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帖”与“出帖”:书法临摹观对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启示
摘要: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入帖可类比为学生对经典舞蹈剧目、动作范式的学习过程。出帖则意味着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和经典舞蹈的精髓后,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和独特表达的舞蹈作品或表演方式。文章以书法临摹观中“入帖”与“出帖”的双阶理论为切入点,通过解析书法临摹的核心逻辑,提炼出中国古典舞教学中“传承规范性”与“创新自由度”的平衡路径,通过梳理书法临摹“先求形似,后追神完,终达化古为我”的三阶递进规律,揭示其与中国古典舞“固本—破界”教学逻辑的内在契合性,提出“先固本、后破形”的课堂实施策略,为传统舞蹈教学提供跨学科方法论支持。
关键词:书法临摹观、中国古典舞教学、入帖、出帖、阶段教学
书法与中国古典舞虽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却共享“以身为笔”的书写逻辑:从临摹碑帖到自成一格的书学进阶,恰为中国古典舞教学提供了“先承后创”的参照系。本研究以临摹理论为镜鉴,通过拆解书法“入帖-出帖”的转化机制,对应中国古典舞课堂中“固本”与“破形”的分段策略,通过文献溯源厘清书法临摹观与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共性规律,全文聚焦方法论建构,避免空泛讨论理念,力求在“守”与“变”的平衡中探寻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创新路径。
1.书法临摹观“入帖”“出帖”双阶理论
1.1“入帖”阶段:形神规范的习得
入帖、出帖是学习书法的两个专用词。入帖主要指通过对某一家、某一帖的临摹学习,对其用笔的规律和结体的法则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其形质和神韵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书法“入帖”阶段的形神规范理论,历经千年积淀形成技法与精神的双重发展脉络。技法层以形质规范为根基,自东晋起逐步系统化。王羲之在《笔势论》中首创五阶段临习法,主张“正手脚”“少得形势”的基础训练,强调笔势位置与结构比例的精准把控,为形质确立可操作的实践标准。至宋代,黄庭坚以“细看令入神”深化观察方法论,主张通过反复比对原帖细节,修正线条质感与空间疏密,使技法训练由粗放摹形转向精微写实。
精神层以神采体悟为核心,自南朝始建立心性修养体系。王僧虔在《笔意赞》中确立“神采为上”的终极目标,揭示临帖需超越表象摹写,注重与原作气韵的共鸣。唐代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主张以虚静心态揣摩古人运笔意趣,将心性修为融入技法实践。宋代黄庭坚认为临摹时应“张古人书于壁间”专注体察,使书写动作与古人精神暗合,实现“心手双畅”的境界。明清书家如王履、石涛等人,则在形神辩证中强调“意溢于形”的个性化表达,拓展了临摹理论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技法与精神始终互为表里,形质规范为神采表达提供物质支撑,心性体悟又反向提升技法表现的深度,这一理论传统至今仍为习书者提供从规矩入、从精神出的经典路径。
1.2“出帖”阶段:个性表达的突破
出帖是在入帖基础上,将所学之物消化吸收、融汇贯通、为我所用。此阶段字的形态已不为原帖所囿,但精神实质仍和原帖有着实际上的师承和亲缘关系。中国书法“出帖”理论的发展可凝练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贯穿千年。心性突破始于宋明。黄庭坚以禅宗“观想”为基,主张“悬帖入神”,强调心性涵养高于形似拟古,将临摹升华为精神体悟。至明末,徐渭以狂草打破法度,笔墨恣肆直抒胸臆,形成“宁使刀痕见血,不令媚态欺人”的极端表达,确立个性为创作内核;形式重构成于清代。康有为力倡碑学,借《广艺舟双楫》疾呼“魏碑皆可成体”,书家取法碑刻剥蚀之痕与金石气韵,化刀刻为笔意。邓石如以篆隶入行草,赵之谦融北碑于婉转,构建出“拙中见巧,重中求变”的新范式,使书法语言突破帖学桎梏。
方法论革新兴于近现代。程千帆提出“考据与抽象并重”,王国维以甲骨考据溯源书史,沈尹默引入形式分析解构笔墨空间,形成跨学科研究路径。方法论转型使“出帖”从技法实践转向文化创造,最终完成从“入古”到“出新”的理论闭环;宋代确立心性主导的突破意识,清代以碑学重构形式体系,近现代通过方法论更新实现多元创新,共同构成中国书法从“入古”走向“出今”的完整路径。对入帖、出帖比喻最形象的,莫过于已故书法家费新我先生。他借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成语,形象地把“入帖好比既入虎穴又得虎子,出帖是得了虎子,还能退出虎穴” (茹桂《书法十讲》)。
