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从社科层面探究鲁山花瓷与钧瓷的源流脉络及文化传承

作者:段心定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10-11人气:7

  要: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案例分析法等,从社科层面对鲁山花瓷与钧瓷的源流脉络及文化传承进行了探讨。文章先以社会科学视角,从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对鲁山花瓷与钧瓷的源流脉络进行论述,再梳理二者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最后立足实践,提出相应建议,旨在推动二者在新时代环境下绽放出夺目光彩。

 

  关键词:社科;鲁山花瓷;钧瓷;源流脉络;文化传承

 

  在灿烂悠久的陶瓷发展史中,鲁山花瓷、钧瓷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鲁山花瓷,作为唐代新创烧的瓷种之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器,享有“钧瓷之源”“汝瓷之母”“官瓷之祖”等美誉。随着鲁山花瓷工艺的不断进步和成熟,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应运而生。作为河南陶瓷艺术史上的“双璧”,鲁山花瓷与钧瓷虽然在烧制工艺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它们的诞生与演变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变化特征,折射出中国古代审美理念的演变,对中国后期的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科视角下鲁山花瓷与钧瓷的源流脉络

 

  ☆鲁山花瓷概述

 

  鲁山花瓷源于夏代,汉代成瓷,兴盛于唐宋时期,距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1]其因鲁山县段店窑所产瓷器以黑地乳白斑花釉瓷器为主而得名。

 

  鲁山地处中原,不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并且拥有丰富的煤炭、瓷土资源,盛产釉料,为瓷器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鲁山花瓷的兴起和发展也离不开能人巧匠的探索与开发。据唐代南卓《羯鼓录》记载:“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木然小碧上,掌下须有朋肯之声,据此乃是汉震,第二鼓也。”[2]由此可知,早在唐代时期,鲁山花瓷腰鼓就以贡品的形式被皇亲贵胄使用,反映了鲁山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地位。

 

  鲁山花瓷主要具有“厚”“一器三色”“二液分相釉”三大特征。[3]其中,“厚”主要体现在胎厚(胎体敦厚坚实,通常厚于青花瓷一倍之余)、釉厚(覆于胎体所用之釉的浓度通常比较高,且采用另外颜色的斑面釉)、器型丰满浑润(陶器造型豪放大气,给人以豪爽之感)三个方面。“一器三色”指的是鲁山花瓷打破了传统瓷器单色釉的局面,开启了同一器型上出现三种不同釉色的风格,主要包括黑地蓝白斑、黄褐地蓝白斑等。斑花与地釉颜色的融合为瓷器增添了清新、典雅、明媚之气,令人印象深刻。“二液分相釉”是指鲁山花瓷在窑中高温焙烧时,釉层和彩斑熔融流动、浸漫,形成二液分相釉层,两色斑花,多少不等,大小不一,既形成了同一器型绝无同状的瓷器烧制局面,也呈现出绚丽斑斓的多色风格。

 

  ☆钧瓷概述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不仅是宋代官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还凭借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后经历了千余载的历史积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书写了璀璨的篇章。

 

  钧瓷造型端庄简洁,以花盆、盆托、梅瓶、尊等造型为主,其釉色绚丽多彩,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窑变技艺和复杂的制作工艺。在制作钧瓷时,陶瓷匠人将含有铜质的釉料进行窑变(即以铜为呈色剂的窑变技术)后,形成海棠红、朱砂红、天蓝、月白等多元釉色。它们彼此渗化,相映生辉,形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前后要经历72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出现偏差,都会导致烧制失败,所以钧瓷的成品率比较低,较为名贵。[4]

 

  钧瓷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发展特点。其中,唐至五代时期乃钧瓷创烧阶段。这时期瓷器造型简单,釉面颜色单一,大部分为黑釉、褐釉和青釉。为了增强瓷器的美观性,瓷器匠人会在单一颜色的釉面上施以不同颜色的釉料,再将其放入窑内高温烧制,使陶瓷表面泛出繁复的花色彩斑。这一创造为后续烧制紫红斑等复杂釉色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陶瓷工艺的改进,钧窑的窑变技艺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官窑的设立及烧制件数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钧瓷的流传与发展。元朝时期,以禹州为中心的庞大钧窑体系诞生,为钧瓷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过此时期的钧瓷质地粗糙、胎骨厚重,整体效果明显弱于宋代时期的官窑制品。明末时期,钧瓷基本销声匿迹,直到清末才得以重回人们的视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钧瓷进入新的发展生涯,后期兴起的民营企业也为钧瓷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鲁山花瓷与钧瓷之间的源流关系

 

  关于鲁山花瓷与钧瓷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鲁山花瓷乃钧瓷的前身与源头,钧窑的形成与发展是对鲁山花瓷工艺的继承与创新。首先,从名称方面,鲁山花瓷也被称作“唐钧”,由此可以推测二者存在一定渊源。

 

