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民族民间舞的流变及发展策略研究 ——以安徽花鼓灯为例

作者:辛璐来源:《尚舞》日期:2025-10-21人气:15

摘要: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地域特色。安徽花鼓灯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还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独特风貌。文章旨在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流变及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流变发展;安徽花鼓灯;表演;舞蹈形体

 

1.安徽花鼓灯艺术在当代的流变

1.1表演形式的流变

1.1.1舞台化与专业化

安徽花鼓灯的传统表演形式具有原生态特征,而在当代则日益舞台化和专业化。从原生态转为舞台化和专业化的安徽花鼓灯艺术,表演空间产生了变化,传统的“盘鼓”"小花场”“大花场”“后场小戏”等舞台环节,演出时间不再固定,剧场中的观众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反馈,演员也需要根据舞台需求进行时长调整,以满足观众需求。当代安徽花鼓灯受到剧场表演的物理空间限制,必须要对表演进行压缩改编。

1.1.2内容与角色的丰富

表演内容和角色日益丰富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审美变化所致,另一方面则由于表演技术的演变。传统的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技术依赖于“衬子”技艺,随着这种技艺的式微,舞蹈演员的身体重心和动律自然会产生改变,这种技术演变导致舞蹈动作日益脱离自然的具象场景转为抽象的艺术体态。

1.2艺术风格的流变

1.2.1融合现代舞蹈理念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风格在当代社会里融合了现代舞蹈理念。传统的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基本上都是源自民间生产生活场景,或者是自然物象。但是到了当代,安徽花鼓灯则强调艺术抽象,舞蹈动作语言更加追求意象的视觉美感,强调视觉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很多当代的安徽花鼓灯舞蹈肢体中就可以发现,原本具象化的肢体动作变为抽象化的物理线条,更强调舞台空间构图和动作造型理念的表现,这种转型变化趋势是安徽花鼓灯艺术风格流变的鲜明表现。

1.2.2地域风格的统一与差异并存

安徽花鼓灯作为一种地域性民间舞蹈,其艺术风格在地域上既表现出统一性,又呈现出差异性。统一性在于,安徽花鼓灯无论在哪个地区表演,都保留了其基本的舞蹈元素和动作特点,如欢快的节奏、灵动的步伐以及独特的道具使用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安徽花鼓灯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地域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安徽各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安徽花鼓灯在各地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以及音乐伴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格。

1.3传承与传播方式的流变

1.3.1传承体系的完善

安徽花鼓灯在历史上主要依赖家族传承方式进行传承,随着时代发展,教育传承方式逐渐兴起,通过学校教育传承一定程度弥补了家族传承的短板,为传承人培养、传承活动开展提供了教育资源优势。目前像颍上县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与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进行合作,开展校企联合传承项目,为传承体系的完善带来了积极的帮助。

1.3.2传播渠道的拓展

安徽花鼓灯在当代的表演形式不断创新发展,尤其注重新媒体技术平台的赋能应用,弥补了原生态场域传播渠道狭窄的短板。过去安徽花鼓灯只能凭借演员肢体动作、锣鼓节奏和唱腔进行表现,但是到了当代则可以凭借现代科技手段赋能来提高舞台表演效果。例如怀远县花鼓灯艺术节也采用了云直播方式,让表演形式更加贴近时代。

1.4文化内涵的流变

1.4.1时代内容的融入

当代安徽花鼓灯注重将时代内容融入到文化内涵中,为文化内涵增添新的生机。将舞蹈语汇进行时代主题式创新,对传统舞蹈动作进行新诠释,将其融入现代农业场景里,例如操作农机等。还有一种新的变化是利用舞蹈编排来展现时代精神,例如群舞“花场”设计的螺旋队形象,意味着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同心协力,赋予了集体舞的时代精神。

1.4.2文化符号意义的强化

安徽花鼓灯具有“边走、边唱、边打、边舞”的文化魅力,这是研究安徽花鼓灯艺术文化内涵不可忽视的内容。从安徽花鼓灯的文化符号看,大致有爱情、劳动、孝道等民俗内容。例如爱情类的大多是边歌边舞,抒情性较强,而且善于即兴创作演出,特别受到人们的欢迎。而劳动类主题则结合“慢超牛”“淮调”“卫调”等音乐文化符号,完美衬托出舞蹈动作的刚劲有力、豪迈粗狂的特点,反映出当地人的性格特色,延伸出独树一帜的文化意义。

 

