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溯源与传承:以段店窑为核心的唐代鲁山花瓷窑口工艺谱系研究

作者:段心定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10-21人气:42

  要:段店窑凭借精湛的工艺为后世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目前相关研究存在文献稀缺、考古不足和跨学科研究欠缺等问题。本文以段店窑为核心,采用文献、考古、对比研究法,梳理工艺谱系,明确段店窑在唐代鲁山花瓷窑口的核心地位,通过分析段店窑的地理历史优势和花瓷工艺的核心要素,探讨其对周边窑口及后世彩瓷的影响,旨在为鲁山花瓷工艺的发展及窑口关系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揭示鲁山花瓷蕴含的唐代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段店窑;鲁山花瓷;工艺谱系

 

  唐代鲁山花瓷以独特窑变工艺与美学风格,打破了唐代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1]工匠运用二液分相釉技术,实现了黑、白、蓝等多色交融,呈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段店窑作为鲁山花瓷的核心产地,遗址规模大、文化层厚,出土大量标本,清晰展现了该工艺的发展脉络,对研究鲁山花瓷的起源和演变意义重大。以段店窑为核心的工艺谱系研究,能够填补唐代陶瓷的工艺研究空白,明晰工艺传承路径,加深人们对周边窑口及后世瓷器发展的理解。鲁山花瓷蕴含丰富的唐代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与文化交流状况,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有积极意义,也为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

 

  唐代鲁山花瓷与段店窑概述

 

  唐代前,瓷器釉色以单一色调为主,形成“南青(越窑)北白(邢窑、巩县窑)”的格局,限制了装饰艺术的发展。[2]鲁山花瓷运用二液分相釉技术,在黑釉等底色上,以洒斑、点斑技法点缀多彩釉斑,实现了从单色釉到复色釉的突破,开了复色釉装饰的先河。鲁山花瓷的窑变工艺为宋代钧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钧瓷继承其技术并加以创新,釉色更丰富,窑变更瑰丽,形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风格,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复色釉的理念与技巧,也启发了后世彩瓷的发展,推动了瓷器装饰艺术走向多元化。审美上,鲁山花瓷雄浑豪放的风格彰显大唐的开放文化。

 

  段店窑位于豫中西部鲁山县段店村,伏牛山东麓。当地瓷土、石英、铝土兼备,大浪河、沙河为段店窑提供了淘洗与冷却水源。近岸煤炭可稳定1250℃—1300℃高温,为花瓷烧成提供资源。[3]窑场始烧于唐初,据《羯鼓录》载,玄宗时鲁山花瓷已负盛名,出土标本与唐早期墓葬器一致,显示当时工艺成熟,产品流通全国,或进贡宫廷。北宋段店窑承唐余绪,兼取磁州、临汝之长,原料精炼,装饰增珍珠地鹿纹枕等,窑区扩容,成中原综合性名窑。金代虽逢战乱,段店窑凭地利仍产黑釉凸线瓷新品。元朝段店窑随政治经济重心南移而式微,终致停烧,然其唐宋辉煌已永载陶瓷史。

 

  段店窑出土的鲁山花瓷数量多、种类丰富,涵盖日常用器与陈设器物,为后人研究器型演变和制作工艺提供了详实资料。其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花瓷羯鼓釉色肥厚、胎质致密、施釉娴熟,尽显其高超制瓷水平,且相较郏县黄道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其他窑口,段店窑花瓷质量普遍更高,凸显其在鲁山花瓷制作中的领先地位。文献亦印证其核心地位,《羯鼓录》提到的“不是青州石末,即鲁山花瓷”明确了鲁山花瓷的重要性,作为主要产地的段店窑也随之受到关注。当地民谣提到的“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更描绘了段店窑的繁荣景象,反映其在唐代瓷器中的商业地位与影响力。从历史传承看,段店窑是鲁山花瓷发展的源头与核心,周边窑口纷纷效仿,形成以段店窑为中心的烧制区域,进一步巩固其核心地位。

