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
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种类丰富、题材多样,具有文化、技艺、艺术审美等多重属性。在高校美育中融入非遗内容,能够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提供有力保障,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审美兴趣,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发展。但是,从当前高校将非遗融入美育的现状来看,普遍在非遗课程建设、非遗实践活动和非遗美育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着非遗审美价值的实现。基于此,高校要认清非遗在美育中的重要价值,全面落实非遗融入美育的有效策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
(一)学校层面
1.提高美育建设水平。非遗蕴藏着民族文化、传承着民族精神、凝结着民族情感、彰显着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保留下的宝贵遗产。高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将非遗融入到高校美育中,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多种多样的非遗项目,理解保护非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借助非遗元素开展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从而提高高校的美育建设水平。
2.丰富美育课程资源。我国非遗包含民间文学类、传统工艺美术类、传统表演艺术类、传统工艺技术类、传统节目类、传统艺术类等多种类型遗产。不同类型的非遗有着数量众多的代表性项目,截至目前我国共公布了五批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共计10万余项。我国非遗具有资源丰富、覆盖范围广、地域文化鲜明等特点,将其融入到高校美育中能够为美育课程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向学生阐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审美价值,赋予美育课程生活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强美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3.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传统美德。在高校美育中融入非遗内容,能够使其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美德风范,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如,非遗中的传统节日、传统仪式承载着民族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将其融入到高校美育课程思政中能够厚植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学生民族使命感;非遗中的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技术承载着古人精湛技艺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将其融入到高校美育课程思政中能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遗中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现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古人智慧,将其融入到高校美育课程思政中能够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珍惜生活的良好品质。
(二)学生层面
1.坚定学生文化自信。非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愿和审美的追求。我国已有4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居世界第一,其中包括35项人类非遗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篆刻、端午节、西安鼓乐、京剧、皮影戏等)、7项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羌年、麦西热甫、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和1项优秀实践名册。这些非遗项目体现了东方智慧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彰显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在高校美育中融入非遗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出非遗在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扩展学生审美视野。非遗具有多层次的审美形态,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非遗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将其融入到高校美育中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如,非遗中的民间建筑、民间手工艺品具有物质审美形态,这些物质造型有趣、色彩鲜艳、图案丰富,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良好的审美体验;非遗中的传统节日、乡土礼仪具有情感审美形态,能够增加学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感知民族文化魅力;非遗中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具有精神审美形态,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信仰,给学生带来趣味生动的审美感知。
3.强化学生审美意识。非遗涉及诸多艺术实践活动,其与民间风俗、劳动生产等社会实践息息相关。将非遗融入到高校美育中,可以弥补美育实践性不足,带领学生走入田野乡间真实接触到非遗作品,有助于增进学生对非遗的审美认同,增强学生对美的多样化感知。同时,非遗有着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形态多样的特点,将非遗融入到高校美育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使学生在非遗审美中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不足
部分高校在美育课程建设中只是停留在传统绘画、设计、雕塑等领域,没有系统开设非遗课程,导致非遗融入美育缺乏课程建设支撑。还有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非遗课程,但是课程教学内容局限在对非遗作品的鉴赏层面,只是向学生灌输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背景知识和艺术传承,而很少深入挖掘非遗蕴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严重弱化了非遗的育人价值。此外,高校对非遗美育课程建设的资源投入力度不足,较少安排教师到非遗起源地调查研究,使得非遗美育内容缺乏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深层次理解,难以将非遗记忆与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影响着非遗美育目标的实现。
(二)实践资源有限
在开展非遗美育活动时,需要提供面积足够充分、设施完善的固定场所展示非遗作品,以方便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非遗的艺术之美。但是,高校只能提供临时性的审美教育场地,很难向学生长时间展示非遗代表作,导致非遗美育实践缺少物质资源支持。同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学生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钻研、磨炼,而部分高校的非遗美育只停留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传授理论层面的非遗知识,很少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从而造成学生对非遗美育的认知度、认同度偏低。
