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交际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交流往来,这种交流离不开我们生存的文化背景,也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积极与西方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努力融入国际化大熔炉,在这种趋势下如何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珣在《对外汉语教学引论》指出,“文化在交际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将其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这两个概念。”“交际文化”主要与人们的日常交际行为有关,体现在交际过程的一点一滴,是真实存在的。“知识文化”则是指人们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一、问候语对比
“问候语”指的是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系列礼貌用语,礼貌待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有一句古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中的良言便指的是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例如,当中国人比较熟识后见面通常会问:“你去哪里?”、“你今天早上吃的什么?”、“你干嘛去?”等,中国人认为这样更显出双方的亲密,不存在隐私问题。但西方人认为所问的内容属于个人隐私。
二、道谢语对比
“道谢语”指的是对别人的一种感谢语言,也属于礼貌用语的一种。例如“谢谢”、“打扰了”、“非常抱歉”等等一类的语言,它也可以叫做“致谢语”。主要是在别人对自己提供了帮助、解决了难题时所说的。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致谢语或者称为道谢语,虽然是人类语言的外在表现,通过言语表达出来,但其实它代表了人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特性。”但中国人却不怎么喜欢用“谢谢”这个词语,认为这个词语过于客套,关系越亲密越不会在意这些“细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亲密,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交流,现代中国人使用“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的次数明显增多,这一点很有必要向外国学生们讲明,以免他们对当代“新”中国人产生误解。
三、敬语与谦辞对比
谦辞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是很常用的,但是很对人只知道它的字面含义,而不能真正理解词语背后的隐含义,甚至对有些谦辞的意思不能够准确地把握,从而也特别容易造成交际中的误解。与人为谦是好事,但是如果过度使用也会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很容易“言过其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一定要注意尺度。
四、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双方常出现的冲突
(一)想法和行为上的冲突
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中西方有明显的不同,西方人认为无计划不成方圆,不管做任何事情,不论大小,都一定要首先做好充足的计划,安排好时间,确保最大限度的利用。当我们在和西方人交流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守时,因为他们会通过对方是否守时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守信誉,这个人的办事效率是否高。
(二)时间观念方面的冲突
西方属于单时制国家,他们一般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与别人沟通清楚,必须提前预约,这种认知观,促使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严密计划以防疏漏,从而办事效率极高。而中国则恰恰相反,是多时制的,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西方人对此感到不适应。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追求谦虚,享受暂时,不支持与别人争强好胜,喜欢随遇而安;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至上,主张人们应该依靠自身能力去实现价值,认为人们应该在思考问题上独立起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应该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束缚。
五、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避免冲突
(一)培养身势语等非言语交际能力
文化背景不同,其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也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中国人认为“沉默是金”,因此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一般属于“被动型”。西方人在交流的时候,听话者一般会一直盯着说话的人眼睛,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表现出自己的诚意,他们认为获得信任的一个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充分利用身势语,因此在交际中也一般占据着主动地位。
(二)引导学生积极广泛地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一般都比较有限,一周或许只有短短的两三节课,这对于他们培养汉语交际能力是远远不够用的,因此想要通过短暂的课堂时间掌握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可谓是“天方夜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把课下的时间抓好,阅读有关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文学作品、著名学者的讲谈、最新的期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进行文化差异对比
事实上,不论是语言、文化还是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很容易发生碰撞,原因在上文其实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只有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找出两种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更好的避免冲突,才能使交际有效地进行。
六、结语
从新航路开辟之初起中西两方便开始交往,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此而对汉语产生恐惧感,甚至有些一开始对汉语很感兴趣的学生,倘若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积极应对,最终也会放弃汉语学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克拉申提出的有关第二语言的“情感过滤假说”,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可以多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在新年的时候举办包饺子活动,并进行奖惩制度,激发学生的动力,给他们树立“中国很近,汉语不难”的一个观念。语言和文化在不断地发生变革,在全球化急剧发展下的今天,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研究中西交际文化,推进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研究。
本文来源:《魅力中国》:https://www.zzqklm.com/w/wy/25805.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