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与美育教育地位的日益凸显,民族民间舞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文章探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审美底蕴,从地域之美、形象之美、意境之美与情感之美四个维度阐释其独特价值;深入剖析了民族民间舞教学对学生文化传承与审美素养培育的双重价值,并提出了三项实践路径,以期为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提供可行参考。
关键词:民间舞;学生;审美能力
美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核心载体,在国家教育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教育部自1996年起便陆续发布艺术教育与美育教育系列文件,至2020年10月,中央“两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明确学校美育工作要求。民族民间舞蕴含丰富的文化密码与美学图谱,为学校美育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资源与实践平台,其独特的身体表达方式与情感传递功能,已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民族民间舞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各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艺术结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民族民间舞融汇日常劳作、生活习俗、信仰礼仪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体系。其动作语汇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既保持自然质朴的民间气息,又具备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美育的核心要素,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辅相成。作为一种高级心理品质,审美能力涵盖感知、体验、判断和创造等多个维度。在舞蹈教育领域,学生审美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舞蹈艺术语言的感受力、鉴赏力与创造力。其中感受力指向对舞蹈形式美与内涵美的敏锐感知;鉴赏力体现为对舞蹈作品价值的评价与理解;创造力则反映在舞蹈表现与再创作的过程中。
1民族民间舞的审美底蕴
1.1地域之美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间民族舞同样也是如此。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而这种地域文化的不同,直接构成了民族民间舞地域之美。以蒙古族舞蹈为例,其呈现出大气舒展的韵律,舞姿间流露出草原民族特有的豪迈与自由,这与北疆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密不可分;傣族舞蹈则以勾踢步和对孔雀的优美模仿见长,舞态轻巧灵动,映照着西南边陲热带气候与水乡生活的柔美。各民族舞蹈因地域环境、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构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多姿多彩与丰富性。
1.2形象之美
形象作为艺术作品的核心要素,承载着传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的重任。民族民间舞借身体律动这一独特媒介,在形象塑造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杨丽萍的《雀之灵》堪为典范,其对孔雀“三道弯”体态的精妙演绎,加之手指、颈部等细微动作的刻画,成功再现了孔雀高贵典雅的姿态。舞者于舞台之上,将孔雀迎晨梳羽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呈现,彰显生命的灵动与热情,寄托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礼赞。江西南丰的傩舞与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则以舞蹈形式复原祭祀仪式与宗教活动的完整场景,为观众打开了了解历史民俗的窗口。
1.3意境之美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得到独特呈现。意境超越具象表达,于形神之间构建情感与哲理的审美空间,引领观众由可见之形悟入难言之境。民族民间舞蹈的意境美源于其对生活的提炼升华,舞者以身体语言勾勒空灵意象,营造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以舞蹈《风知东归路》为例,其巧妙借风为媒,表达土尔扈特人渴望回归故土的心灵呼唤,开篇舞者用手臂、衣袍遮挡头部与身体的动作,生动传递荒漠中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暗喻东归路途的艰难险阻。舞作中段那段富有节律的“遮风动作”,肢体语言精准捕捉了风沙中跋涉的艰辛,塑造出一种与自然抗争的壮美意境。精彩的是舞台上由舞者群体塑造的“胡杨树”形象,这一意象超越了单纯的视觉造型,寓意深刻地表达了胡杨不死、不倒、不朽的精神品质,与土尔扈特人东归精神相映成辉。
1.4情感之美