  其次,从年代、地理位置方面,陈万里、冯先铭等陶瓷研究专家在进行实地考察及文献论证后确定,花瓷腰鼓(保存比较完好的一类鲁山花瓷制品,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的烧造地点为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梁洼镇的段店村,段店窑(又称鲁山窑)位于段店村内。其既是汝瓷、钧瓷的发源地,也是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出地。流传下来的民谣赞鲁山段店

 

  窑为“钧之源、汝之母”。钧瓷出产于神垕钧窑,该窑口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根据明《嘉靖钧州志》的记载,“窑,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瓦窑在州西禁沟左右”,[5]可以判定神垕钧窑是宋元时期北方钧瓷的核心窑场。鲁山段店窑与神垕钧窑相距80到100公里,由此可以初步判定,鲁山花瓷之生产地

 

  ——段店窑作为“钧之源”,是钧瓷的本源。

 

  从造型、风格方面看,鲁山花瓷胎体敦厚坚实,造型丰满圆润,风格雄浑大气,这既与唐朝时期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唐朝时期人们崇尚雍容华贵、丰腴圆润的审美观念相契合。钧瓷造型端庄简洁,釉色绚丽多彩,不仅凭借独特的窑变技艺和复杂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还凭借突出的呈现效果及复杂的工艺成为宫廷御用瓷器。据《宋史》记载,钧瓷进贡宫廷时需十选其一,可见钧瓷在众多瓷器中地位显赫。钧瓷散发出典雅温润的气息,与宋朝士大夫阶层推崇的尚意、内敛、雅致的美学理念不谋而合。钧瓷与鲁山花瓷在造型、风格方面的差别主要源于唐宋时期的审美情趣差异,加之钧瓷在宋代仅由官窑生产,致其风格比较单一,不像鲁山花瓷那么多元化。不过据现代科学验证,唐代鲁山花瓷胎的化学组成与宋代钧瓷胎接近,彩斑复色釉与宋钧色釉相似,且用釉亦属两液分相釉,体现了鲁山花瓷向钧瓷过渡的重要过程。故可初步判定鲁山花瓷是钧瓷的本源,钧瓷则是对鲁山花瓷的继承与创新。

 

  鲁山花瓷与钧瓷之间的传承发展关系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陶瓷产业随时代的不断演变和创新,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对陶瓷产业的重要作用。

 

  社科视角下鲁山花瓷与钧瓷的文化传承

 

  ☆鲁山花瓷的文化传承

 

  鲁山花瓷作为钧瓷之源、官瓷之祖,其开创的二液分相釉技艺为黑釉瓷系的美化装饰开辟了新道路,也对后期钧瓷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纵观鲁山花瓷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并未随着历史的年轮实现持续性传承与发展。

 

  其中,宋代时期,随着文化审美理念的演变,以雄浑大气风格著称的鲁山花瓷逐步被温润典雅的钧瓷所取代。在元代之后,由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加之北方环境混乱,很多窑口逐步走向衰败,鲁山花瓷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劣。为了能够在乱世中生存发展,段店窑开始迎合民众需求,大量烧制缸、盆、碗、壶等日用瓷,使鲁山花瓷不再只服务于达官贵人或者富裕的工商阶层,开始成为广大民众买得起、用得起的日用器皿。[6]

 

  明清时期,民间依旧零星活跃着一些鲁山花瓷烧制点。它们的存在为鲁山花瓷的生存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20世纪初,由于局势混乱、民不聊生,鲁山县的陶瓷工业再次陷入萎靡状态,鲁山花瓷工艺更是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幸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得益于政府的关注与支持,鲁山县成立了鲁山花瓷工艺厂,专注于生产花瓷工艺品和日常所需的瓷器,为鲁山花瓷在新时代生存及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钧瓷的文化传承

 

  相较于鲁山花瓷,钧瓷的传承之路较为顺畅清晰。其不仅在宋代发展到顶峰,还在元代形成了以禹州为中心的庞大钧窑体系,极大地推动了钧瓷产业的发展。尽管在明末时期,钧瓷因忌神宗皇帝朱翊钧圣讳被勒令停产,却依旧在清末时期得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垕镇的钧瓷复产,再次焕发出活力。

 

  鲁山花瓷和钧瓷都有着璀璨的历史,曾在唐朝或宋朝达到巅峰,即使中途消失了一段时间,也在政府及广大企业家的力挽狂澜下步入发展正轨,成为陶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为推动鲁山花瓷、钧瓷等传统陶瓷技艺的发展,我国分别于2021年将鲁山花瓷烧制技艺纳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8年将钧瓷烧制技艺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弘扬和传承传统陶瓷烧制技艺提供了强大保障。为促进鲁山花瓷、钧瓷等传统陶瓷技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发展文旅产业、设计文创产品、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等一系列举措,拓宽传统陶瓷产业发展道路,弘扬传承传统陶瓷烧制技艺。

 

  结语

 

  鲁山花瓷与钧瓷皆是传统陶瓷烧制技艺创新发展的产物,它们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从业者应加强对鲁山花瓷与钧瓷等传统陶瓷烧制技艺的研究、创新、推广及发展,通过培养陶瓷匠人、发展陶瓷贸易等多元方式,实现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复兴。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