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之现实题材中的“现实” ——论舞蹈《咱爸咱妈》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当代表达
摘要:舞蹈《咱爸咱妈》是第五届全国舞蹈舞蹈比赛中获创作金奖的作品,因其质朴的舞蹈气质,高亢的音乐风格,简约的创作结构,以及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而深受大众喜爱,并成功入选北京舞蹈学院庆祝建党百年的百部经典作品。文章以现象学和符号学为理论框架,对舞蹈《咱爸咱妈》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系统性解析。研究发现,作品通过生活动作的符号化转译、陪伴主题的现象学阐释及跨范式创作的方法论创新,构建了现实主义舞蹈的当代表达范式。研究不仅揭示了作品如何实现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转化,更为当下现实主义舞蹈创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该作品的成功经验表明,现实主义舞蹈的当代发展需要在坚守人文关怀本质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实现创作方法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现实主义舞蹈、现象学、符号学、《咱爸咱妈》、当代舞蹈创作
《咱爸咱妈》之所以成为经典,与其创作者肖燕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更因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现实题材的选择,以及舞蹈中对于“现实”二字的深刻表达息息相关。舞蹈《咱爸咱妈》刻画了一对夫妻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一生的情感故事。从舞蹈名称和舞蹈立意我们不难清晰的感受到这是一部关于现实题材的作品,因其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并通过舞蹈这一媒介,实现了与观众零距离的情感沟通。舞蹈处处体现了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真实而深刻的表达,更是对当今时代“现在进行时”的真实反映。试问谁没有父母亲呢?谁的父母亲不是经历了无数坎坷呢?试问温馨的走完一生不正是众父母亲的渴望吗?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人类如何演变,这都将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以下也正是对舞蹈《咱爸咱妈》之于生活动作的符号学转译、陪伴主题的现象学阐释及跨范式创作的方法论的探索与分析,以便更好的推动现实主义舞蹈的创作。在当代舞蹈创作多元发展的语境下,现实主义舞蹈创作面临如何保持其艺术生命力与时代密不可分的关联度的重要话题,由此看来,《咱爸咱妈》确实为现实主义舞蹈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成功范例。本文通过《咱爸咱妈》中三个创作层面的具体分析,揭示其如何实现现实主义精神的当代表达。
1.生活动作的符号学转译:从日常到艺术
舞蹈《咱爸咱妈》在舞蹈动作的选择上显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并加以凝练。这一动作语言的构建方式,展现出鲜明的皮尔斯符号学特征,其创作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将日常生活动作进行艺术符号化转译的系统工程。舞蹈中多处呈现现实生活的缩影。如女舞者盘腿于男舞者腰间,每一次的沉重呼吸及捶肩的动作刻画,更是用上了劳作中随处可见的藤棍作为舞蹈道具,实现了编导对生活的深度观察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但编导肖燕英并不是简单对单一生活动作进行复现,而是进行了艺术处理,这一编导对农村生活动作的提纯过程,实则是将“指示符”转译为“像似符”再转译为“象征符”的三重转译路径。这一转译过程将该作品由日常转向艺术,由日常生活升华至艺术精神。通过转译从艺术抽象实现了从物质现实编导精神表达的升华。女舞者的盘腿动作在舞蹈中出现多次,一是出于舞蹈中塑造人物的年龄考虑,二是出于两人情感交融的处理。盘腿这一生活动作转译的结果不仅呈现了一种朴实人物的人体形态,更铭刻着农耕文明的身体记忆。这一身体记忆刻画了万千劳动人民的形象,诉说了千年来农耕文化的心声,更牵动着一代代劳动儿女的心灵震颤。由此可见从日常动作上升至艺术语言的重要性。由此我们能够清晰的捕捉到女舞者不是一个现代女性,更不是都市女性,而是在农村生活中每天劳作的农村女性,两人在共同劳作和互相陪伴中将舞蹈徐徐铺陈开来,同时为体现其精神层面的表达而作出最先铺垫。沉重的呼吸是两人在劳作中艰辛而日复一日生活的体现。这映射了不仅仅是个性之于农村人民的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共性,每一个人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有艰辛的时刻,而农村的夫妇更是如此,他们每天扛起肩上的重担,是责任的担当,更是一代代人的真实写照。再到捶肩,似乎在艰辛的生活中,有了一点小小的情调,在劳作之余,体现了老夫妻之间的一种情趣,一种关怀,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如此温馨而富有情调。