情感构成艺术形式的灵魂,民族民间舞作为长于抒情的艺术门类,其明确的主题表达与丰富的艺术手段,常能唤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舞蹈《风知东归路》于情感表达上成就卓著,其以女性视角塑造了土尔扈特部东归壮举中的英雄形象。舞段中,当放驼人倒地昏迷进入战场幻象时,舞台氛围骤然变幻,观众随之被引入荒漠中的生死挣扎情境。尤为动人的是作品高潮处,舞者从静止的“胡杨树”状态,突然向上伸展舒展,这一动作意象超越了单纯的形态美,传递出胡杨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激起观众内心深处对民族坚韧精神的崇敬与感动。舞剧结尾处的设计独具匠心:舞台上两个光圈分别笼罩“先辈英雄”与“后人”,这种空间的分隔与连接,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深沉对话感,先辈英雄以“雁”的手势象征回归,后人则以缅怀之姿回应,两代人的情感交融于无言之处,让观众在这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震撼中,完成对民族历史的记忆与对英雄精神的传承。
2.中学生民族民间舞审美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2.1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民族认同构建
民族民间舞作为文化记忆的艺术载体,承载着各民族历史沿革与情感表达,在学校教育场域中蕴含深厚的民族认同构建价值。一方面,民族民间舞教学引导学生沉浸于特定民族的舞蹈语汇与文化意象中,使学生在身体实践与情感体验中感知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与美学精神,潜移默化地认同与接纳这些文化符号所传递的集体记忆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多元民族舞蹈的学习与鉴赏为学生提供了跨文化理解的宝贵机会,当学生在比较欣赏中领略不同地域舞蹈风格的独特魅力时,既能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多样统一性,又能在尊重差异中培育文化包容心态与民族自信心,进而形成基于文化自觉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归属感。民族民间舞教学超越单纯技能传授,实质上构建着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连接与身份认同。
2.2 美育教育背景下的审美素养提升
民族民间舞承载的东方美学思想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领悟传统艺术精髓,培养对舞蹈线条、节奏韵律与意境表达的敏锐感知,孕育出高雅纯正的审美取向。值得注意的是,舞蹈形式之美与文化内涵之美的和谐统一,可以让学生在习得舞蹈技艺的同时,感悟各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历史智慧,由此拓宽审美视域,丰富心灵体验,提升文化素养[2]。
3.学生民族民间舞审美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3.1 尊重舞蹈文化多元性与地域特殊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立足于舞蹈文化的多样本质,尊重各民族舞蹈艺术的独特价值体系与审美范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不同舞种的文化密码与精神内核,避免以单一美学标准评判多元舞蹈形态,培育真正开放包容的审美视野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此外,教学过程中应把握舞蹈的“形态质感”,挖掘舞蹈背后的地域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烙印。
3.2 把握审美体验情感性与理性统一
民族民间舞蹈美育教学绝非简单灌输技巧,而应在动与静、感与知之间寻求微妙平衡。学生初习舞步时往往被表层形式所吸引,随着音律摆动身姿,体味那份欢愉与释放。舞姿背后蕴藏的文化底蕴却需引导方能显现——蒙古族舞蹈中展臂如鹰的豪迈源自草原游牧生活,傣族孔雀舞婉转柔美折射南国水乡气质。教师恰如其分地揭示舞蹈意象与历史文脉的关联,引领学生从单纯沉浸于节奏韵律的情感宣泄,走向对艺术符号与民族心理的理性思考。当学生能够在旋转跳跃间思索文化精神,在动作规范中感受生命哲理,审美体验便超越了感官刺激,升华为文化认知的深层对话。
4.学生民族民间舞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4.1 营造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教学情境
教师可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改造舞蹈教室环境,将民族元素有机融入:在墙面展示各民族舞蹈图片与文化知识卡片,定期更换不同主题;设立小型道具角,收集实用且便于保存的民族服饰片段、头饰、乐器等;建立数字资源库,分类整理高质量的民族舞蹈视频资料,重点收录原生态表演。同时,教学内容设计应以舞蹈动作为核心,辅以适量文化解读:每节课开始前5分钟播放目标舞蹈的地域环境与生活场景视频;教授动作时点明其来源于何种劳动或生活动作;适时邀请有民族舞蹈基础的学生家长或社区资源参与展示交流。例如教授蒙古族舞蹈时,教师可收集3-5分钟的草原生活短片,展示牧民日常、骑马、射箭、搏克等场景;从学校现有道具室借用马鞭、蒙古袍、腰带等实物,让学生轮流触摸体验;示范蒙古舞基本动作“托力”和“博喜格”时,直接联系骑马动作与套马技巧,让学生模仿草原牧民驯马情景;教授“肩颤”动作时播放蒙古族那达慕的短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动作源于骑马奔跑的震动感。学生在这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能够更准确把握舞蹈动作背后的生活逻辑与情感内涵,避免空洞模仿,从而形成对蒙古族舞蹈独特风格的切实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民族节日或特殊纪念日,组织主题性的舞蹈教学活动。比如,在中秋节期间,重点教授与月亮、团圆相关的民族舞蹈,通过舞蹈表达人们对家的思念与向往;在春节时,则可选择那些欢快热烈的舞蹈,体现节日的喜庆氛围。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理解,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舞蹈创作,尝试将个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到舞蹈动作与编排中,以此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
