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民间舞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的背景下,广西民族民间舞这一承载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宝,在高校实训课程实践中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难题。高校作为文化传承阵地,其民族民间舞实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文章聚焦课程教学改革,首先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推动高校舞蹈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提升学生实践创作能力等方面,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其次剖析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内容偏重技巧训练却忽视文化内涵、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创新互动、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等;最后针对性提出实践策略,包括构建“技巧训练+文化阐释”双轨教学内容体系、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以及建立“校内教师+民间艺人”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以期为高校民族民间舞实训课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间舞;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文化传承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遭遇多元文化碰撞的挑战,同时也迎来创新传播的机遇。广西民族民间舞作为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孕育的艺术成果,承载着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记忆,是高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民族民间舞实训课程不仅承担着技艺传授的任务,更肩负着文化基因传承、教育模式创新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多重使命。然而,在当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对民族艺术传承人综合素养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深入推进广西民族民间舞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既关乎民族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又关联高校舞蹈教育如何与地方文化特色精准对接的时代命题,对于培养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内核并提升表演实践与创作转化能力,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教育价值。
1.广西民族民间舞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1传承和弘扬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
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根植于壮族、瑶族、苗族等多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是珍贵的文化瑰宝。其动作、服饰、音乐蕴含着族群的历史记忆、信仰习俗与审美特质,如壮族铜鼓舞以肢体模拟耕作、瑶族长鼓舞用动律再现迁徙,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生动体现。但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不少传统舞蹈面临传承断层、技艺流失的风险。高校实训课程强调对民间舞蹈素材的系统挖掘整理,将散落的原生态舞蹈转化为规范的教学内容。这不仅能以教育的方式为文化遗产留存“活态记录”,还能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展演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使得学生在学习舞蹈技艺时可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并成长为民族文化的主动传播者,从根本上防止传统舞蹈因代际脱节而消失,为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增添教育动力。
1.2推动高校舞蹈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深度融合
当前高校舞蹈教育受同质化影响,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存在明显不足,导致人才培养缺乏鲜明的地域辨识度。广西民族民间舞实训课程改革,实则是将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创造性实践。例如,将壮族“三月三”歌舞、侗族多耶舞等带有强烈地域标识的舞蹈形态纳入教学体系,使高校舞蹈教育摆脱单一的西方舞蹈训练模式,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广西风格的课程体系,同时学生在接触本土文化的过程中,也能逐步建立起对地方文化的深厚情感认同,培养“从生活中来、到人民中去”的艺术创作观念。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对在地元素的选择上,更映射于教育目标与地方文化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可推动高校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孵化器”和创新“中转站”,通过培养熟知本土文化基因的舞蹈人才,促进舞蹈艺术与地方节庆、文旅融合等实际实践场景的深度互动,最终实现教育与地方文化生态的共生共荣。