 

  段店窑花瓷工艺的核心要素

 

  段店窑烧制鲁山花瓷主要选用当地的高岭土和黑毛土作为瓷土。[4]高岭土是一种优质黏土,具有良好可塑性、强结合性、高耐火度的特点,为鲁山花瓷的细腻胎质提供基础。该地区高岭土资源丰富,易于开采。黑毛土则含铁量高、颜色深黑,能增强胎体的强度和韧性,帮助瓷器在高温和应力变化下维持形状,同时影响釉色和独特的窑变效果。

 

  在原料处理方面,段店窑首先筛选开采来的高岭土和黑毛土,去除杂质以确保纯净度,再进行风化处理,使原料质地均匀细腻,便于后续加工。风化后,工匠使用石碾或石臼等传统工具粉碎原料,将其制成细小颗粒。为提高均匀性和可塑性,陶土还需经过淘洗和陈腐处理。工匠通过水中搅拌去除粗颗粒和杂质,得到细腻的泥浆。陈腐是指工匠在阴凉潮湿环境中密封保存泥浆,使水分分布均匀,分解有机物,从而提升坯体的可塑性和干燥强度,减少烧制过程中的变形和开裂。

 

  段店窑鲁山花瓷的制坯成型以拉坯、模制为核心,并常将二者交叉互补。拉坯环节,工匠取久经陈腐、可塑性极佳的泥料置于高速陶轮,双手借离心力外提下压,指腕微收,顷刻拉出圆整器壁。罐颈渐收、碗腹微鼓,线条一气呵成,坯体致密均匀,再经利刀精修,厚薄可控制在两毫米内,既坚且轻,充分展现轮制流畅之美。模制环节,工匠先依图样雕出母模,翻制耐高温陶范,将湿泥填入后反复拍压,使泥料紧贴纹槽,脱模即得立体缠枝、鹿纹或云气浮雕。花瓷枕、多棱瓶等异形器一次成型,尺寸毫厘不爽,百件如一,效率倍增。若遇形制繁复之作,工匠先拉坯成主体,再模制口沿、耳柄、圈足等附件,趁湿度相宜时嵌接、捺水、修胎,使接痕隐于纹饰,兼具轮制之匀薄与范制之精巧,既缩短工期,又提升成品率,由此造就鲁山花瓷造型丰富、细节精工且能批量制作的优势。

 

  段店窑鲁山花瓷采用两次施

 

  釉工艺。工匠先以黑釉、茶叶末釉等打底,小件快速蘸釉,大件灌浆荡釉,厚薄均匀,既固色又增强釉坯附着力,须精准掌控浸釉时长与力度,杜绝流釉、漏釉。底釉阴干后,工匠再施蓝、天蓝等彩斑面釉,有时用洒斑令釉料自然飘落,有时以毛笔点斑勾勒规则图案,有时执壶泼斑使釉流肆意蔓延,三法交替,虚实相生,为窑变埋下伏笔。鲁山花瓷烧制的关键

 

  在于釉为二液分相,经1250℃—1300℃高温烧制后成分分离,分散相聚集迁移成斑。[5]窑内氧化还原气氛更使铁、钛等元素变价,青、紫、绛、赭瞬息转换。段店窑工匠凭眼观火色、耳辨火声,调风门、控柴量,使温度曲线与气氛分毫不差,方烧出黑地洒蓝、褐中泛青、宛若云霞的花瓷。

 

  以段店窑为原点的工艺传播与影响

 

  作为与段店窑地理相近的重要窑口,郏县黄道窑在工艺上深度借鉴段店窑范式,但受原料与技术限制,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原料选取上,其采用当地黏土,然质地偏疏、含铁量等成分比例有别,导致胎体不如段店窑致密,手感更轻。黄道窑的制坯成型同样运用拉坯与模制技法,却因工匠技艺参差、模具精度与耐用性不足,器物器型规整度、线条流畅性及产品一致性均逊于段店窑。黄道窑的施釉与窑变工艺虽模仿两次施釉法,但釉料配方把控不准、窑温与气氛控制技术不成熟,使花瓷釉色泛青黄、火候偏低,胎釉结合不紧密,窑变效果微弱,彩斑色泽单调,缺乏段店窑釉色的自然流动感。

