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延安精神为指引破解大学生“慢就业”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慢就业”逐渐进入公众视野。2024届毕业生中19.1%选择“慢就业”,考研“二战”人数上升,部分硕博毕业生甚至主动“降维”求职。同时,“考公”“考编”持续升温,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达到341.6万,比2019年增长138%。高学历供给扩张与岗位需求错配,叠加体制内岗位过热,使青年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慢就业”的困境?延安精神作为中国革命时期留下的宝贵财富,蕴含着坚定理想信念、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这种精神财富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当下破解就业难题的重要思想资源。结合新时代背景和就业现实,延安精神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职业素养、拓宽就业路径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方向。
一、坚定政治方向,树立科学就业观
延安时期,无数革命先辈心怀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相继来到延安,投身到抗战中,即便在艰苦条件下也矢志不渝。对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坚定政治方向,首先意味着要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的关系。不少学生过于追求高薪、舒适的工作环境,而忽视了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一些新兴产业、基层岗位、艰苦地区长期面临人才紧缺,但很多毕业生却将其视为“下选项”。
事实上,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都亟需青年才俊的投入。这些领域不仅是就业舞台,更是青年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天地。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红色教育、主题党日、革命旧址参观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精神实质,让青年认识到在国家所需的地方同样可以书写人生精彩篇章。
二、实事求是,客观看待就业与自我
“慢就业”的成因部分在于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模糊,或者对自身能力的高估与低估。延安精神所强调的“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大学生而言,就是既要看清大环境,又要客观评价自我。
一方面,就业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领域,正在释放大量岗位需求,而传统行业和体制内岗位的容量有限。如果盲目执着于某类岗位,很可能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常常在自我定位上出现偏差,或是盲目自信、或是缺乏信心。
对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强化科学引导,通过市场调研及时发布权威数据,帮助学生把握行业趋势;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兴趣爱好和性格特质,为其量身定制就业方案;邀请企业HR、优秀校友和职业导师,结合具体案例讲解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有清晰认识,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徘徊与拖延。
三、服务人民,到基层一线实现价值
当前,我国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领域对青年人才有着迫切需求。但不少学生对基层存在偏见,认为条件艰苦、发展空间有限,从而对基层岗位敬而远之。事实上,基层不仅是青年锻炼本领的最好课堂,也是事业成长的重要起点。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包括提高基层岗位薪资待遇、优化晋升机制、提供职业发展培训和住房补贴等,为青年扎根基层创造了良好条件。
高校应通过宣传优秀基层工作者的先进事迹,邀请西部计划志愿者、“选调生”代表分享亲身经历,打破学生对基层的固有印象。同时,应在制度上建立基层就业激励机制,真正做到“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四、艰苦奋斗,开辟多元化就业路径
延安时期,革命先辈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了极端困难。今天,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也应继承这种精神,勇于开拓创业之路。随着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创业条件日益成熟。电商、新媒体、人工智能应用、绿色产业等新兴领域,都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创业机会。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税收减免、场地支持、资金补贴和培训指导等。许多高校也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了孵化平台,为学生搭建从创意到落地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高校在鼓励创业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认识到创业不仅是获取经济收益的过程,更是磨炼意志、培养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实践。通过创业,青年既可以拓宽就业渠道,也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岗位,成为就业市场的“创造者”。
五、多方合力,共建就业支持体系
大学生“慢就业”状况的破解,不能仅靠个人或高校的努力,而是一个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
社会层面,应继续优化就业环境,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同时为青年创业提供制度保障和融资便利。用人单位要摒弃唯学历、唯名校的用人观念,注重能力与潜力,为青年提供成长空间。
学校层面,应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把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大学全过程,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与就业能力培养。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就业服务精准化,从岗位推送到面试训练,从心理疏导到离校追踪,形成全链条服务。
家庭层面,要正确看待子女的就业选择,避免过度施压或盲目攀比,为学生探索多样化道路提供理解和支持。
个人层面,大学生自身要摆正心态,不盲目追求“铁饭碗”,敢于迎接挑战,勇于投身基层,积极尝试创业,努力提升专业能力和数字素养。
延安精神为青年就业提供了思想坐标,帮助他们坚定信念、正视现实、服务人民、敢于奋斗。高校应充分发挥延安精神的育人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市场、主动服务基层、勇于自主创业。相信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当代大学生一定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迎接就业挑战,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