《咱爸咱妈》在生活动作的刻画上剔除了矫揉造作的成分,并很好的还原“现实”二字的重要性。因此在动作的选择上不是一味的艰辛,也不是一味的温馨,而是两者互为关联。可谓是“人生百态”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实的真实性的强有力印证。赵大鸣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方法之于舞蹈创作》一中也曾提及,真实性是判断现实题材的重要标准,选择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也就要体现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体现一种积极的应该被推崇、被歌颂的内容。编导肖燕英不仅在《咱爸咱妈》中这样体现她对艺术创作的的态度与创想,在其舞剧《戏梦人生》《秋菊传奇》中也处处体现其对现实题材认知的创作观。前者刻画了女主角筱燕秋对戏曲的热爱与不甘现实的事业追求,该剧中大量运用了戏曲元素进行提炼,通过戏曲元素的转译,实现女主角筱燕秋对于事业的热爱,通过现实生活中锅碗瓢盆与戏曲元素的对比,体现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最终此生沉浸于戏曲中。后者则是体现秋菊的英雄故事,歌颂了刘秋菊的智勇双全,与革命者的鱼水情深。对于舞蹈中人物的塑造,对于人物的情感输出,肖燕英一直秉持在还原真实,还原现实的基础上,要将日常动作转向艺术符号的创作风格。这种符号化转译的创作方法,不仅体现了编导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更展现出现实主义舞蹈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发展。它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对表象真实的简单追求,通过符号学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艺术表达的深度拓展。正如苏珊朗格所言:“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化表现”,《咱爸咱妈》正式通过这种符号转译,将日常生活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表达。
2.陪伴主题的现象学阐释:存在论视角
《咱爸咱妈》以“陪伴”作为核心主题,构建了一个富有现象学深度的艺术世界。这一主题的选择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情感需求,更在存在论层面揭示了人类共在的本质特征。从现象学视角来看,作品通过对陪伴关系的艺术呈现,实现了从日常生活经验到哲学思考的升华。“陪伴”二字是该作品舞蹈立意现实主义中现实精神的体现,该现实不仅对过去适用,对当下进行时亦或是未来,都将处于“现实”的语境中。我们当下时常呼唤父母要多增添对子女的陪伴,晚辈要多增添对长辈的陪伴,由此可见陪伴在现实生活中的现实性如此关联着我们的客观现实。舞蹈中“陪伴”主题的处理深具现象学意味。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为解读舞蹈中的人际关系提供了理论工具。人们常说“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越简单纯粹的精神向往越是体现其精神的深奥。“咱”是“陪伴”的说明,“咱”这一北方方言的指代,构建了特殊的空间指代,使私人化的情感体验获得公共性解读的可能,构建起观者与创作者、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将将观者更好的置身其中,体会“陪伴”的温馨与意义。道具“藤棍”建立了陪伴的依据,不知不觉间老夫妻俩走完一生是最好的印证。如果说生活动作是其模仿、再现现实的表象,那么“陪伴”这一主题则是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的内核。舞蹈中时常出现男女双方互为倚靠的动作,似是“人”字一撇一捺的构成,这一构图在形式层面暗合海德格尔“此在”的共在本质,揭示出人类存在的基本样态---我们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确证自我。倚靠是“陪伴”的体现亦是共同度过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遇到困难时,另一半的不离不弃、砥砺前行莫不是精神上的最大帮助与支撑。舞蹈中还多次出现额头相贴,紧握双手的时刻。人到中年还能额头相贴,可想画面之温情,双手紧扣更是两人相濡以沫的深刻体现。两人在这样的动作下一次又一次的缓缓抬头,相信在两人的人生旅途中,在两人的艰辛奋斗中,在温馨的美好生活中,总能看到希望。额头相贴、双手紧握等亲密动作的仪式化呈现,将日常生活提升至存在主义的高度,实现了现实主义精神表达的深化。藤棍的巧妙使用更是紧扣了两人情感的深刻表达。舞蹈中藤棍的韧性体现了两个人物的坚韧,藤棍不离手的巧妙编排是两人不离不弃的情感体现,藤棍的相牵是两人共同走完一生的美好愿景。因此,藤棍不言而喻的传达了编导对于现实精神的传达。动作与藤棍与精神世界有机的统一到一起,也将现实主义创作中由表象到内在,由生活到精神,由过去到当下的表达层次展现的淋漓尽致。舞蹈《咱爸咱妈》中对陪伴主题的深度挖掘,体现了现实主义舞蹈在当代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反映现实生活的表象,更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作品成功地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表达,实现了现实主义精神的现象学方法的有机融合。这种创作路径为舞蹈艺术如何表现人类的基本情感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范例。
