠缺,布老虎本可以作为连接美术造型设计、历史虎图腾演变、文学民间故事甚至物理结构力学的多元载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被简化为单一的手工课,既破坏了非遗文化的整体性,也降低了美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效果。
(二)教师对布老虎文化内涵及制作技艺的专业储备不足
教师群体在布老虎非遗传承教育中存在文化阐释与技艺传授的双重短板。从文化理解层面看,不少教师仅停留在布老虎的外在形态认知,对其蕴含的深层文化意涵缺乏系统把握:诸如虎面“王”字纹与古老甲骨文“虎”字的形态关联、布老虎在传统婴孩守护习俗中于诞生礼及成长仪式里的特殊角色,还有不同地域布老虎流派(像山西黎侯虎、潍坊布老虎)因民系迁徙形成的审美差异等文化脉络,很多教师难以深入解读。这使得教学仅局限于表面的形象描绘,无法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教育价值[3]。在技艺实操层面,部分教师缺少传统手工艺的专业训练,对“一针三捻”的运线技法、“分层絮棉”的立体塑形原理等核心技艺掌握不扎实,示范时容易出现动作偏差。比如,部分教师用现代缝纫机锁边工艺代替传统手工拱针法,虽然提高了制作效率,却失去了传统针脚“密如鱼子”的质感美感;采用化学纤维填充物替代天然荞麦壳,虽降低了成本,却违背了药枕同源的传统健康理念。这种脱离文化语境的技艺传授,让学生接触到的布老虎沦为缺乏文化内核的技艺形式,导致非遗进校园的实践变成浮于表面的文化展示活动。
(三)学生参与布老虎非遗实践的形式单一且兴趣引导不够
当前,布老虎非遗实践存在体验浅层化与互动单向化问题,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深度参与热情。不少学校将实践活动局限于集体缝制布老虎,缺乏科学的分层设计: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使用相同的样板,孩子们充满童趣的创造性想法被标准化模板所束缚;制作过程仅仅停留在按图缝纫,未能开拓纹样创新、功能拓展(如布老虎音响、智能灯具)、数字化呈现(如3D建模复原古法工艺)等多元创作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未能建立起非遗与青少年生活经验的连接点:布老虎传统的驱邪纳福功能在现代科学语境下易被视作封建迷信,但教师很少引导学生挖掘其背后的心理慰藉机制(如通过象征物获得安全感)以及在当代的转译可能(如作为减压文化符号)。这种“过去—现在”的断裂式教学,使非遗实践变为了类似传统手工课的简单体验,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存在新鲜感,但由于缺乏文化共鸣和创造自主权,难以形成持久的兴趣,最终导致非遗传承出现课堂上热闹、课堂后冷清的尴尬局面。
三、以《布老虎》为例谈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非遗进校园”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基于美育目标的布老虎非遗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案
在新时代美育视域下构建基于美育目标的布老虎非遗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案,需以“文化解码—技艺实践—创新表达”三维度重构教学框架。课程设计上打造“基础认知—深度探究—综合创编”课程模块:初级阶段借助田野调查、非遗影像观摩等方式,引导学生解析布老虎符号系统,如虎面纹样与《山海经》神兽的关联性;中级阶段引入“一料多作”主题,如单块布料完成虎头鞋、虎枕、挂饰等,训练学生对传统技艺的适应性创新能力;高级阶段开展“非遗+”跨学科项目,例如结合物理学科研究布老虎填充物的声学共振原理,或联动文学学科进行布老虎主题的民间故事新编。教学实施推行双师双案模式,非遗传承人主导技艺传习,教师负责文化阐释,共同编制技艺工单与文化图谱两类教案,前者细化剪裁针法等操作规范,后者梳理纹样寓意、地域流派差异等文化脉络。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档案袋评估,收录学生从临摹稿、文化札记到创新作品的完整记录,重点考察其对“技—艺—道”逻辑的理解深度,比如通过对比学生初阶“仿制虎”与高阶“概念虎”,评估其从技艺复制到文化转译的能力提升。
图2 学生制作的各式“布老虎”及其周边
(二)开展布老虎非遗专项师资培训并引入民间艺人协同教学
师资培养需构建“文化认知重塑—技艺规范习得—协同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机制。在文化认知重塑上,组织教师参与非遗研学营,深入布老虎核心传承地,如山西黎城、山东潍坊,通过体验虎头鞋缝制礼俗、访谈传承人,系统梳理布老虎在婚嫁、育儿、节庆中的功能演变,着重解析地域文化基因,如胶东布老虎素雅风格与海洋贸易带来的棉纺技术革新的关联。于技艺规范习得中,由省级非遗传承人主导技法师培工作坊,聚焦攻克传统工艺难点,如用弹墨线定位确保虎头对称性,掌握先塞耳后填脑的立体塑形顺序,区分平针绣(虎鼻)与打籽绣(虎眼)的适用场景[4]。而在协同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建立民间艺人驻校制,每学期邀请传承人开展阶段性沉浸式教学,期间教师作为文化助教协同完成多项任务,包括录制非遗微课将艺人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教学资源,共建技艺问题库整理学生常见操作失误及传统技法解决方案,如针对虎耳耷拉问题采用内衬竹篾定型法,开发在地化教材,让江南地区的学校融合缂丝技艺改良布老虎面料,西北院校融入剪纸镂空工艺创新纹样设计,通过“跟岗—共研—创编”的阶梯式合作实现师资能力的结构性升级。
(三)设计多样化布老虎非遗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
构建多维参与生态需坚守传统活化、场景再造、主体赋权三大原则。在分层任务设计上,依据学段差异设定实践目标:小学低年级组织布老虎部件组装,使学生通过拼接预制构件感知其结构;小学高年级开展非遗元素拆解重组,将传统布老虎的纹样、色彩、造型分离,供学生自由组合创造;初中阶段推行布老虎功能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护生符号在校园安全标识、心理健康象征物等现代场景中的应用;高中阶段则发起非遗数字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运用3D建模还原古法工艺,或通过编程让布老虎成为智能家居的情感交互载体。技术赋能方面,打造非遗创新工坊,配备激光切割机实现传统纹样的快速制版,引入导电缝线制作具备声光效果的电子布老虎,借助AR技术开发布老虎民俗场景的沉浸式体验课程[5]。社会化联动层面,着力构建非遗实践共同体:与社区协作开设布老虎疗愈工作坊,组织学生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定制触觉刺激虎偶;联合电商平台开展青春非遗创意活动,将学生设计的微型布老虎挂件转化为手机链、书包扣等潮流用品;设立校园非遗策展人机制,鼓励学生以策展思维策划主题展览,通过空间布局、交互装置等方式重塑对非遗的认知体验。这些策略将形成“文化需求激发—创造供给响应—价值反馈循环”的模式,推动学生从单纯的技艺学习者转变为文化传播的主动发起者与实际受益者。
结语
新时代美育视域下布老虎等“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价值重大。未来,高校要构建基于美育目标的布老虎非遗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案,开展布老虎非遗专项师资培训并引入民间艺人协同教学,同时设计多样化布老虎非遗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以推进新时代美育视域下布老虎等“非遗进校园”的创新实践。这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文化感知力的必要路径,也是提高学生对本土非遗文化情感认同与传承意识的应有之义。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