2.双阶理论对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启示
2.1“入帖”阶段启示:规范训练与文化感知
书法“入帖”阶段强调对经典的忠实摹写与深度解析,这对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动作规范与文化传承具有双重启示。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提出“不得其形,安得其神”的摹帖理念,恰与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中“形具而神生”的规律相通。规范训练需建立严谨的动作体系。以“云手”为例,袁禾在《中国舞蹈美学》中明确其空间规范:“双臂须形成立圆与平圆的复合轨迹,腕部转动幅度限定三至五寸”。这种量化标准与书法“永字八法”对笔锋角度的控制如出一辙。北京舞蹈学院教材规定“圆场步”须步距不过半脚,正步膝盖微曲基础上通过脚跟至脚掌的交替抬压,完成连续向前行走,要求上身如流水,通过不断的机械重复训练,实现身体记忆达成动作本体的定型,正如书法临帖时对字架结构的毫厘计较。
文化解码则需揭示动作符号的历史基因。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在《国剧艺术汇考》中指出卧鱼源自祭祀跪拜仪态,经戏曲提炼为女性柔美语汇。教学中解析《牡丹亭》杜丽娘的“卧鱼三起”,须结合明代闺阁女子的情思表达,使“欲起还伏”的动态获得叙事支撑。再如“山膀”架势的开合曲线,暗含传统建筑“檐牙高啄”的空间美学,其双臂形成的弧线实为飞檐斗拱的肢体转译。这种双重维度在当代教学中尤为重要。当学生既能精准复现《踏歌》的“翘袖折腰”,又能追溯其与汉画像砖《长袖舞》的源流,规范训练便升华为文化自觉。“清醒认识下的重复”在此转化为“形神共生”的教学范式——既避免程式训练导致的肢体僵化,又防止文化阐释沦为虚空概念,使中国古典舞传承达成“技与道”的融通。
2.2“出帖”阶段启示:创新能力与个性表达
书法临摹的“出帖”阶段强调从模仿走向创新,注重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个人风格与艺术理解,此理论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表达能力具有双重启示。当学生掌握基本技法后,需构建从传承到创新的过渡路径,既遵循传统规范,又追求个性化表达。动作解构与重组是首要创新手段。教师可将经典动作拆解为可变量,例如将“云手”分解为提腕、转肘、移肩三环节,允许学生调整时序与空间轨迹。在《扇舞丹青》中,体现了将“摇臂”动作解构成波浪传导,配合呼吸频率变化,形成多种变体,印证刘青弋所述“传统动作解构需保持本质韵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2005)。此方法打破固化框架,又延续“圆曲”的动势内核。
情境即兴法可激活个性表达。可通过设置“古画中人”等主题场景,要求学生在保持“拧倾”体态的前提下即兴创作。例如学生将“卧鱼”放缓表现画中仙的慵懒,或强化“探海”延伸感塑造望月意境,呼应吕艺生所言“即兴是传统舞蹈活化的催化剂”。此法以情境为引,在限制中激发创造力。同时动作语汇三阶培养需循序渐进,先巩固原型,再发展变体,最终重组创新。教师可将“大射雁”与书法提按顿挫结合,创造书法笔意的空间造型,体现袁禾强调的“线韵本质”。此体系确保创新不偏离传统美学根基。教学中需设定创作底线,正如于平所言“创新需立足本体语言”。这种教学转型要求教师兼具规范把控能力与创造力激发能力。当学生理解规范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国古典舞传承方能实现“笔墨当随时代”的追求——既存《兰亭序》的个性笔意,又守传统章法精髓。
3. 课堂实施策略
3.1“入帖”阶段启示下中国古典舞教学实施策略
3.1.1动作程式镜像复刻法
课堂中,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影像资料作为临摹范本,学生通过镜面同步训练,逐帧比对肢体运动轨迹,重点把控腕、肘、肩等核心关节的角度与空间位置。例如,将唐代舞蹈复原影像作为参照,要求学生在“盘腕”动作中精确复现袖体的运动路线。为强化动作规范,教学中采用双机位拍摄记录,通过影像对比与教师实时校正,逐步缩小学生动作与范本间的细微偏差。该方法使中国古典舞剧目复原排演有显著的成效,使学生动作的形态还原度达到较高水平,印证镜像复刻对传统语汇传承的实践价值。
3.1.2呼吸节奏同构训练法
从书法运笔的节律中提炼呼吸调控逻辑,解决舞蹈“形神分离”的教学痛点。教师可将书法笔势的起止节奏转化为舞蹈呼吸的“蓄力—延伸—收势”循环,并结合古代乐谱的节拍特征进行同步训练。以“圆场步”教学为例,呼吸节奏需严格对应传统音乐的乐句结构,吸气时蓄力准备,呼气时完成位移延伸,闭气瞬间定格身形。这种训练方式并非简单模仿外在动作,而是通过呼吸与动作的深度绑定,使学生自然领悟中国古典舞“以气运形”的内在规律,使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在连续旋转、跳跃等技巧中,动作的稳定性与表现力均得到提升。