1.3提升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实践表演和创作能力
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并非单纯的技艺模仿,而是需要舞者在领悟文化语境的基础上实现艺术表达的“再创造”。传统实训课程侧重肢体技巧的机械训练,使得学生对舞蹈背后的文化逻辑认知不足,易陷入形式化表演困境。教学改革强调文化阐释与实践训练的融合,旨在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形”与“神”。以瑶族猴鼓舞学习为例,不仅要求学生通过肢体模仿展现猴子的灵动样态,更强调理解其作为图腾崇拜仪式的文化功能,进而在表演中融入情感与精神内涵。这种立体化的训练方式,既能帮助学生精准把握舞蹈风格,在舞台呈现时兼具技巧规范性与艺术感染力,又能培养学生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创作素材的能力。当学生深入理解民间舞蹈的动作来源、叙事逻辑与审美范式,就能在原创作品中自然融入民族元素,避免创作成为无源之水,从而成长为兼具扎实功底和文化自觉的新时代舞蹈人才,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广西民族民间舞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2.1教学内容侧重技巧训练忽视文化内涵挖掘
当前广西民族民间舞实训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普遍存在将舞蹈拆解为肢体动作组合开展机械训练的情况,对舞蹈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历史语境及精神内核,缺乏系统且深入的阐释。以壮族铜鼓舞教学为例,教学将重点放在鼓点节奏与肢体协调的技巧训练上,对于其作为农耕祭祀仪式的文化功能,如舞者动作中模拟播种、收割的肢体语言所承载的壮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生产智慧的传承,却讲解甚少。这种重外在“形”而轻内在“神”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掌握舞蹈的外在形态,难以深入理解动作语汇背后的文化编码逻辑,在表演时易陷入技巧堆砌的困境,既无法准确传达民族舞蹈的精神特质,又会使文化传承仅停留在表面。长此以往,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认知将局限于“动作集合”,而不是将其视为“文化载体”,进而削弱课程在培育文化认同和活化文化遗产方面的深层价值。
2.2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互动设计
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多沿用传统模式,主要采取教师示范、学生跟学的灌输式教学,缺乏契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性互动设计。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偏向反复示范舞蹈动作、纠正学生姿态开展教学,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缺乏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例如,教授苗族“芦笙舞”时,鲜少引入多媒体资源呈现舞蹈在苗族节日中的真实表演场景,未能组织学生围绕舞蹈反映的民族故事展开讨论或即兴创编。并且,对田野调查、文化体验等实践教学手段运用不足,使得学生难以走出课堂亲身感受民间舞蹈在原生文化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如参与壮族“三月三”歌圩中的舞蹈表演、观察瑶族民间艺人的即兴创作过程等。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既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又让课堂氛围变得枯燥,导致学生难以真切体会民族民间舞蹈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魅力,制约了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3师资队伍民族民间舞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高校舞蹈教师队伍中,缺少具备深厚民族民间舞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不少教师虽历经专业舞蹈训练,但所学多是中国古典舞、现代舞或西方舞蹈体系,对广西本土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形态、传承脉络及地域特色,缺乏深入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偏向依据教材或已有视频资料进行讲授,在解读民间舞蹈中的独特动作语汇、韵律特点和文化符号时,难以做到精准到位,如未能有效呈现侗族“多耶舞”中集体歌舞的互动精髓、仫佬族“依饭舞”中祭祀性动作的文化寓意等。而且,由于缺少田野调查的经历,没有和民间艺人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时,无法将民间舞蹈的活态传承融入课堂实践,未能生动展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舞蹈的细微差别,如壮族不同支系舞蹈在动作风格上的区别等。这种实践教学经验的欠缺,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接触到经过“提炼加工”的舞蹈范式,无法领略到民族民间舞蹈的原汁原味,这既不利于学生深入掌握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又对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了制约。
3.广西民族民间舞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
3.1构建“技巧训练+文化阐释”的双轨教学内容体系
