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视域下上海红色文化 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培育资源。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教育领域的背景下,如何以技术赋能推动上海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课题。当前,人工智能时代为红色文化传播带来新可能,也面临信息传播碎片化、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挑战。可通过构建红色文化智能教育平台、借助VR/AR等技术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个性化教育模式等推进融合。高校需重视技术应用问题,探索深度融合模式,培养具有红色基因和正确思政观念的新时代大学生。
关键词:人工智能;上海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要用好中共一大会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1]。
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深刻印记,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载体,也是“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2]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运用这一先进技术将上海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课题,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上海红色文化,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吸引力。
一、人工智能时代红色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传播多元化的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推动信息传播趋向多元与碎片化,海量娱乐、商业信息充斥网络。上海红色文化传播面临挑战,其内容易被淹没,难吸引学生关注,如短视频平台上红色文化内容传播效果远不及娱乐视频,需探索新传播策略应对注意力竞争。[3]同时,传播媒体突破单向输出,强调多维互动与开放性,但外部攻击威胁增加,高校红色文化传播面临严峻数据安全风险,若防范不力,易遭网络攻击,引发社会担忧。数据安全风险主要有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等,对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影响大。传播中涉及的珍贵数字资源(文献、音视频等)、相关人员私人数据,若安全措施或管控不到位,易发生泄露、篡改等问题;不同观点若被不当利用,也会造成负面影响,需高校加强管理。
(二)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注入新动能,高校需以数字技术赋能,实现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精准推广。传播需以学生为核心,顺应趋势、遵循互动原则,依托新型主流媒体增强凝聚力,扩大覆盖面与影响力。还应引入新媒体渠道,建立高效信息系统,推进体验式实践,构建融媒体矩阵,多维度传播以兼顾趣味性与严肃性,为青年提供正向引导。同时,要利用元宇宙、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打造全新体验的传播平台,创新栏目与话语方式,产出优质产品以破解“信息茧房”,借AI构建虚拟场景、深耕特色内容,确保主流思想持续传播,精准推送信息以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自觉。不过,将上海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运用这些新兴技术,而当前高校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既需掌握复杂技术的操作知识,又要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以开发如VR体验场景等教育资源,这种能力欠缺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三)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多元文化环境中,个性特征鲜明,在思政教育中愈发追求贴合自身特点的内容与形式。这种差异体现在多个层面:从兴趣维度看,有的学生沉迷红色革命文学,常精读经典红色作品以体悟精神内核;有的则痴迷红色建筑,对中共一大会址的砖木结构、周公馆的庭院布局背后的历史隐喻充满探究欲;还有的偏爱互动体验,更易被红色主题剧本杀、历史情景模拟等形式吸引。从学习习惯看,视觉型学习者适合红色历史影像资料,听觉型学习者则青睐革命故事播客,而思辨型学习者更需要开放性的讨论议题。将上海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精准对接这些差异。这要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追踪学生的课程点击、讨论发言、作业选题等数据,构建个性化兴趣模型。例如,对频繁查阅文学资料的学生,推送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相关展品解析。对常浏览红色遗址图片的学生,自动关联该遗址的修复档案与时代故事。然而,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并实现兴趣匹配与价值引领的平衡,仍是亟待破解的挑战。
二、上海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构建红色文化智能教育平台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上海红色文化专题教育平台,该平台应能整合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将上海各类红色纪念馆的馆藏资料、红色历史文献、革命先辈口述史等进行数字化处理,纳入平台资源库。平台还须具备智能分析功能,基于学生的学习进度、日常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数据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智能推送相关红色文化内容。比如,针对对历史事件感兴趣的学生,可推送上海红色历史中的重大战役、政治事件等相关资料;针对对人物故事感兴趣的学生,则可推送上海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传记等内容。
(二)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
借助VR/AR技术重现上海红色历史场景,为学生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以中共一大会场为例,可利用VR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1921年的上海,亲眼见证中共一大代表的风采,感受当时紧张而充满希望的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意义,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还可利用AR技术开发红色文化导览应用,当学生走进上海红色遗址时,手机等设备能自动识别遗址位置,为学生提供相关历史背景介绍、人物故事讲解等,使红色文化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与讲解。
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游戏。例如,可设计以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地下党谍报工作为背景的冒险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扮演地下党员,需完成情报传递、破坏敌方计划等任务,游戏过程中穿插红色文化知识问答与历史事件解读。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学生能在游戏的乐趣中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提高对红色文化的参与度,激发深入探究红色文化的兴趣。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是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4]培训内容可包括VR/AR设备的操作使用、人工智能教育软件的开发应用、大数据分析在教育中的运用等。通过系统的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相关技术并更好地应用于上海红色文化教学过程。例如,教师在学习VR制作软件后,可自主开发一些简单的红色文化VR体验课程,提升教学的创新性。
组织教师深入研究上海红色文化,提升自身红色文化素养。教师可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专题研讨、实地走访上海红色遗址、邀请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授课等方式,全面深入理解上海红色文化的内涵、历史背景与价值意义。只有教师自身对红色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才能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精准传递红色文化的精髓。
(四)建立个性化教育模式
建立个性化教育模式需依托人工智能构建动态适配体系,突破单一数据维度,整合学习时长、答题轨迹、虚拟场景互动偏好等多源信息,生成精准学习画像。例如,AI识别到学生在红色遗址VR场景中频繁关注革命文物细节,却对历史背景题作答生疏时,会自动推送文物背后的人物故事与时代背景解析视频。此外要对学生分层并且设计学习路径,基础层采用“碎片化渗透”,为时间紧张的学生推送60秒红色故事短视频+随堂测试。进阶层提供上海红色档案库的解密文献,搭配AI智能批注,标注关键史实与关联事件。研究层则通过算法匹配跨校导师资源,推荐红色文化学术沙龙,并生成个性化研究选题建议。三层路径衔接递进,既适配不同学习深度需求,又形成连贯的能力提升链条。同时嵌入实时优化机制,系统依据学生每周学习成效自动调整内容难度与形式,如某学生连续三次通过理论测试,便解锁“红色文化创意转化”实践任务。这种模式实现从被动推送向主动引导的升级,让红色文化教育既贴合个体节奏,又形成螺旋上升的学习闭环。
三、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为上海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构建智能化教育资源平台、提供个性化教育体验、开展智能化互动教学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上海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度与教育效果。
然而,在此过程中,还必须重视解决技术应用中的问题,确保红色文化传承的准确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高校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上海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红色基因和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新时代大学生。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