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艺术馆的建设策略与案例研究
乡村空心化是近年来一再探讨的现实议题,年轻人向往大城市的繁华,更多的机遇、更高的工资、更充实的文娱活动造就了都市生活的多样与活力,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加速了乡村青年的急剧锐减,人才回流困难又制约着乡村的建设发展,单一的村貌实体改造不再满足于当今乡村的建设需求,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在硬件设施提升的基础上打造更多的基层文娱场所,满足村民新时代的精神文化追求,是当今乡村提质升级的关键所在,建设乡村公共艺术馆是促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均等化的有益尝试。
一、乡村艺术馆的建设意义
蛙声蝉鸣、田野星空、花海麦浪是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春种秋收、承星履草、雨淋日炙是农村劳作的写实景象,无论是畅想中诗情画意的桃源牧歌,还是困于现境逐渐凋败的衰退村落,我们的文学、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类艺术或歌颂或警醒,在农村的土壤中开花结果,我们不缺乏描绘乡村的艺术作品,但这些作品创作出来后多集中在城市展览,孕育果实的乡村却受限于经济、交通、环境等制约,极少享受到这些艺术成果的反哺,是现实亦是无奈。当代艺术助力乡村发展的探索在我国已有不少实践案例,但多以文艺表演、采风写生等短期游走活动呈现,或以墙绘壁画、村貌提升等环境改造形式打造,如何用一个建筑、一个空间、一个意向让艺术长久地扎根在乡村的大地上,去描绘现实、去启迪思想、去传承文化、去带动发展,这是我们研讨建设乡村艺术馆有别于其他艺术乡建模式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乡村艺术馆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国家对乡村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新规划和新要求,各地也在尝试多元模式,在村貌改造的基础上逐步强化精神文化建设,但受限于经济滞后、资源紧缺等客观条件,乡村的艺术文化公共服务场馆发展缓慢,多建设于浙江、广州等东南沿海经济领先地区,地处中西部省市少有乡村艺术馆的营造,且局限于艺术家或小团队的独立推动运营,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十分缺乏,与都市艺术馆形成了极大差距。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乡村文化建设,构建与城市同步发展的艺术馆系统,搭建乡村公共美育平台、文化宣传平台,让艺术之美沁润乡村建设,让文化之力助推乡村振兴。
三、乡村艺术馆的建设定位
(一)专业性与在地性的平衡
专业性是艺术馆建设的基石,独立的展陈场馆与优秀的运营团队缺一不可,不能因定位是乡村基层艺术场馆而忽视展陈设施、艺术展品、设计策划的标准,要通过建设和运营有效区分艺术馆与村民文化中心的差异,构建具备专业的艺术收藏、展示、创作和艺术交流的场所,在保障场馆专业性的基础上再构建其在地性,从而推动乡村艺术交流和文化建设。
与纯粹的都市艺术馆不同,乡村艺术馆扎根于乡土,可建设在田地、在晒场、在农舍,并通过地域材料及乡里物产的运用表达实现艺术馆建筑空间的在地融入,通过乡土风情及文化遗产的提炼设计实现艺术馆人文要素的在地应答,通过田园题材及乡土精神的创作展示实现艺术馆乡村价值的在地输出,在增强观众对当地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让乡村艺术馆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展示者。
(二)有限资金与艺术品位的取舍
目前,我国由政府直接推动的乡村艺术馆建设很少,其建设力量多为在田野考察或艺术乡建实践过程中投身乡村的艺术家、艺术团队及艺术院校,如由靳勒艺术家在西北老家甘肃秦安石节子村筹建的“石节子美术馆”,由陈晓阳、银坎保两位艺术家应绿芽基金会半乡学堂邀约,在广州从化乐明村建立的“源美术馆”等。其一大局限便是资金的紧缺,在建设之初,场馆多由闲置农舍改建,艺术展品亦是独立收集,在发展过程中逐步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捐赠、企业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在展陈的取舍上,不用贪大求全一味追寻高品位的展品,以乡土旧物的“存故”唤醒乡愁集体记忆,以田园新貌的“再生”关注乡村变革发展,立足当地,着眼乡村,增加艺术馆的地域性和民意性。