2.安徽花鼓灯发展面临的挑战

2.1表演形式的挑战

2.1.1原生态舞台场景日益消失

安徽花鼓灯的发展依赖传统的农村节庆、庙会等民俗活动,表演舞台具有原生态广场性的特征,表演形式自然真实,强调与大众的即兴互动,舞台表演具有强烈的在场感。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安徽花鼓灯依赖的原生态舞台场景日益消失,田间地头里很难再见到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大众要想欣赏安徽花鼓灯只能到剧场舞台。剧场舞台取代原生态舞台后与大众的互动性自然就降低了,娱乐性功能和真实在场感也不断削弱,曾经“千班锣鼓万班灯”的表演场景已然消失,原生态的表演生命力不复存在。

2.1.2表演内容人物角色呈现扁平化

传统的安徽花鼓灯表演由于具有原生态特质,自然质朴的内容对大众而言极具感染力,大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丰富的表演内容技巧,对舞台上人物角色也有一种亲近感。但是随着表演剧场化推进,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虽然非常热闹但是流于表面,内容之间缺乏自然逻辑的衔接,内容拼接有些生硬机械,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尤其在人物角色表演方面传统韵味不断削弱,人物角色性格特质和情感表达缺乏厚重感。

2.2艺术风格的挑战

2.2.1表演的单一化

随着时代发展为了与现代审美接轨,安徽花鼓灯从业者在表演方面不断创新,例如引入现代舞元素丰富传统表演风格的不足。这种融合虽然一定程度刺激了安徽花鼓灯创新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艺术风格的单一化同质化。从现代舞台上的表演效果看,安徽花鼓灯艺术风格缺乏辨识度,原本具有的鲜明地域流派差异在表演中很难见到了。像蚌埠派的矫健风格、凤台派的细致婉约风格的差异性在当前安徽花鼓灯表演中痕迹所剩不多。

2.2.2音乐与舞蹈的割裂

安徽花鼓灯是集歌、舞、乐、戏于一体的舞台综合艺术,其中音乐和舞蹈作为至关重要的表演要素,对艺术风格的展示不可忽视。在传统的安徽花鼓灯剧目中,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衬托。但是随着剧场化表演程式逐渐形成,音乐与舞蹈的割裂日益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忽视舞蹈侧重音乐的现象,这直接导致安徽花鼓灯艺术完整性的损失,从长远看不利于安徽花鼓灯发展。

2.3传承传播的挑战

2.3.1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

一直以来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主要依靠自然传承体系进行维系,即家族内部挑选传承人进行传承。随着城市化发展及流行文化的冲击,安徽当地的年轻人对本土的传统艺术兴趣不足,而老艺人又年岁渐长,因此出现传承人断层现象。随着安徽花鼓灯老艺人的不断离世,很多如“野鸡式”等舞蹈绝技已然失传,这是传统艺术的一大损失。目前安徽当地40岁以下能够掌握表演技艺的传承人凤毛麟角,长期看不利于安徽花鼓灯传承发展。

2.3.2传播渠道有些狭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传播渠道的日益丰富为传统艺术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虽然近年来安徽蚌埠、凤台等地都积极探索新的的传播方式,例如非遗进校园活动、自媒体直播等,已经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但是整体上传播缺乏系统性,尤其是传播渠道仍然有些狭窄,数字化传播渠道利用效果有待提升,传播渠道与传播资源的整合及创新应用仍然十分有限。

2.4文化内涵的挑战

2.4.1文化语境被削弱

安徽花鼓灯在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固定的文化语境系统,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具有明确的文化符号意义指向,例如“三道弯”的舞蹈体态就模拟了插秧的劳动场景,这些舞蹈动作都具有明确的文化指向意义,与传统的农耕社会结构高度相似。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传统的祭祀场景、生活场景、劳作场景都逐渐消失,因此安徽花鼓灯文化语境被削弱了,文化内涵整体上处于流失状态,即便在非遗保护日益重视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值得警惕。

2.4.2文化价值观输出有限

安徽花鼓灯具有娱乐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大众在参与和欣赏安徽花鼓灯中会接受到安徽花鼓灯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从中获得文化教育和艺术审美。但是在现代娱乐方式冲击下,安徽花鼓灯经常被视作老掉牙的文化符号,很多年轻的花鼓灯艺人也为了迎合市场盲目且生硬将外来元素融入,直接导致安徽花鼓灯的文化内核被稀释,文化价值观的输出质量不高,文化叙事价值有待提高。

 

