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一专多能”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从社会角度看,产教融合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对于舞蹈产业而言,“一专多能”的舞蹈人才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推动舞蹈产业的繁荣,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文章从产教融合的视角,探讨“一专多能”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提出应从校企协同机制构建、教学改革推进、能力培养强化与管理机制创新四个方面,建立“一专多能”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舞蹈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一专多能;舞蹈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作为新时代推动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的重要性,凸显了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同样面临转型升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舞蹈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一专多能”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响应国家政策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舞蹈教育质量、契合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1.舞蹈人才培养的现状剖析:困境、挑战与突破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院校仍沿用“技术+理论”的二元结构。高校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舞蹈基本技巧训练上,缺乏与当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创新型内容。其次,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仍占主导地位。如当前舞蹈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多以讲授为主,尚未提出明确的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再次,在实践教学环节,虽然大多数院校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舞蹈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往往重视舞蹈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关的实践能力培养。最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丰富,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水平不高。
基于上述分析,舞蹈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挑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当前的舞蹈教育仍主要聚焦于专业技能的培养,难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其次,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当前高校舞蹈教育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其课程结构、专业定位、课程内容等模仿高校课程体系,忽略高校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第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目前舞蹈专业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不足,影响了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第四,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舞蹈教育专业与地方教培机构的产教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和深度融合的实践。最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舞蹈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许多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面对上述挑战,产教融合为舞蹈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影响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化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产教融合,舞蹈院校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促进课程体系革新。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可以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及时引入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第三,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和实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第四,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推动了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最后,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为教师提供了企业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综上,产教融合不仅为破解当前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结构性困境提供了有效思路,更为“一专多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奠定了现实基础。如何进一步探索契合舞蹈教育特质的融合路径,是未来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一专多能”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
2.1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核心素养与多元能力的统整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一专多能”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核心素养与多元能力的协同发展。专业核心素养是舞蹈人才立身之本,涵盖扎实的技能基础、艺术修养与创作思维。同时,面对产业多元化趋势,舞蹈人才亦需具备教育指导、项目策划、跨媒介创作与文化传播等综合能力。“一专多能”的舞蹈人才应该在专业领域有深度,同时在相关领域有广度。这种多元能力的培养不是对专业核心素养的削弱,而是对其的延伸和补充。在定位培养目标时,需要注意专业核心素养与多元能力之间的平衡和互补。成功的“一专多能”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采用“主干+模块”的结构,以舞蹈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干,辅以多个能力培养模块。此外,培养目标还应融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创新能力。唯有如此,方能塑造既专业精深、又能多向拓展的复合型舞蹈人才。
2.2课程体系的重构:基于产教融合的舞蹈课程设计
基于“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全面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应该有机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多元能力培养课程和产教融合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仍是课程体系的主干,包括舞蹈技能训练、舞蹈理论、舞蹈创作等,但需要引入新技术和新内容。例如,舞蹈技能训练可引入VR技术,舞蹈理论可增加当代舞蹈产业发展趋势分析,舞蹈创作可引入跨媒体创作等。多元能力培养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设置舞蹈管理、舞蹈科技、舞蹈文化传播等模块化课程。产教融合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创新点和特色,直接对接产业需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和实施,可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工作室制等多种形式。例如,可与演艺机构共建“舞台实践”课程,与文化企业合办“艺术活动策划”项目课,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现场,提升课程的实效性与贴近性。同时,课程设置应注重逻辑关联与整体协同,形成系统、连续、可扩展的课程网络。通过科学重构课程体系,既保障了专业基础的厚实性,又为能力拓展提供了结构性支撑。