(三)先锋艺术与民间文化的共融
都市艺术馆里的展品通常现代前卫、抽象新颖,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革新性,扎根于乡土的艺术,兼顾受众的审美倾向,可以更传统、更质朴、更具象、更写实,聚焦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品,如剪纸、刺绣、陶艺、编织品等,其不仅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还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技艺,能有效构建特色收藏。同时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和资源,邀请艺术家来当地考察、取材创作,以摄影、绘画、雕塑、装置等形式表达创作,共同推动乡村艺术馆的建设和发展,让现代艺术与民间技艺共融共生,增进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互补。
四、当前我国乡村艺术馆的不同建设尝试
我国的乡村艺术馆主要有三类,其一为在村落原有民间艺术、工艺创作的基础上,因艺术产业宣传展示的现实需求而建设的乡村艺术馆;其二是乡村为提升知名度,建设文化地标,为某一知名艺术家量身定制的私人艺术馆;其三为艺术高校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由艺术导入型转变为艺术置入型,让艺术馆这一公共文化设施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新引擎。
(一)立足产业的展示新地
深圳大芬村,一座由油画产业致富发展的城中村,30多年来,经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度过了新冠疫情的考验,形成了一个涵盖家庭作坊、工厂企业和艺术画廊的多元油画产业基地。早在2007年,当地政府便建立了大芬美术馆,当时其主要定位为油画生产交易平台、培训阵地及展览中心,希望通过这一标志性建筑为当地树立新的文化枢纽和旅游热点。建立之初美术馆外墙为灰色混凝土,印刻着呼应大芬村平面格局的肌理,并以浇铸形式构建了深浅不一的“凹框”,虚实交叠映射着此地的油画支柱产业。其空间共四层,负一层为停车场;一层为油画交易市场,与室外沿街油画展销连成一体;二层为艺术展览中心,用大小不等的采光天井分隔组合为不同的展示空间;三层为公共休闲庭院,设置水吧并配有多个端口联系周边建筑,方便公众到此休憩。
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和竞争的加剧,名画仿制的流水线油画制作已被淘汰,部分村民成立了自己的画廊和工作室,改进为油画原创、画作定制、艺术体验等,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见证这一历程的大芬美术馆也由最初较为单一功能的艺术场所提质为集展览、研究、收藏、公共教育、艺术讲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美术馆,并于2023年2月完成了焕新改造,拓展了收藏空间、优化了观展流线及灯光系统,“目前,大芬美术馆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6300平方米,设有学术报告厅、贵宾厅、收藏室、画家工作室等配套设施,每年接待300多个专业参观团体,年参观量超过50万人次”。诚然,年产值超40亿元的深圳大芬村不是普遍的中国乡村,却是立足特色产业下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典型案例。
我国还有很多年画村、陶艺村、刺绣村等特色产业村落,依托当地传统手工艺文化建设乡村艺术馆,是介绍乡村历史、展示民间艺术、拓展文旅互动的乡建新途径。
(二)筑巢引凤下的乡艺新姿