3.安徽花鼓灯发展的策略

3.表演形式的创新与保护

3.1.1重构原生态表演场景

安徽花鼓灯表演形式创新中应当注重保护,可以通过重构的方式让原生态表演场景再现。具体操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契机,重新打造花鼓灯的民俗场景语境,例如可以将颍上县的庄台风景区与花鼓灯实景演出进行融合,按照乡村旅游建设的要求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这样就可以让表演重新回归到原生态艺术的表演语境之中。又如可以结合当地社区的节庆活动,围绕花鼓灯的“对灯”形式组织竞演式的活动,既可以让社区居民现场参与增强互动感,又可以将民俗活动走入回到原生态表演场景中。

3.1.2丰富表演内容和人物角色情感

安徽花鼓灯应当重视表演内容和人物角色的扁平化现象,针对问题不断优化解决。例如在表演内容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花鼓灯动作库和技艺标准等举措,让表演内容不断丰富。可以联合当地专业院团的老艺人共同录制花鼓灯舞蹈动作教学和展演示范视频,避免出现表演内容技巧的单一化趋势。在人物角色方面应当注重表演剧本的打磨,加强专业剧院和文学专业人士的合作,让人物角色形象塑造的更加饱满生动立体,避免人物性格的单一化和扁平化。另外当地还要组织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从业者尤其是年轻演员的艺术综合修养,提高他们对人物角色理解。

3.2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与综合化

3.2.1突出流派风格多元化特色

针对安徽花鼓灯艺术风格单一化现象,未来应当注重不同流派风格的展现,突出多元化特色,让大众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安徽花鼓灯艺术魅力。例如针对安徽花鼓灯的蚌埠、凤台、颍上等不同流派风格特点,专门设立专项的研究基金会,系统性的整理不同流派风格内容,包括动作舞姿、节奏处理等,提炼传统语汇,形成专门的研究成果,鼓励演员在表演中确保舞蹈动作体系不趋同,大众可以看到丰富多元的艺术表演。

3.2.2加强艺术的综合属性表现

音乐和舞蹈是安徽花鼓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两者密不可分、相互支撑。为了解决两者割裂的问题,未来应当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兼顾舞蹈、灯歌与锣鼓音乐,避免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例如加强对视频录制的重视,加强艺术的视觉效果表现。又如在创作新的艺术剧目时,可参考《鼓乡巨变》的模式,用舞蹈视觉和鼓乐听觉结合的制作模板,这样可以避免艺术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割裂。

3.3传承传播的多样化与数字化

3.3.1破解传承人断层困境

为了解决安徽花鼓灯传承人断层困境,未来应当立足传承体系建设,不断破解难题,提高传承效果。在传统的自然传承体系无法满足现实传承需求时,可以探索“校企合作+传习所”的传承体系建设,鼓励颍上县等地与学校合作,开设花鼓灯艺术专业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教学讲座,定向培养年轻的传承人。定向培养周期可以设为三年,根据培养效果和需求现状再进行调整。另外还应当设立政府专项基金,扩大覆盖地区范围,对传承人进行补贴,对带徒授艺的老艺人及时发放传承津贴,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活动中。

3.3.2拓展数字化传播渠道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安徽花鼓灯的传播渠道建设应当更加系统化的开展数字传播。例如通过短视频与直播的渠道建设,更好的对外传播花鼓灯艺术,向大众分享花鼓灯动作分解的视频、花鼓灯经典剧目的片段等,经由抖音、微信等数字平台传播,弥补线下传播的不足。又如通过跨界融合推广的传播渠道,让“非遗”和“选秀”融合,可以举办省级花鼓灯舞蹈大赛,形式不限,客观上可以扩大传播受众面。

3.4文化内涵的转化与输出

3.4.1加强传统文化语境的现代性转化

安徽花鼓灯的传统文化语境场景已然不复存在,但是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通过有效的转化可以将其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保留传统的文化内涵,又可以赋予时代精神。例如在新创的剧目中融入新时代叙事,将创业返乡这一时代主题叙事与“拾棉步”等传统的舞蹈语汇进行融合,增强传统文化语境的现代性转化,做到与时俱进。

3.4.2构建鲜明的文化符号输出价值观

安徽花鼓灯地处淮河流域,作为当地的文化纽带,可以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文化演出、非遗进边疆校园、民族团结活动等演出活动,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构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符号,继续强化其“东方芭蕾”的共享文化符号意义,增强安徽花鼓灯的文化内核,让文化价值观的输出有形有感有效,重新让年轻人树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热爱和接受。

 

4.结语

安徽花鼓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安徽花鼓灯的发展既面临着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通过表演形式的创新与保护、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与综合化、传承传播的多样化与数字化,以及文化内涵的转化与输出等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安徽花鼓灯发展面临的挑战,推动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我们期待安徽花鼓灯能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独特的力量。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