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案分析 ---云南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
摘要:教案是教师合理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详细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时分配、考核评价形式等。它是教学活动的蓝图和指南,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起到系统性支撑作用。教案凝聚了教师多年的实践经验,是对学情分析、教学设计与组织、质量与成效把控的具体呈现。文章以云南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为例,将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安排以教案结构形式进行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教案
云南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作为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校本开发的特色课程单元,在民族民间舞课程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由笔者带领团队在文山傣族舞蹈家董玉辉老师的指导下开发建设,旨在传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丰富高职舞蹈教育教学内容、推动地方特色性课程建设,培养优秀的地方舞蹈艺术人才。
一、云南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教学内容
云南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常识、基础训练组合、综合训练组合、表演性组合四个板块。基础常识设置有文山傣族支系分布、服饰文化、代表性乐器、文山傣族舞蹈发展概述。基础训练组合设置有:基本体态训练组合、基本动律训练组合、手型手位基础训练组合、脚位步伐基础训练组合;综合训练组合设置有:体态动律综合训练组合、手型手位综合训练组合、脚位步伐综合训练组合;表演性组合有:韵、织。
1.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云南文山傣族文化历史和艺术风格等常识,从单一元素训练到表演性组合学习,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及表现力,达到外在肢体和内在精神气韵的和谐,领会文山傣族舞蹈内涵,循序渐进掌握文山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
(1)知识目标:民族文化是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课程内容设置通过文山傣族历史进程、支系分布、服饰文化、生产劳作、节庆活动、代表性乐器,其舞蹈的发展历史、现有舞蹈形态与特点等基本常识引入,从文化入手寻找其根源及内涵,探寻该民族的内在精神与情怀,为后续舞蹈学习中关键“民族精神”的把握与表达,奠定良好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文山傣族舞蹈的体态特征、韵律特征及⻛格特征,深入了解文山傣族舞蹈艺术特色,从而达到民族文化的情感转化及准确表达,具备傣族舞蹈及其它多民族舞蹈表演的基本技能技艺和舞台表演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纠错和沟通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讲解示范及组织能力,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行业规范意识与职业道德素质。
(4)思政目标:课程教学以思政育人、以文化人为目标,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专业训练过程中,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精益求精的优良风气和道德情操。
(5)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云南文山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通过组合训练与意识引导,不断加强学生作为舞蹈表演专业的基本身体技能的提升,提高学生肢体灵活性、控制力、肢体表现力及呼吸的运用,为舞台实践奠定良好技能基础,结合教学实践,在组合学习中,重点强调以下技能训练:
基本体态训练组合需强调现动作与气息的融合,强调心境的沉静,凸显泰若自如的气质。
基本动律训练组合需强调以屈伸摆胯为核心,把各个三道弯体态之间的转换做到连贯,颤而不窜,摆而不飘,整体动律动态协调柔和,凸显内在感受与呼吸处理的细腻美感。
体态动律综合训练组合需强调体态与动律的准确到位,姿态优美,气质优雅,动作中点线的细致处理与气息的控制,体现出文山傣族舞蹈的韵律美、造型美、文化美。
手形手位基础训练组合需强调手部关节的灵活协调,同时把手形手位与体态、呼吸较好贯穿,体现文山傣族舞蹈中丰富且独特的上肢造型感。
手形手位综合训练组合需强调各手形手位的准确,节奏切分的准确把握,以及呼吸与动作的较好融合。提高学生手臂、手肘、手腕、手掌的灵活性,长短呼吸的运用能力,以及舞蹈节奏的准确掌握能力,凸显傣族女性柔中带刚、柔中带俏的气质特征。
脚位步伐基础训练组合需强调体态、动律、脚位、步伐的协调配合,体现文山傣族舞蹈脚下动态中轻和稳的特点。
脚位步伐综合训练组合需强调基本动律的始终贯穿,下肢脚位步伐与基本体态动律的协调性,步伐稳健大方,体现文山傣族女性温婉的性格特征。
表演性组合《韵》需强调从“三道弯”的典型肢体形象,突出丰富体态变化中的造型感与呼吸的细致处理,通过训练,提升学生肢体控制能力与呼吸的运用。
表演性组合《织》需强调体态动律、脚位步伐的自如运用,提高学生对文山傣族舞蹈韵律和风格的掌握能力,以及肢体表现力和表演能力,体现出傣族人民勤劳质朴、自立自强的内在精神。
二、云南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屈伸横摆动律
该动律是文山傣族舞蹈的核心韵律,强调在屈伸动律中胯部的横向摆动,学习中要求学生观察和体验与其他傣族舞蹈动律的显著区别。
2.手形与手位
课程从文山傣族“打草席”“织布技艺”等传统劳作文化整理归纳出以平掌为主的基本手型,及低、中、高及复合4个区域丰富的手位变化,别有一番风格。学习中要求学生良好控制手腕、手掌的力度与位置,在手位的变化中做到准确灵活,并结合体态具有稳定性和造型美。
3.步伐训练
