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新质生产力推动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教学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杨璐璐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3-20人气:11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等关键职责。新质生产力推动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教学实施高质量发展,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培育乡村设计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所系。

笔者通过梳理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相关研究发现,国内学界主要聚焦于三个维度。一是以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改革,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升级;二是以风景园林专业行业规划设计管理实践,提出行业标准规范和关键技术研究;三是以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评价协同构建,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数字技术赋能。可见,鲜有新质生产力与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融合研究。本文旨在梳理新质生产力推动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提出教学实施路径,分析教学实施案例,总结教学实施成效,为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1 新质生产力推动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1.1 技术逻辑:新型劳动工具“高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新型劳动工具创新应用成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社会生产模式转型的关键力量。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设备、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的迭代涌现,为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数字化转型是将乡村文化资源通过VR、AR、MR等数字技术转化为虚拟融合的新型文化资本,关键在于借助新型劳动工具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数字信息采集、处理、展示和传播,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运用。

1.2 现实逻辑:新型劳动者“高效能”提供智慧源泉

新型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形成“高效能”提供智慧源泉,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教学实施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质,即培养什么人才、采用什么方式培养和为谁输送人才这一根本问题。新型劳动者代表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储备,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展现出跨界融合与创新思维的能力,为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智慧动力。

1.3 文化逻辑:新型劳动对象“高质量”提供文化内涵

伴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蓬勃兴起,科技创新引领的风景园林专业技术革新正以集群化、融合化趋势涌现,深刻改变专业体系、知识结构的发展,促使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呈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人工智能时代下乡村文化遗产资源要素逐步转化为虚拟现实的乡村文化数据,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数字转型全面把握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内容的统筹规划设计,创造价值引领,实现乡村文化资源数字重构和创新设计,催生新型劳动对象“高质量”提供文化内涵。

2 新质生产力推动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教学实施路径

2.1 发挥风景园林专业优势,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

2.1.1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风景园林专业全面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凭借风景园林专业自身的优势,助力打造乡村振兴绿色引擎。当前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所开设的设计初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乡村景观规划等专业课程都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矢志强农兴农。通过创新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与课题研究、专业培养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风景园林学科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链条服务,实现实践育人成果的运用与转化。

2.1.2 鼓励学生返乡就业,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发展

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返乡就业,借助风景园林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发展。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应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需要,合理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风景园林+”课程群,建立乡村实践教学基地,着力培养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在校内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广泛宣传返乡就业方面优惠政策,引领学生树立返乡就业择业意识;在校外实践过程中,带领学生前往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实践设计教学活动。

2.2 推动“文化+”发展模式,基于乡村传统文化营造乡村文化景观

2.2.1 挖掘乡村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景观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特质,是保留、传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推动“文化+”发展模式,以教学内容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如乡村景观意境营造与传统园林绘画、乡村乡土材料运用与传统木雕技艺、乡村景观小品设计与传统农耕文明等,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理解和掌握。通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可以使学生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4]

2.2.2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当代数字技术赋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借助大数据、虚拟现实、GIS等数字化设计辅助手段,实现课程方案设计的参数化调查、分析、评价,及生成交互式解决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数字技术协同与知识体系集成机制。科学制定“全视角”“全周期”“全尺度”设计教学模式,以量化评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点,以数字技术背景下乡村文化资源信息获取、分类分级解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融合、设计成果检验的综合性教学为主线,探索乡村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居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

2.3 促进产教研融合发展,构建“高校-企业-乡村”联动育人机制

2.3.1 明确校企乡联动育人关系,注重产教研融合创新能力培养

根据当前风景园林行业特色,搭建“高校-企业-乡村”联动育人平台,明确三者之间联动育人关系,高校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以产教研融合为抓手,充分发挥科研能动性优势,与企业和乡村建立有机联系,建立校企乡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借助高校资源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服务乡村全面发展。

2.3.2 依托创新创意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平台拓展助农兴农路径,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实施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改革。将竞赛项目各模块结合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提升学生学科思辨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助农兴农赛道为学生提供与农村对话、与农民交流的平台,并将专业知识转化应用于助农兴农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利用乡村农业文化景观遗产,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和乡村文旅融合创新。

3 新质生产力推动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教学实践案例

本文以《乡村景观规划》课程为例,以“五模块、三环节、七步骤”探索新质生产力推动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教学实践。

3.1 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景观规划》教学大纲制定

《乡村景观规划》作为风景园林专业选修课,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16。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乡村景观概述、乡村景观规划概述、乡村生产景观规划、乡村生活景观规划、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五个知识模块。

3.2 解锁乡村振兴内涵的《乡村景观规划》理论教学过程

《乡村景观规划》理论教学过程中,以“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解锁乡村振兴内涵。首先,课前自主预习环节以“思政融入,自学探索”“发布任务,预习新知”融合;课中讨论解锁环节以“理实一体,情景再现”“传统技艺,数字科技”融合,课后合作实践环节以“创设情境,项目驱动”“分工合作,设计实践”融合,达成全时段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教学目标。

3.3 引入乡村振兴实践的《乡村景观规划》实验教学过程

《乡村景观规划》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新集村景观规划”“郝堂村景观规划”等乡村振兴实际项目,以项目教学法发挥校企乡联动育人机制,同时对接和美乡村设计竞赛,完成乡村景观规划的任务分解与现场调研、基地分析与项目定位、空间布局与功能划分、文化挖掘与要素设计、软件应用与图纸绘制、后期渲染与文本制作、方案汇报与问题总结七个步骤的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验教学目标。

4 新质生产力推动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教学实施成效

4.1课程教学知识目标有效达成

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乡村景观规划》课程教学实施,使学生能够掌握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和技能,运用乡村振兴理论解决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同步有效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思政目标。通过课程模块学习,使学生了解乡村景观的功能分类、构成要素,理解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原则、方法、流程,掌握乡村生产、生态、生活“三生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通过小组成员相互配合讨论,具备独立完成方案设计和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乡村振兴战略高度认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4.2 参与美丽乡村设计竞赛成果显著

通过与河南省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的对接,学生以乡村景观规划课程学习实践成果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创意设计竞赛。在解读竞赛要求、项目选题、基地选址、现场调研、场地分析、方案构思、创意设计、作品出图、排版设计等各环节得以综合训练,脱离传统思维方式,形成“探寻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馈”的逻辑思路。在设计竞赛中深学笃用,躬行实践,实现理论知识与创新设计的高度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同时获奖作品的大力宣传提高学校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促进风景园林专业学科健康发展。

4.3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输送青年力量

通过引入乡村振兴专题进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思政中融入乡村景观规划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基本准则,形成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贯通格局,使学生在掌握乡村景观规划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数据、GIS、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通过校企乡联动育人模式,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乡村设计青年人才,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输送青年力量。

4.4 设计作品助力实践基地全面振兴

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实践设计作品致力于为人类构建安全、宜人、绿色、高效的人居环境,其营造空间成为人-自然-乡村之间的重要载体,助力乡村自然生态修复(如水体净化、植物恢复、土质改良等)、改善公共空间设施(如文化广场、健身场所、公共艺术等)、乡土文化传承发展(如民风民俗、历史传说、民间艺术等)、农文旅深度融合(如田园综合体、旅游路线、文创产品等),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主力军。

5 结语

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新工科教育强国战略的内在需求,其高质量发展探索需以创新的生产力理论为引领,推动实践层面的革新与突破。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在实践领域的深化与创新,已逐步成为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赋能乡村振兴教学实施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以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点培养并输送面向地方建设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乡村自然生态修复、公共空间设施改善、乡土文化传承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作出应有贡献。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