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绘红色记忆——在地化视阈下福建党史与版画技艺的融合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聚焦于福建党史在高职院校版画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探讨如何通过版画教学有效地传达和弘扬革命精神,深化红色美育。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党史主题版画课程的背景与意义,结合教学案例分享党史主题教育融入版画课程的教学策略,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高职院校开展红色美育教学提供积极探索和有益参考。
关键词:福建党史;版画;高职教育;红色美育;教学案例
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考察时殷切叮嘱:“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由此可见,福建这片红色土地的近代史一如波澜壮阔的画卷,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而版画艺术能以其粗中带细的笔触深刻描绘出革命岁月的不朽辉煌,透过油墨与刀痕映衬出炽热的革命情怀,使观者于光影间感受福建儿女的坚韧品性与英勇身姿。通过开展福建党史主题版画课程,高职院校能够深化红色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福建革命历程,传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培育坚定的革命信仰。
一、高职院校福建党史主题版画课程教学案例
以福建省某高职院校开展为其三年的福建党史主题黑白版画课程为例,课程将福建党史与版画艺术相结合,展示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党的历史,感受党的初心和使命。通过资料收集、材料分析、版画创作和文创产品衍生设计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党史、感受革命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育人目标
1.传承红色基因:通过版画创作,深入挖掘福建党史资源,弘扬革命精神,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筑牢红色思想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2.强化历史记忆:收集整合福建党史相关资料并设计制作主题版画作品,记录福建党史的重要时刻、尘封建筑与不朽人物,强化学生对革命坎坷历程的认识和记忆,传承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3.提升艺术素养:掌握版画的理论知识与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与艺术表现力,提升综合素质。
4.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将传统版画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勇于创新,结合福建党史主题设计衍生文创产品,拓宽艺术表现形式,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1]。
(二)教学过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确实要从我们走过的道路上去体会和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美育是推进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党史是增强文化自信作用的坚实基础,在美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党史教育,可以更好地把握党的精神实质,进而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出党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
1.课前预习
(1)资料收集
教师明确资料收集的方向,学生通过图书馆、长辈叙述、网络平台等资源进行自主查找与整合,收集福建党史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以及相关图片、文献、影像资料。在收集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采用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如访谈当地党史研究专家、走访革命老区居民、查阅地方志和县志等原始档案资料。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收集福建特色的党史素材,如闽东特委、闽西革命根据地、古田会议等标志性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和口述历史。同时,鼓励学生建立共享资源库,将个人收集的珍贵史料通过数字化手段集中整理,形成可持续利用的教学资源,让资料收集过程本身成为一次深度的历史探索和团队协作体验。最后组织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历史氛围。
(2)经典回顾
通过在线课程平台介绍福建在我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福建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奋斗历程。教师可精心设计在线课程内容,采用时间轴形式梳理福建革命史的关键节点,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历史影像、珍贵照片和革命歌曲等,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要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革命主题的经典版画作品进行赏析,通过分析作品内容及构图、色彩、技法等表现形式与艺术特色,结合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故事,在线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2.技法训练
在巩固之前习得的版画基础技法的同时,以福建党史图像资料中常见的砖瓦建筑、树林、稻田、人物全身像为主进行专项技法练习,教师可采用技法分解式教学法,将复杂的版画技法细化为若干关键步骤,通过示范教学和微视频指导,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巧。特别是针对党史题材中常见的细节处理,如革命建筑的肌理表现、人物面部的情感刻画、自然环境中光影关系的处理等,教师可设计由简到难的技法训练序列,结合正负形思维转换训练,为党史主题版画创作实践奠定扎实基础。
福建党史主题版画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艺术表现与历史记忆的双重深化,版画技法的核心并非停留在表面刀法的操控,更在于内在的"刻"与"剥"。在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的版画创作以木刻为主要形式,创作主题和风格发生了显著转变。早期的抗战木刻作品充满了愤怒和反抗的情感,而后逐渐转向歌颂新社会和赞美新生活。抗战胜利后,福建本土艺术家逐渐承担起推动地方版画发展的重任,创作了《闽江木排》《支前图》等代表性作品。版画不仅仅是对材料表层的简单去除,更是一种逐步揭示和剥离表象,深入挖掘历史本质和情感深度的艺术实践[2]。
3.创作实践
(1)选定主题:确定通过版画表现的福建党史主题,如“古田会议会址”、“地方革命英雄纪念碑”、“革命先烈”等。在主题选定环节,教师可采用“主题群组化”策略,也就是将福建党史划分为几大主题板块供学生选择,如“红色地标”(三明市沙县茶山冈、永安市金砂乡等革命根据地)、“革命先辈”(项南、张鼎丞等福建革命领袖)、“重大事件”(闽北和闽西苏区的创建、闽东特委的艰苦斗争历程)、“精神传承”(苏区精神、探索创新精神)等。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和主题辩论活动,深入探讨每个主题的艺术表现潜力和情感共鸣价值,帮助学生找到既符合个人艺术追求又能有效传递革命精神的创作主题。对于创作经验较少的学生,则可提供更具体的主题引导,如“长汀红军标语”、“古田会议会址的四季变迁”等微观视角,使其能够聚焦小切口,表达大情怀。这些主题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深入研究:在选定主题后,对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阅读党史资料、访问历史遗址、采访相关人士等方式,获取准确而丰富的信息。此外,通过小组讨论、课堂问答等互动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党史精神内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精神、奋斗精神,进一步探讨福建党史与艺术创作的结合点,分析如何以简练的、概括的、平面化的艺术形象与表现形式创作福建党史主题版画作品,充分展现党史精神,并能体现出其在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底稿设计:指导学生进行构图设计,需要考虑如何将参考的图像资料以黑白灰为主体进行平面化处理,注意画面的平衡感和层次感,在展现福建党史生动画面的同时提升作品的整体质感、细节完成度与艺术性,使作品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在底稿设计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三步构图法进行创作:首先进行多角度草图速写,快速捕捉主题的不同表现可能;其次采用网格比例法将历史照片或素材转化为适合版画表现的图像;最后通过明暗对比分区,确定画面的视觉重心。针对版画特有的正负形关系,教师可设计专门的透明纸叠加练习,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黑白转换关系。还可以先在白色的底板上用黑色油性笔进行黑白画底稿设计,重点设计灰部,强调画面的疏密关系、光影效果与节奏感,营造符合党史情境的整体氛围,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3]。