两套策略在实践中形成互补,镜像复刻确保动作程式的空间准确性,呼吸同构保障动作质感的时态协调性。孙颖在《汉唐中国古典舞基础教程》中强调了形神兼备的重要性,唐满城与金浩在《中国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中强调了呼吸的重要性,二者共同揭示了中国古典舞“入帖”训练的本质——通过形与气的双重规训,使传统语汇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身体记忆。这种将书法临摹观转化为舞蹈教学法的探索,为古典艺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3.2“出帖”阶段启示下中国古典舞教学实施策略
3.2.1动作解构重组策略
唐满城与金浩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中提出的“三圆运动理论”为动作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支撑。该理论系统的描述了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立圆、平圆、八字圆三大体系的肢体运动轨迹,课堂中教师可引导舞者在保持圆融动势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拆解。以经典动作“云手”为例,传统范式要求腕、肘、肩三关节同步划圆,形成连绵不绝的太极意象。而在解构训练中,教师将其分解为腕部、肘部、肩部三个独立运动单元,通过错位重组开发新语汇。教学中要求重组后的动作保留核心动律特征,如肩部划圆时仍需保持“形止神延”原则,确保创新不悖离传统美学本质。
3.2.2传统文化动作转译法
传统文化通过舞蹈动作的动态转译,实现了历史基因的活态传承与当代审美重构。教师引导学生将舞蹈动作与传统文化建立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例如使学生了解书法与舞蹈在“势”的营造上具有本质性的美学共鸣,以《扇舞丹青》为例,该作品通过扇具与肢体的空间对话,将书法“行气如虹”的韵律转化为“身韵若水”的动态语言。《扇舞丹青》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于形式创新,更在于其揭示了中国艺术的本质规律。作品通过扇影与身姿的交响,使书法“势”的营造法则在时空维度获得新生。通过引导学生使用肢体进行跨门类艺术对话,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创造力激发的目的
“动作解构重组”与“传统文化转译”两大策略形成阴阳互济的理论框架。《周易·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恰可诠释二者的辩证关系:前者打破程式开拓表现维度,后者追溯本源重塑文化根脉,共同构筑起中国古典舞传承创新的完整路径。
动作解构重组以当代身体认知为镜,映照出中国古典舞姿中潜藏的动态本质,使“形”的突破具备方法论意义。传统文化转译超越表象模仿,在气韵层面实现古今对话。二者的互补性体现于“技进乎道”的递进关系:解构重组解决“如何表现”的技术难题,文化转译回答“表现什么”的本质追问。正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言“形似之外求其画”,动作创新若止步于形式突破,终将沦为无根浮萍;文化阐释若固守既有范式,则难以适应当代发展环境。唯有二者交融,方能使肢体语汇既具当代锐度,又存古雅气韵,实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的教学理想。
4.结语
中国古典舞教学的精髓在于平衡“传承”与“创新”。书法临摹观中的“入帖”与“出帖”理论,恰似一盏明灯,为中国古典舞教学照亮了一条新的路径。通过“入帖”阶段对经典的深度摹写与文化感知,我们得以把握传统艺术的精髓;而“出帖”阶段则鼓励个性表达与创新能力的释放,让中国古典舞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古典舞教学亦需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动作解构重组与传统文化转译两大策略,前者打破了传统程式的束缚,让肢体语言得以自由飞翔;后者则深化了动作的文化意涵,使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更加贴近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二者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发展,更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继续秉持这一理念,不断探索、不断前行,让中国古典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