2.3教学模式的创新:理论与实践一体的舞蹈教学范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割裂、技能与思维不并重的弊端,制约了舞蹈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亟需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新范式。首先,应打破学科壁垒与教学分割,将艺术理论、舞蹈美学、身体科学等内容融入技能训练与创作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与创造力。其次,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VR舞蹈训练、AI编舞辅助系统等,为学生构建沉浸式、多感官的学习体验。再次,采用项目式、任务式、情境化教学设计,围绕真实演出、赛事、教学等实践任务组织教学。如设置“教学设计坊”“舞台作品创作营”等课程形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问题解决能力。最后,鼓励学生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进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等形式,引导其建立学习档案,参与课题研究与艺术创作。这种创新的教学范式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4评价机制的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开放、动态的人才评价体系,是实现“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该体系应坚持“多元主体+多维内容+多样方式+动态过程”四位一体的原则。在评价主体上,应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企业评价的协同互补;在评价内容上,覆盖专业技能、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实践成果与职业素质等多个维度;在评价方式上,结合项目评审、作品展示、实习报告、能力测评等形式,提升评价的情境真实性与实践导向;在评价过程上,注重形成性反馈,贯穿学习全过程,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定期能力跟踪等机制,实现对学习路径的持续支持。
此外,评价标准应动态更新,紧贴行业变化,确保其导向性与激励性。只有建立健全、多元、灵活的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目标,助力“一专多能”人才全面成长。
3.“一专多能”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3.1校企协同机制:舞蹈人才培养长效合作模式的建构与优化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和优化校企协同机制是实现“一专多能”舞蹈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效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育人。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如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其次,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方式,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再次,要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定期举行校企对接会、人才需求研讨会等,确保信息的及时交流和反馈。建立动态的人才需求反馈机制,可以使舞蹈教育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此外,还需要建立合作项目管理机制,通过项目化管理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例如,可以设立校企联合产业中心,开展舞蹈创作、演出制作等实践项目。这种项目化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建立成效评估与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合作评价标准,增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持续性。通过以上举措,构建多主体协作、全过程参与的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
3.2教学改革推进:舞蹈教育理念更新与方法创新的双向驱动
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突破口。其核心在于更新育人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双向发力。在教育理念方面,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其次,要树立“能力导向”的理念,将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再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理念的更新对于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舞蹈人才至关重要。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应推广项目式、案例式、任务式等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舞蹈节目策划与制作”课程中,引导学生参与从构思到落地的全过程。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互动平台等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互动性与沉浸感。同时,引入跨学科内容,将管理、传媒、文化政策等知识整合进课程结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复合能力。理念与方法的双轮驱动,有助于提升教学适配度与时代契合度,形成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生态。
3.3能力培养强化:舞蹈专业核心与多元发展能力的协同提升
在“一专多能”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强化能力培养,实现舞蹈专业核心能力与多元发展能力的协同提升。在专业核心能力方面,要继续强化舞蹈技能训练、艺术表现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训练方法、加强舞台实践、鼓励原创作品等方式来提升这些核心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这是提升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多元发展能力方面,可迎合市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层教学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市场运营能力和跨媒体创作能力等。可以通过开设系列教学法课程、舞蹈教育实践课程、舞蹈项目管理课程、舞台综合合成实践课程、舞蹈市场营销课程等来对应培养以上能力,而这种多元能力的培养可以显著提高舞蹈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通用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项目、跨专业合作项目等方式来培养这些能力。这种协同能力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专业核心能力和多元发展能力的协同培养机制,通过设置综合性项目、跨界合作等方式,促进各种能力的有机融合和整体提升。只有实现专业核心能力与多元发展能力的协同提升,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一专多能”舞蹈人才。
3.4管理机制创新:舞蹈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与资源优化策略
为确保“一专多能”培养体系的可持续运行,必须同步推进管理机制的系统创新。首先,在组织架构方面,要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协同管理机制。可以成立“一专多能”舞蹈人才培养工作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包括学校、企业、学生在内的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这种多元化的质量监控机制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评估人才培养效果。再次,要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例如,可以建立校内外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整合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激励机制方面,需建立覆盖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的奖励体系,将课程创新、实践成果、合作成果纳入考核指标,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同时,利用数据平台与AI系统,推进教学过程信息化、学生发展可视化,实现个性化培养的智能支持。上述管理机制构建了“一专多能”模式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系统保障。
4.结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一专多能”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舞蹈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