4.2构建“感知-体验-表现-创造”的审美教学模式
“感知-体验-表现-创造”教学模式遵循学生审美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外在形式感知走向内在精神把握,最终达到创造性表达。教师可在课程设计中明确划分四个教学环节:感知阶段借助视听材料引导学生感受舞蹈形态与风格特征,关注动作要素与情感表达;体验阶段引导学生模仿基本动作,体会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意蕴;表现阶段鼓励学生尝试完整舞段表演,注重动作与情感的统一;创造阶段则在掌握舞蹈语汇基础上进行小组即兴创编,融入个人理解与情感。例如在东北秧歌中,感知阶段教师可播放东北秧歌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扭、颤、摇、晃”特点,辨识欢快热烈的情绪表达与明快节奏;体验阶段教师示范秧歌基本步伐与手位,让学生模仿练习,体会秧歌特有的“三起三落”韵律与抖肩晃腰的身体状态,理解这些动作来源于东北农民在严寒气候下欢庆丰收的生活场景;表现阶段学生分组练习完整的秧歌小段,注重把握秧歌的粗犷豪放与喜庆氛围,教师适时点拨肢体协调性与节奏感;创造阶段学生可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生活主题编创融合秧歌元素的新舞段,如表现当代大学生活或家乡变迁。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单纯模仿动作逐步深入理解秧歌文化内涵,最终能将传统舞蹈语汇与个人审美体验相融合,实现对民族民间舞的创造性转化。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成长。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学生营造更加沉浸式的审美体验环境。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还能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从而在创造阶段发挥出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3 促进审美体验向日常生活的延伸转化
民族民间舞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将艺术审美转化为生活智慧的能力,而非局限于课堂技能训练。审美体验向日常生活延伸需建立关联性教学意识,打破舞蹈课堂与日常生活的藩篱。教师可设计由舞蹈课堂向校园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参与等多维度拓展的教学活动链,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激活舞蹈审美体验。值得关注的是,民族民间舞中蕴含的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等哲学思想,恰可为现代学生提供审视当下生活的独特视角。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从舞蹈动作的源头——劳动与生活中发掘美感,培养学生敏锐捕捉日常生活中富含民族审美意蕴的人、事、物的能力,形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良性循环。
校园文化活动为舞蹈审美体验向生活延伸提供了理想平台。教师可组织“民族舞蹈文化周”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舞蹈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情境:在校园广播站策划“每日一支民族舞”欣赏栏目;在学校走廊展示各民族服饰与舞蹈道具;在课间操活动中加入简易民族舞蹈动作;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民族审美元素,如教室墙报采用少数民族剪纸图案装饰,教室文化角陈列学生收集的民族工艺品。这类活动将舞蹈审美从专业课堂延伸至全校师生的共同文化体验,使民族民间舞的审美价值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得到彰显与传播,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其中社会实践则为审美体验的深层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布置民族舞蹈与生活结合的小任务:春节期间引导学生记录家乡舞龙舞狮、花鼓灯等民间表演活动,拍摄照片或视频制作简易展板;元宵节组织学生在家庭聚会中教授家人一段简单的秧歌或腰鼓舞步;清明节鼓励学生搜集家乡祭祀活动中的傩舞或祭祀舞蹈资料;端午节带领学生学习龙舟竞渡相关的民间舞蹈动作。这些与节日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民族民间舞蹈本就源于民众日常生活与节庆活动,从而自然将课堂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场景建立联系,增强民族民间舞蹈的生活化应用意识与文化传承责任感。
5.结语
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则是一场根植于传统、面向未来的文化浸润与心灵塑造。当舞蹈动作从单纯技能层面升华为文化符号与情感载体,当学生在舞姿翩跹间领略民族智慧与审美精髓,舞蹈教育便超越了技艺传授的界限,成为滋养心灵、涵养气质的人文教育。教师肩负着引领者与启迪者的双重角色,在尊重舞蹈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创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从感知、体验到表现、创造,完成审美能力的全维度培养。赋予民族民间舞以时代精神,让传统舞蹈艺术在现代校园焕发新生,方能培育真正具备文化自信与审美智慧的新时代学生。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