结合文山傣族生活地域环境及服饰文化,文山傣族舞蹈脚下步伐凸显稳定、柔缓的动态,步伐变化中脚下自然交替落地,没有勾踢的过程,训练中需强化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及协调性,以及动态过程中对韵律美的控制。
(二)教学难点
结合教学实践,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基本屈伸横摆动律动态中的节奏重拍把握及胯部横向摆动的协调。多数学生脚下节奏节拍与胯部及上肢的配合不够协调,时常出现重拍向上的错误。针对此类问题,教学中需不断细致讲解和示范、对比纠错、强化练习,以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进提升。
三、云南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的手段,需要在遵循艺术的客观规律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积累、总结、反思、改善、提高的一种方法,云南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主要采用预习、导入、讲授、示范、练习、对比、课堂小结等方法开展教学。
经过实践,在预习环节,教师可充分利用优质信息化平台(超星等)发布下节课内容,让学生学习从被动到主动,有效完成课前准备。
在导入环节,可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利用视频等素材,使学生直观了解文山傣族地域环境、民居服饰、生产劳作、节庆活动、现有舞蹈形态等,掌握基本的背景文化。
讲授方法,始终贯穿理论与实践教学全过程,要求教师讲授语言简练明确,专业术语准确、突出核心要点。
教师示范是舞蹈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需以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意识、提高学生审美标准、提升艺术素养为目标。提高教师的示范能力,只有教师准确到位地示范,才能让学生有清晰直观地模仿,保证动作模仿阶段的标准化。从元素动作到短句动作再到完整组合,都需通过高质量的示范让学生有效达到学习成效。
练习是舞蹈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肢体的松弛性、灵活性、控制力及表演能力。课堂练习中,需教师全程观察指导,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课后练习可有针对性分组,并安排小组长负责监督强化练习。在反复练习中,引导和激发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革命精神与工匠精神,并在同学间相互帮助中培养团结友爱、互助共进的集体精神和优良班风学风。
要完成有效的教学,课堂小结必不可少,它是教师对课堂的总结反思,需回顾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效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要求,安排课后作业及下节课预习内容,以保障课程在有序的设计中得到有效开展。
(二)教学过程以基本体态训练组合为例
1.预习环节
把民间舞蹈素材发送学习通,让学生了解文山傣族民间舞蹈形态与特征,做观摩心得撰写,准备交流发言;把组合视频提前发送学习通,让学生初步学习文山傣族7个基本体态。
2.引导环节
课堂中,组织学生对民间现有文山傣族舞蹈的形态和基本风格特征作交流发言,培养学生的专业审美、思考总结、沟通表达能力。再结合PPT讲解,总结文山傣族舞蹈的基本韵律特征、基本舞蹈风格。
3.组合学习
(1)检查学生在基本体态的预习情况,询问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难点.
(2)针对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进行细致讲解和示范
①教师规范示范讲解:教师带领学生学习7个基本体态及5个基本动律,详细讲解各体态及动律从头部、上肢、中段、下肢、脚下的具体位置及要求,整体姿态的空间感和造型感,韵律的节奏与重拍等,以及眼睛的视角方位、眼神的要求,带领学生感受文山傣族舞蹈中的体态造型和韵律美。
②单一动作练习:学生进行课堂反复练习,仔细观察自身动作质量,针对问题及时提问,教师在巡视中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指导和纠正,保证单一动作“开份儿”的质量。
③组合示范和讲解:在单一体态练习基础上,教师按照组合段落进行示范和讲解。过程中细致讲解动作连接、节奏、气息的控制要求和眼神的表达要求。
④组合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练习中教师通过不同的对比法,查找问题,并通过有效指导达到改进,不断提高学生完成组合连接的整体质量。
⑤教师配合音乐进行示范:教师配合音乐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看到动作、节奏、气息、舞感、表演综合传递的基本审美,感受文山傣族舞蹈“端庄、典雅”的风格与气质特征。
⑥学生组合练习:结合教师的示范,学生整合音乐进行完整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指出共性和个性问题。同时,在气息运用、眼神传达、内在感受等内涵表现作出要求和引导。
(4)课堂小结
在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第一,学生能较好掌握单一体态,但在与原地动律的配合中,时常出现重拍向上,导致基本动律错误。第二,部分学生内心节奏感不佳,节奏编排变化丰富、半拍较多时无法精准把握。第三,学生学习中,多注重肢体的控制,对内在感受的提升、呼吸的配合、眼神的诉说感等问题,思考和挖掘不足,导致舞蹈动作缺乏质感与韵味。第四,把对文山傣族舞蹈掌握的艺术审美与艺术表现认知融入自身表演中,达成舞蹈风格的把握,有待在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得到提高。
(5)课后作业及预习任务
根据学生课堂教学完成进度与质量,针对性地安排课后强化练习内容,并要求组长监督完成,及时将练习情况发送教师检查,在学习通发布下节课预习内容,要求学生按时完成预习任务。
4.结语
教案设计是一个结合实践与反思,不断完善与改进的过程,针对《云南文山傣族风格性舞蹈》课堂教学,我们也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教书育人,不断总结与改进,积极结合信息化发展,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为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优秀区域艺术人才继续努力。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