(三)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虽然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美育教师队伍,但是却缺少具有非遗保护专业背景、丰富非遗传承经验和较高非遗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阻碍着非遗与高校美育的融合发展。在开展非遗美育活动中,高校经常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专业人士来校开展讲座,向学生讲授非遗知识,但是这种方式传授的非遗知识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无法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此外,高校对非遗美育教师的培养力度不足,加之高校对外招聘非遗美育教师面临一定困难,从而导致高校开展非遗美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为实现非遗美育价值提供师资力量保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融入策略
非遗是高校美育重要资源,既能够丰富美育课程内容,又能够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充分发挥出非遗的美育价值,高校应将非遗融入到美育体系中,促进非遗与美育融合发展。
(一)推进非遗融入专业教学
非遗融入高校美育需要完善的教学体系作为支撑,高校应结合本校办学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优选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入到专业教学中,积极推进非遗课程资源建设,创新非遗课程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良好的非遗美育效果。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其一,开发专业课程资源。高校要最大限度发挥出自身在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按照非遗的内容与特点,开发专业课程,针对与美术类、设计类、舞蹈类、音乐类等专业相关的非遗项目开设特色课程,使非遗项目真正意义的走进课堂成为教学资源。高校可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师,向学生传授非遗技艺,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非遗的魅力,从而使非遗融入到美育中,丰富教学资源。
其二,开设非遗课程。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为学生开设非遗公开课和选修课,传授给学生更多与非遗有关的文化知识,让他们深入了解非遗的价值,从而使非遗课程变为美育工具一部分,在拓宽美育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弥补美育教材内容本身的局限性,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修非遗课程,获取更多与非遗有关的知识和技艺,提升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
其三,创新非遗课程教学模式。为给学生学习非遗知识创造有利条件,高校可对非遗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进与创新。依托互联网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非遗文化的机会,拓宽教育的覆盖面,使非遗在美育中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其四,融入美育教材。教材是开展美育教学活动的基础,高校应将非遗内容融入到美育教材中,保证非遗内容的知识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要求教师按照教材开展非遗教学活动,提高非遗教学效果。
(二)搭建非遗实践育人平台
非遗美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为学生搭建起非遗实践育人平台,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全面支持非遗美育实践活动开展,从而实现非遗的育人价值,提高学生审美实践能力。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其一,建设非遗社团。高校要有效建立非遗社团,利用社团的形式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举办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节、技艺技能比赛、学术沙龙等,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非遗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及创新能力。高校可在非遗社团的建立及相关活动的开展中,将非遗文化融入美育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其二,开展非遗实践活动。高校要对本校的文化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在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内开辟非遗体验区,为非遗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高校可邀请非遗传承人到现场展示技艺,让学生在体验区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同时,高校可鼓励学生用课余时间到非遗集中的村落、古镇开展调查、访谈和记录,通过这种亲身参与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其三,联合建设非遗育人基地。高校要充分发挥出自身在校内外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与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民俗馆、非遗保护机构等相联合,建设非遗育人基地,为体验学习、研学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非遗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高校可以建立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协同培养机制,让学生到非遗育人基地进行亲身体验,并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重要实施主体,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培养,确保现有教师队伍能够胜任非遗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出非遗的育人价值。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其一,加强教师培训。教师作为连接非遗与高校美育之间的桥梁,要具备深厚的非遗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非遗的精髓,从而展现出非遗在美育中的价值。为此,高校要加强教师非遗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非遗教育能力和文化素养,使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便在美育的多个环节中融入非遗文化,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其二,聘请非遗传承人。高校可以采用直接聘任或项目合作的方式聘请非遗传承人到校任教,为他们提供教学和展示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与非遗有关的知识,给非遗融入美育创造有利条件。
其三,开展跨学科非遗研究。高校要发挥出自身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成立研究中心,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开展跨学科非遗研究。将非遗传承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加大理论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力度,提升非遗学术的研究水平,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为非遗在美育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素材。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在高校美育中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育人价值,将非遗与美育相融合既是美育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积极推进非遗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起非遗实践育人平台,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建设高素质非遗美育教师队伍,从而保障非遗顺利融入高校美育,充分发挥出非遗在美育中的价值。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