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作为一种普遍的传播模式,微博在影响舆论环境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在微博上,用户既是消息的接收者,也是消息的发布者,现在许多突发事件都是由普通用户发布并引发社会关注。其次,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快速及时地了解突发事件的第一手信息,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再者,微博的聚集功能将网民的发声汇合到一起,这有助于促进突发事件解决,提高传播效率。然而,事物具有双面性,微博也不能避免这一定律。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微博在惠及公众的同时也对他们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
一、微博传播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
(一)煽动性言论造成群体极化
所谓群体极化,指的是“网民凭借人多势众,常常把某一种意见推向极端,而且绝不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表达。” 群体极化从正面效应来看,它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内聚力和群体行为,从它的负面效应来看,它能使群体内错误的认识走向极端。在众多突发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公众接受情绪的感染程度往往会强过公众对事实真相的探究心理,当涉事机构、媒体告知公众调查结果时,汹涌的口水早已将事实淹没。微博“总体上是一种社会情绪集中表达的地方,它整体的舆论场就带着浓厚的情绪色彩,排斥理性,排斥逻辑。” 它获得大量转发评论的同时,稍不注意就会导致群体极化。
2019年7月11日,因为被指“1个留学生配3个中国学伴,学伴尤以女生为主”,一时间,山大“学伴”项目遭致网民集体群嘲,相关新闻也被恶搞成视频和图文在微博广泛流传,尽管此后山东大学官方微博回应此事,但都未能阻止负面情绪在网络上蔓延,山东大学主流媒体点名批评。然而,关于这项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参与学伴活动的学生心声,却被淹没在口水之中。回看山大“学伴”舆情的演化过程可发现:自媒体指鹿为马、聚焦“1配3”的属性议程,甚至频频出现类似“拉皮条”“超国民待遇”的负面言论,而校方的正当声名被群嘲,专业媒体的中立评价被孤立,众多追随的网民在封闭式探讨中引发群体极化。
(二)用户炒作引发网络暴力
随着微博的兴起与发展,一些用户为了吸引眼球,采用违规手段开展网络公关活动,肆意煽动网民情绪,严重扰乱正常的互联网秩序。微博成为突发事件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由用户炒作而引发的网络暴力,是这一系列问题中的普遍现象。网络暴力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人肉搜索,即通过集中网民的力量去搜索整合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工具或各网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掌握的点滴信息来进行汇总。人肉搜索造就事件热度上升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人身攻击等。
2018年8月20日,四川省德阳市的女医生安某某在游泳的过程中被两个13岁男孩“冒犯”,涉事孩子将剪辑过的有明显事实偏向的视频发布到网上,引起舆论一边倒,不明真相的网民转发评论上述微博,指责安医生的丈夫对孩子动手,对安医生进行谩骂,安医生疑似不堪舆论的压力选择了自杀。安医生抢救无效死亡后,网民又为安医生的死寻找负责人,两个男孩及其家属同样遭受到舆论带来的伤害。其中部分网民在事件前后分别对涉事双方进行人肉搜索和谩骂是在借助社会事件宣泄自己的个人情感,这种网络暴力对当事人带来了无形的社会压力,我们应当对此反思。
(三)发布门槛降低导致信息失真
作为一个为大多数网民所使用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的准入门槛低,操作简单,传播迅速,每个微博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现在许多突发性事件都是经过网友爆料,所以媒体将网友爆料的消息整合成新闻发布已经媒体获取新闻的常用手段,而微博的可匿名性又让用户在发表或转发评论时,忽略求证其中信息的真假,这些不当传播的行为很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也为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方便。这些假新闻不仅降低媒体在人们中的公信力,有的还会扰乱社会秩序。
2019年6月26日,有网友上传图片爆料,疑似在贵州毕节、凯里等地有幼儿机构儿童被成人性侵。此事在微博一经爆料便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引起广泛网民的关注,众多网民转发谴责。随后,贵州省公安厅组织属地公安机关进行调查核实,派出工作组赴属地指导调查,对毕节、凯里等地社会福利院进行了全面排查,均未发现网络所述情况。6月27日,贵州公安机关依法对在网上传播“毕节、凯里有未成年儿童被性侵”照片及信息的发帖人赵某某进行了讯问。原来,网上传播的“毕节、凯里有未成年儿童被性侵”照片,均为他从网上收集,而非在贵州毕节、凯里拍摄,信息系其编造。赵某某为赚取关注度故意编造发布虚假新闻,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二、微博传播突发事件的完善策略
(一)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声
政府应制定适用于微博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舆论环境的监管。自媒体时代使普通公众有了参与新闻生产的权利,新闻市场日益竞争激烈,面对突发事件,新闻媒体为追求新闻传播的实效性而忽视新闻真实性的事件屡见不鲜。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传播不良或不实信息的新闻源追究责任。同时,政府部门作为最具权威性的信源,应该积极回应突发事件,及时发布事实真相,引导网民理性发声。
一些媒体为抢头条在微博中发布未经证实的片面内容,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在 “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中,那些微博大V不探究事实真相便转发剪辑过的泳池冲突视频,引起舆论一边倒,是造成安医生自杀一个重要原因。女医生自杀后,媒体才开始梳理事件始末,还原事实真相,然而,事件的严重后果已不可弥补。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使媒体报道新闻时遵循真实客观的态度,是规避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有效手段。
(二)主流媒体发挥“把关人”作用
主流媒体应对突发事件做好事实核查,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仍旧是多数受众选择信任的对象。当突发事件突发时,新闻媒体要在第一时间内去了解事实,及时利用官方微博向受众还原真相,避免新闻事件的真相被误传、乱传,造成恶劣影响。新闻媒体只有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才能有效引导受众言论,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杭州女童遇害案”事件发生后,关于此事的讨论连续多日占据微博热搜头条。这些讨论或是关于生命本身,更多的则是猜测诡异案件背后的真相。如女租客QQ空间内都是其家乡本土神袛照片、二人自杀时间地点对应着某些习俗传说等,由此衍生出“邪教迫害说”;又如在女童父母的婚龄育龄和离婚节点上发掘线索,由此衍生出“亲妈策划说”。这些言论的真实性复杂多元,让人难辨真假,这时,就需要主流媒体发声,还原事实真相,为公众消除疑惑。
(三)公众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公众应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在网络上理性发声。伴随着受众话语权的逐渐扩大,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突发事件的讨论中,微博受众的媒介素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新闻舆情的走向。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常常会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这也导致新闻反转或假新闻事件频发。所以,只有个体公众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才能使他们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保持冷静的态度,做到不盲目附和跟帖。
公众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事件评头论足而忽视真相的情况并不少见。“山大”学伴舆论风波中,公众热衷于讨论“1配3”的含义而忽略客观事实,自媒体凭借他们在网民中影响力助推推舆论激化,围观者受讨论者观点及其情绪的感染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最终让演变成“一夫三妻”的谬论。山大“学伴”事件中,虽有山东大学校方未及时进行回应导致观点在前、事实在后的舆论状况,但也可从中窥探出网络上“三人成虎”的现象。
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