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民生新闻的新变化与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开始进军中国,随着我国逐步注重提升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纷纷亮相。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传统媒体面临着人工智能的挑战,同时,也遭遇着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精神需求展开追求的自由状态。
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最早在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这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名词随后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对其内涵却难有定论。美国《连线》杂志曾定义新媒体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丹·吉尔默认为:新媒体就是新闻媒介。而我国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可见,新媒体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对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的出现无疑瓜分了市场份额,但不得不承认,更快、更自由、更个性的“新特点”更能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此外,新媒体“新”的地方不仅仅是平台,内容生产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仅分析民生新闻这块儿内容。
一、民生新闻概述
(一)民生新闻的缘起
我国民生新闻最先出现于电视媒介。1993 年央视《东方时空》子栏目《生活空间》被认为是电视民生新闻雏形,2002 年南京城市频道开播《南京零距离》,开启了民生新闻节目先河。
对于民生事件的关注,主要来源于“三民主义”、“群众力量和群众基础”的历史要求。民生,根据古代概念,即百姓的生计。从政治角度出发,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百姓组成,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切实保障好百姓的利益、关注百姓生活、给予百姓合理合法的维权和开拓视野的渠道,是大众媒介应尽的义务。
(二)民生新闻的特点
有学者提出,传统新闻学领域对于新闻体裁样式的划分都是遵循着单一的标准,民生新闻严格意义上不应当算是一种新闻体裁。对此,笔者持反对意见。
我国民生新闻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互联网进入中国,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的。因此,这种传统观点放在凭借网络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时代是已然过时的,民生新闻具有历时性。
其次,民生新闻,是媒体专门针对百姓生活而进行生产的内容。简而言之,凡是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都算民生新闻。因此,民生新闻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种新闻体裁。
此外,从报道手法上看,民生新闻内容的采写不仅需要有平民化的视角,还需要处在客观立场,投以亲民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整体上是服务于百姓又独立于百姓。
二、新媒体背景下民生新闻的新变化
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竞相开放,必然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与传统管制机制的媒体相比,新媒体因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作用,民生新闻在自由度和参与度上都有明显新变化。具体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的采集从指定转向民主。传统的民生新闻过多地报道百姓生活、生存的现状和环境,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人们安居乐业、一派祥和的社会风貌,有明显“交成绩单”和“挑选”的痕迹。而新媒体背景下,媒介根据百姓的“反映”,生产出能够表达民意的、维护民众利益的民生新闻。
(二)拓宽了信息的传播平台。传统媒体虽说是主流媒体,但信息传播毕竟受到各方条件限制,而新媒体的出现,无疑是分流了多而杂的信息内容,拓宽了传统“三足鼎立”的传播渠道和平台。
(三)加深了信息互动的层次。民生新闻最早出现在电视媒介,“机—人”的单向观看模式必然会缺失互动。到了广播民生新闻阶段,受众可以通过热线参与其中,“机—人”模式被打开缺口。而到了新媒体时代,一个网络平台联通着无数的网民,出现“机—人—人”、“人—人—机”等多样化、多触点、多层次的互动模式。
(四)向受众提供公共的话语空间。人类社会是复杂关系交织成的网,各种活动都是受限的,而在网络空间中,对日常自由和人际交流的限制被打破,大家都能平等地在虚拟的公共平台里活动。新媒体重要的社会贡献之一便在于其借助虚拟空间,通过每次生产的信息内容为受众提供了一个个公共的话语空间。
三、新媒体背景下民生新闻的新发展
凡事有两面,虽说新媒体的新变化造福了广大受众,但其毕竟依赖于网络数字技术,虚拟环境的稳定性难以把控,自然而然会出现某些瑕疵,只有针对性地加强管制和革新监管模式,才能促进新媒体的良性发展。在此基础上,民生新闻可以有以下一些新发展:
(一)减少娱乐化,增加地方民族特色
无论是传统媒体或是新媒体,泛娱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轻则能够达到娱悦大众的目的,重则会使受众养成依赖,从而丧失自我调控能力。对于民生新闻来说,因其栏目性质与民众联系紧密,且仍旧残留着一些“魔弹论”后遗症,适当减少娱乐化内容不仅能够尊崇民生新闻的理性题材,还能正确引导受众的价值观。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若日常的新闻栏目中能够出现结合地方特色的本民族民生新闻(比如方言类民生新闻、民族习俗类新闻),势必能加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忠实受众,从而保持稳定的收视率。中央媒体可以吸取地方媒体优秀的民族民生新闻内容,这也是打造不同民族民生新闻品牌节目的好形式。
(二)避免题材雷同,拓宽年长受众群的视野
对于民生新闻,媒体的报道大多青睐于百姓维权这一块儿,主要是因为这类型的民生新闻比较有深度,有可挖掘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并不是每个百姓每天都想着维权,因此媒体的报到要有目的性,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之前对新闻事件有一个明确的视角判断,多出创新的民生新闻内容,减少雷同的、重复的。
而在老一辈的受众群当中,网络技术普及程度受限,那么可以采取在传统媒介上呈现汇总式夹叙夹议的民生新闻,比如在讲述一个民生事件的同时,举出近些年发生的相类似的事件,做一个历史的铺述和事件对比,向信息接受渠道有限的老一辈受众提供增长见识的机会。
(三)革新传播形态,打造育儿新模式
我们常见的民生新闻形式基本以文字稿件或声画呈现为主,长期以来容易忽略一个问题:青少年儿童看不懂。在互联网低龄化的当下,青少年儿童对热衷游戏远高于对新鲜事件的思考,那么革新民生新闻的传播形态,从儿童对色彩和画面的敏感度出发,采用动漫新闻或者图片新闻报道不失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发展新形态。同时,家长也能将漫画或图片民生新闻的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对于新媒体平台而言,则可以加入声音元素,通过刺激青少年儿童的听觉神经来激发其对民生新闻的兴趣。
综上,在快而杂的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只有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才能永葆青春。
本文来源:《记者摇篮》:http://www.zzqklm.com/w/qk/2273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