 

  唐代内乡大窑店窑同样受段店窑影响烧制鲁山花瓷,工艺上呈现“承接有余而精研不足”的特点。原料处理环节,大窑店窑的瓷土与釉料加工工艺简略,导致胎釉颗粒粗大,器物表面粗糙,质感远不及段店窑细腻。制坯成型时,大窑店窑虽掌握基础拉坯与模制技术,但复杂器型的工艺把控能力欠缺,器型美观度与实用性存在缺陷,施釉环节因釉层厚度不均,直接影响窑变效果。同时,大窑店窑工匠对窑变原理理解滞后,难以烧制出段店窑式的色彩绚丽、变化丰富的产品。北宋时期,大窑店窑转向以青瓷为主,装饰工艺形成特色,既继承唐代花瓷装饰元素,又发展出印花、刻花、划花等技法。其中,缠枝菊花纹印花尤为常见,风格与汝州、宜阳等窑同类装饰相近,在区域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段店窑鲁山花瓷的出现,是“南青北白中原花”格局形成的关键。段店窑率先运用二液分相釉技术实现复色釉装饰,凭借窑变的绚丽色彩打破传统,吸引郏县黄道窑、内乡大窑店窑、禹县下白峪窑等效仿[6],形成中原花瓷烧制核心区,与南青、北白鼎足而三,推动唐代瓷业多元并进。其工艺更成为宋代钧瓷窑变之源,玫瑰紫、海棠红等釉色即在段店窑釉法基础上加铜优化窑温气氛而得,复色釉理念与技巧还为元明清青花、五彩、粉彩提供了启示。

 

  段店窑花瓷工艺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包容,段店窑花瓷工艺深刻印证了这一时代特质。其广泛采用当地高岭土与黑毛土,彰显出制瓷业对本土资源的充分利用,传递出立足本土的文化自信与包容心态。其造型设计更融合中原传统审美与西域异域风格,西域的花瓷羯鼓,经中原陶瓷工艺与装饰手法重塑,成为唐代文化吸收融合外来元素的鲜活例证。唐代工匠对创新的追求在工艺中同样凸显。二液分相釉技术实现了高温下釉色自然窑变。洒斑、点斑、泼斑等多样施釉方法更让每件器物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装饰效果。[7]这种突破传统的工艺探索,为唐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段店窑花瓷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8],造型丰富,罐、碗、盘等日常用器以简洁实用为本。花瓷罐大口短颈、丰肩鼓腹,线条流畅;花瓷羯鼓长圆筒体,两端粗中间细;梅瓶挺拔,玉壶春瓶柔美,尽显唐代造型艺术水准。其釉色依托二液分相釉技术,在高温下釉料成分分离流动,呈现黑、白、蓝、褐交融的窑变效果,纹理自然如云雾云霞。每件器物的釉色都独一无二,实现了自然与技艺的统一。这些器物的装饰以窑变天然纹理为核心,辅以弦纹、堆塑等简洁装饰,与窑变装饰相得益彰,共同构筑独特艺术魅力。

 

  结语

 

  段店窑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悠久历史,在唐代以精湛工艺闻名,其原料选取与处理精细,制坯成型工艺高超,施釉与窑变工艺独特,通过精准控温与气氛控制实现绚丽窑变,影响深远,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未来,研究者可从加强考古发掘、拓展研究资料来源、深化跨学科研究以及挖掘文化艺术价值等方向展开探索,综合运用多学科手段与技术,全面完善鲁山花瓷工艺谱系与历史脉络,提升其在陶瓷史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地位与影响力。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