3.跨范式创作的方法论突破
《咱爸咱妈》的突破性价值在于其成功的构建了现实主义的当代创作范式。舞蹈中超越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体现在于其一段式且无节奏型的舞蹈音乐风格,没有明显转折的叙事手法,以及其简约而质朴的现代审美。这一处理音乐的方式体现了阿多诺的音乐哲学思想。实验性音效的运用形成“非同一性表达,通过否定性实现艺术真实。这种处理方式与现实主义传统形成张力,却正符合阿多诺对现代艺术“通过形式否定内容”的论断。舞蹈选用张维良专辑中《问天》的音乐。音乐中主要以一名男子高亢的嚎叫及歇斯底里的呐喊为主要动机,音乐旋律则是极为简单的无旋律的节奏,在21世纪初,大胆选用这类乐曲的创作思维有“中国版春之祭”的影子。一般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中大多采用节奏鲜明且完全符合主旋律的曲调,殊不知,如此简约而无旋律的音乐竟推动《咱爸咱妈》走向了新的高度。因为音乐的简约与舞蹈的简约质朴相吻合,这是根上的吻合,而不是表象的节奏吻合,同时还是两者内在精神的吻合,张维良《问天》的实验性音效与传统民间音乐形成互文,这种声景构建打破了现实主义舞蹈的写实配乐模式,通过陌生化处理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阿多诺的音乐哲学认为,现代音乐通过否定性实现真理内容,作品中刺耳的呐喊则成为对生命韧性的最好诠释。此外,在结构组织方面,传统现实主义的线性叙事被打破,代之以情感逻辑主导的意识流。舞蹈一段式的毫无痕迹转折的结构概念为《咱爸咱妈》如此接地气的题材变得又不那么接地气,而是增添了一份艺术感。按照常理的现实主义都会着重叙事性的铺陈,结构的清晰似乎是其“现实主义”的重要体现,而《咱爸咱妈》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毫无转折的结构模式呈现违反了其“现实主义”的定理,但却多了一份“浪漫主义”情怀,其浪漫之处在动作与精神层面的刻画,其均在以上两点中得以阐述。《咱爸咱妈》将叙事中的明显转折化为内心世界的暗喻转换,其做法绝对与追求形式美的浪漫主义不违和,但又与现实主义的思想不背离。此结构方式为观众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审美范式上,该作品实现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有机融合。简约质朴的现代审美趣味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厚重感相互映照,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张力。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风格拼贴,而是基于对现实本质的深刻理解。《咱爸咱妈》正是通过对传统范式的突破,实现了对现实更深层次的把握。这种跨范式的创作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现实主义舞蹈面临如何保持其生命力的重要议题。《咱爸咱妈》的创作实践表明,现实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发展体系。它需要人文关怀本质的同时实现创作方法的与时俱进。这种创新不是对现实主义精神的背离,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内涵的深化和发展。
《咱爸咱妈》是现实主义思想之于创作手法的体现,它不仅表达了当下人们的现实生活方式,更体现其精神世界的现实大众性。但又不尽然,因其音乐与结构并非传统认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使其推至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对立面。若真要究其所以然,那么我们必须站在创作者对于普世价值的方向去探讨这个问题。无论是现实主义的题材也好,还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也罢,我们终将要在舞蹈作品中体现其普世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环境下,我们更是需要将普世价值作为舞蹈艺术的创作关注点。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联名重重的商业合作模式,国际之间的交流,毫无疑问已经不仅是现实主义或非现实主义如此简单,更是要着眼于舞蹈人的使命感。无论是现实主义思想也好,浪漫主义也罢,实则都是为其舞蹈的普世价值而效力。为人民而舞,不断进行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
4.结语
《咱爸咱妈》的创作实践表明,当代现实主义舞蹈实现三个维度的转型:从反映论到存在论的认知转型、从模仿到建构的方法转型、从封闭到开放的形式转型。这种转型不是对现实主义本质的背离,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精神的深化发展,笔者在未来的现实主义舞蹈创作中还将继续探索,如加强跨媒介的艺术语言融合、探索数字时代的现实主义表达、构建具有中国美学特质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为现实主义舞蹈的创作添砖加瓦。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