成都崇州道明村原为竹艺产业村,拥有2000多年的竹编历史,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道明村的竹编产业因设计创新不足、经济效益不佳、市场推广不力等原因逐渐消亡。新时代面临新挑战,道明村转变发展思路,推动文旅开发,在保护原生态、改造旧风貌、建设新地标的基础上,依托竹编文化,通过竹编艺人的聚集和竹编产业的艺术化,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游憩节点,其代表性建筑“竹里”自2017年建成以来便广受关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艺术家前来观赏打卡,并于2020年亮相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为道明村带来了巨大的人气和关注度,成功打造为文旅网红村。在此建设基础上,道明村开启了“新村民”招募计划,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及知名艺术家驻村建设,引入了百艺工坊、三径书院、青年旅舍、传统手工民俗体验馆等新兴业态,创造出更多发展红利,其中“见外美术馆”便是由“新村民”旅法艺术家刘伟福创立,政府出资打造的乡村艺术馆。
见外美术馆由村落一处靠近溪流的闲置农家小院改建而成,将简洁的包豪斯现代设计理念与明朗的川西民居建筑线条相结合,以三角几何造型为视觉主题,屋顶为锐利的斜坡顶,层叠倾斜的屋檐宛如竞发的帆船,静中有动,富有力量感。建筑外墙为白色,其正面设计为一面巨大的玻璃隔断,带来充足的采光与宽裕的视野,绿植倒影在玻璃上,中和了白墙的冷调,将建筑融入到周边生态之中,在简洁的线条下又赋予了自然灵动。馆内分为展示区和创作区,固定展品为刘伟福设计师的抽象艺术画作。庭院配以绿植延伸建筑的美感,一米多高的白色院墙既保障了一定的私密性,又拓展出适当的视觉空间,临着天然河渠的一面,用低矮的竹篱笆隔开,与竹艺村的其他建筑、景观节点相呼应,形成了既传统又当代,既中国又国际的独特气质。
见外美术馆建筑大方美观,但私人属性较强,虽对外开放,却有成人30元门票的收费门槛,加之展厅有限、展品固定,并未像“竹里”一样取得巨大社会反响,却是道明村打造新地标,拓展新业态的创新尝试。
(三)艺术聚力后的文化阵地
近年来,我国各大艺术院校立足优势专业,一方面,从人才培养维度鼓励广大师生深入乡村、扎根人民,把作品创作在祖国大地上;另一方面,从艺术乡建维度,充分发挥文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如西安美术学院在西安蔡家坡等村打造的“关中忙罢艺术节”,至今已举办六届,从最初的教学艺术实践展演,到如今的乡村文化复兴创作,盖起了村史馆、美术馆、乡村剧场等场馆设施,构造村落艺术空间与文化振兴。
2019年四川音乐学院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历史文化名村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在考察调研的过程中,项目专家及参培学员关注到位于成都市北郊的宫王村,经过多次调研,为助推项目成果的本土孵化落地,最终确定在该村以“大学+乡村”的模式打造艺术乡建项目,在艺术点亮乡村,改造村落人居环境的同时,孵化为艺术家特色村落,其中便包含一座乡村美术馆——寓意厚积薄发、面向未来的“后来美术馆”。该馆于2019年由川音田勇教授筹资建设,2021年8月竣工开馆,是在原有闲置农房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整体建筑造型现代简洁,三层主体建筑四面外墙都为玻璃,让室内艺术展示空间与室外田园荷塘风景相衔接。美术馆的开放院落设置为法制艺术长廊,以法制雕塑、普法浮雕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将艺术与乡风文明教育相结合。院落里摆放着各种装置作品,更添艺术氛围,还以大小不一的废旧木柴垒叠为庭院屏风,塑造乡愁与自然纹理。在灰调的建筑中,楼梯设置为醒目的朱红阶梯,延伸着红砖院墙的视觉色彩,也引导着观众的参观路线,美术馆一层为红色艺术党建馆与休闲互动区,以雕塑、绘画、展墙的形式呈现党史与时代英雄人物,并设有会议室及品茗互动区,以便开展讲座、沙龙、艺术体验课堂等活动,让村民学习有阵地、活动有场所。二层为办公典藏区与艺创展览区,收藏展示着川音师生创作的书画及装置作品,未来还将与村内的农民画社联动,助推村民的自我表达与创作,传承民间工艺、展示人文风采。三层为多功能放映区与美术展览区,承接社会各类展览表演活动,让不同的艺术形式走入宫王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品一品时尚艺术,看一看戏曲歌舞,让现代的艺术形式也走入乡村文化生活。
五、结语
不是每一座乡村都适合建设艺术场馆,合适的地理环境、文化资源、产业基础、经济条件及能保障长久运营的人才团队是建设的前提条件,但现实的困难不能阻碍所有的前进步伐,在充分的田野调研与科学筛选后,让有能力的乡村先行探索,去寻根存故,挖掘乡村文化,打造艺术阵地,让乡村居民也能享受更多社会文化发展的果实,实现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振兴。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