高校要构建“技巧训练+文化阐释”的双轨教学内容体系,突破传统教学中技巧与文化分离的模式,构建动作训练和文化解读并行的课程框架。在教学实施时,首先构建三维解析模块,将每个舞蹈单元的动作技巧从形态特征、文化溯源、情感表达三个维度展开讲解。例如,在壮族“扁担舞”腿部弹跳训练中,教师既要示范膝盖屈伸角度、频率与扁担起落的配合技巧,又要引入稻作文化中舂米打谷的生产场景,借助老照片、民间劳作视频等素材,阐释动作从田间劳动姿态演变为舞蹈语汇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膝关节微屈幅度与挑担时身体平衡的力学关系,进而在练习中融入劳作时的坚韧神态与协作精神。其次,课程大纲设计上,增设舞蹈文化基因库专题,系统梳理广西世居民族舞蹈与民俗、传说、信仰的对应关系。以瑶族“长鼓舞”教学为例,教授旋转、跳跃等技巧时,同步讲解“盘王节”祭祀仪式中“跳盘王”的完整流程,让学生明白每个托举动作背后的祈福寓意,而非仅追求空中姿态的优美呈现。教材编写需打破传统重图谱轻阐释的局限,采用“动作图解+文化注释+口述史”的复合体例,系统收录民间艺人访谈录、田野调查日记等一手资料,如在侗族“多耶舞”章节插入从三江侗族村寨采集的“踩歌堂”现场笔记,详细描述男女对舞时手部摆动幅度与山歌旋律的呼应关系,以及舞蹈中传递的族群团结意识。最后,实践环节设置文化情境,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动作后,分组完成“传统故事舞蹈化”的任务。例如,以壮族“刘三姐”传说中的对歌场景为主题,从已学的“采茶舞”“扁担舞”动作库中提取符合人物身份的语汇编创短舞蹈片段。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开展双轨指导,既从动作规范性、肢体协调性角度纠正技术问题,又从文化契合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动作选择是否符合人物的民族身份、时代背景,避免文化错位,通过“技巧学习—文化理解—创意转化”闭环训练,使学生在掌握舞蹈技能的同时,成为民族文化的主动解读者。
3.2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等多元互动教学方法
高校要以“做中学”为核心理念革新教学方法,通过真实任务激发学生主体性与创造力。高校可推行项目制教学法,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民族文化传承使者”年度计划等实践项目,让学生体验调研、编创、展演的完整流程。例如,赴靖西、金秀等地开展田野调查,记录壮族“抛绣球舞”实景并访谈艺人挖掘文化内涵;在课堂分组解析素材,对原生态动作进行适校化改编并融入现代舞台技巧;策划“校园民族舞蹈嘉年华”展演作品,邀请民间艺人从传统与创新双维度点评,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探索舞蹈技巧与文化表达的融合路径。同时,引入情境模拟、即兴创编双轨训练,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苗族“芦笙舞”庆典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膝部颤摆”“胯部微拧”等核心韵律;开展主题即兴工作坊,依据“秋收喜悦”等文化主题,要求学生运用3-5个基础动作在短时间内即兴编创,通过学生互评、教师指导、对照民间艺人表演片段的三轮点评法,深化对舞蹈文化语境的理解。此外,建立田野实践常态化机制,每学期末设民族文化浸润周,组织学生深入融水、龙胜等地参与“芒哥舞”春耕祭祀、开展瑶族“晒衣节”歌舞等民俗活动,并撰写《文化观察日记》记录舞蹈演绎差异与服饰道具影响;返校后开展田野反哺课堂,要求学生将拍摄素材剪辑成案例分享活态舞蹈特征,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原生态细节转化为课堂训练内容,如在技巧考核中增设文化情境演绎环节,让学生依据指定民俗场景组合动作并加入田野细节。多元互动方法的综合运用,可推动课堂从“教师示范场”转向“学生创造场”,从而实现文化体验与技艺提升的双向赋能。
3.3建立“校内教师+民间艺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校为破解师资困境,需要构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双师协同机制。高校可建立民间艺术导师库,从全区遴选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作为特聘教师,并根据其专长设原生态舞蹈工作坊,如邀请“京族哈节舞蹈”传承人授课,现场演示“跳天灯”手部托灯动作发力技巧与眼神控制方法,讲解灯具高度、步幅大小与祭祀方位的对应关系;校内教师负责课前文化背景铺垫、课后理论总结,形成“艺人示范、教师阐释、学生实践”三维互动模式,同时录制工作坊视频建数据库供学生课后观摩,要求学生撰写《双师课堂对比笔记》,记录艺人与教师动作讲解差异,从而促进理论实践融合。针对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推行“田野驻留计划”,要求舞蹈专业教师每年到民族村寨驻点,跟随民间艺人系统学习当地舞蹈完整体系;驻留期间完成撰写《舞蹈传承人口述史》、拍摄原生态舞蹈教学素材、开发“原生动作转化训练组合”等任务,返校后将成果融入课堂,通过双屏对比教学展示原生态舞蹈与课堂教材异同并讲解改编过程。在课程开发上,建立双师共备工作制,要求校内教师与民间艺人学期初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分工协作。例如,民族舞蹈剧目创编课程中,民间艺人提供传统故事素材、标志性动作片段,并强调演绎禁忌规范;校内教师则从舞台艺术规律指导学生串联动作、运用现代技术烘托氛围,并确保改编不背离文化内涵。双方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针对学生实践问题共同研判形成《双师教学备忘录》,明确教学阶段文化底线与创新边界,促进校内教师学习活态传承智慧、民间艺人提升技艺传承系统性,形成理论实践良性循环,打造兼具专业性与文化厚度的师资环境。
4.结语
广西民族民间舞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融合文化传承使命与教育创新价值的系统工程。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师资队伍开展改革优化,不仅能让学生在掌握舞蹈技巧的同时深入理解民族民间舞的文化内涵,提升实践与创作能力,还可推动高校舞蹈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深度融合,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然而,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未来,要持续关注文化发展动态和教育需求变化,深化改革创新,让广西民族民间舞在高校教育舞台绽放更绚烂光彩,成为联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桥梁。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