(4)版画创作:主要包含底版刻制与印刷两个环节。在刻底版阶段,指导学生使用刻刀进行创作。这个过程不仅考验技术,更考验耐心与毅力。因为每一次落刀都要求位置精确、力道精准,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可能导致作品出现瑕疵。这种对细节的把握与刻画,也印证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奋进精神。在印刷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调配油墨、对版并控制力度,以确保每一幅作品都尽可能呈现出最佳效果。这一过程同样也充满了挑战与考验:印刷时需要反复调整,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佳的印刷效果。这种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的精神,也正是革命精神中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具体体现。
4.举办展览
版画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成果,也是推广创作主题精神的重要媒介。在深化党史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与公众的互动,运用数字化平台打破时间与地域的桎梏,如通过“线上+线下”双模式并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多视角呈现福建党史主题版画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弧光,让更多观者通过现代化数字渠道深入了解党史精神,普及党史知识,体悟历史的沉重与崇高。使理想信念教育从“理论说教”变为“情境感召”,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从“有限时空”变为“无限时空”,使其更加具有时代特点,能够直抵人心、铸魂育人。[[[]宋杨靖,吴学兵.红色审美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赜[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52(02).]]
5.文创衍生
在深化版画创作的党史精神内涵的同时,还应结合时代特点,将党史精神与当代社会语境相结合。教师提供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兴趣设计制作福建党史主题版画作品的衍生文创产品,如伞、书签、纸袋、明信片等,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作品的原创性、新颖性和美观性。文创衍生的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生通过多元平台积极推广文创产品,将红色文化传递给更多人,既拓展了红色文化的辐射面,也激励着小小创作者们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和更深的革命理想。通过这一过程将版画作品的艺术价值转化为实用价值,也使福建党史以艺术形式转换的方式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为进一步传递福建党史正能量提供新时代的有效途径[4]。
二、教学反思与改进
福建党史主题版画课程通过结合红色教育与版画艺术,使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版画制作的技法,更在无形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版画印刻的细致与精准有了深刻体会,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革命者的严谨态度不谋而合。同时,版画印刻过程中的毅力与坚持,也让学生们体会到了革命者们在长期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与不屈。这些情感共鸣和体会,无疑加强了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与提升空间。例如如何更好地融合党史内容与版画艺术,革新艺术语言是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此外,版画制作的技术要求较高,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如何平衡技法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比重,也有待商榷。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改进方法:
(一)深化地方党史与版画艺术的融合
在选择和引入党史故事时,注重故事的多样性、覆盖面和深度,确保内容既具有代表性又更易于引起学生共鸣。在条件允许下,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版画风格和技法,如绝版套色版画、水印版画、丝网版画等,以多样化的艺术语言诠释党史故事,使作品更具个性和创意。此外,可以寻求与地方党史研究专家的有效合作途径,如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确保党史内容的准确性和艺术表达的专业性。
(二)优化技术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平衡
采用分段式教学,在初学阶段,注重版画技法的基础训练,随着学生技能的提升,逐渐增加情感教育和党史内容的教学比重。同时,在版画制作过程中可以偏向情感引导,有利于快速帮助学生建立与革命精神的内在情感联系,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共鸣。此外,增加分析经典革命题材版画作品的教学比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组赏析的过程中体会艺术与技术、情感与历史的有机融合,提升综合素养。
(三)加强具身认知与跨科教学的协同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具身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过程的知、情、意统一原则,学习是身体与环境互动的整体活动。[[[2]林乃珏. 福建党史主题版画课程教学研究 [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4 (04): 112-115.
[3]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36(04).]]结合该理论,在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址、了解革命背景、欣赏红色影视等一系列增强情感体验的教学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共情革命志士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通过唤醒学生的身体体验,促进学生最大化提升学习成效,深化认知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结合跨学科知识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总结
1931年,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在思想教育的前线上发挥着号角作用,引领既是艺术家更是革命者的中国近代版画创作先驱者们以刻刀作“尖刀与匕首”,毅然投身于筚路蓝缕的革命事业中,至此,版画这一诞生千年的古老艺术形式便与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紧密相连。“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福建党史主题版画课程将美育与思政紧密结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红色教育的洗礼,不仅仅是对福建党史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展望未来,笔者坚信这门课程将继续发挥其在红色美育中的独特作用,引领更多学生走进光辉历史、体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使命、恪守赤心报国,为培养新时代的红色传人贡献蓬勃力量!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