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特色的冰雪舞蹈表演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为冰雪舞蹈表演专业教育提供了独特资源。文章聚焦冰雪体育文化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路径。课程体系构建涵盖多层次目标设计,包括知识技能习得、过程方法训练及情感价值观培养。内容框架整合冰雪文化理论、舞蹈专项技术、体育项目体验与艺术创作实践四大模块。实施路径强调课堂与校外结合、传统与数字技术融合、校企产学研协同。研究成果旨在培养兼具冰雪文化素养、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表演人才,服务区域冰雪文化与产业发展需求,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可操作方案。
关键词: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冰雪舞蹈表演;校本课程
1.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特征
1.1冰雪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高寒地带,漫长的冬季与丰沛的降雪塑造了独特的冰雪生存环境。世代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在适应严酷自然条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冰雪活动经验,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冰雪活动传统。早期居民依靠滑雪、滑冰等方式进行冬季渔猎生产与交通出行,这些实用技能成为冰雪体育的雏形。赫哲族“骑木马”追猎、鄂伦春族冰上捕鱼等传统活动,生动展现了冰雪环境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为冰雪体育注入了丰富内涵。满族、达斡尔族、蒙古族等世居民族的传统节庆和祭祀活动中,常包含独特的冰雪元素。例如,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霍乌都日”包含冰上竞技项目,满族古老的冰嬉活动兼具娱乐与军事训练功能。这些活动世代相传,构成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中关于冰上劳作与英雄传说的描述,以及鄂伦春族桦皮、兽皮制品上的冰雪纹饰,都印证了冰雪元素深深植根于民族精神世界与物质创造之中。
1.2现代冰雪体育文化特征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冰雪运动强省,竞技冰雪运动发展成就显著。该省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冰雪项目运动员,尤其在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项目上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哈尔滨、七台河等地被誉为“冠军摇篮”,拥有系统的运动员选拔、培养和训练体系。承办国内外高水平冰雪赛事经验丰富,如多年举办国际滑联赛事,有效提升了冰雪竞技水平与国际影响力。完备的冰雪运动场馆设施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大众冰雪健身活动在黑龙江省拥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等品牌活动持续开展数十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滑冰、滑雪、雪地足球、冰上龙舟、冰爬犁等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冬季日常健身方式。省内各地浇建大量公益冰场,城市公园与郊野雪场遍布,极大降低了群众的参与门槛。冬令营、冰雪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效推动了冰雪运动的普及与下沉。冰雪运动已成为龙江百姓冬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构成黑龙江冬季经济的重要支柱。“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享誉世界,成为集冰雪艺术、旅游、经贸、文化于一体的国际盛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等标志性景区,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冰雪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有效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文创等相关产业繁荣。冰灯雪雕艺术、冰雪主题演艺、冰雪民俗体验等文化产品的开发,显著提升了冰雪产业的附加值与文化魅力。
2.冰雪舞蹈表演专业教育现状与需求
2.1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冰雪舞蹈表演作为融合冰雪运动技能与舞蹈艺术表现的新兴交叉领域,其专业教育在中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目前,国内仅有极少数体育类或艺术类院校尝试开设相关课程模块或专业方向,系统性、规模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普遍建立。黑龙江省内部分高校,如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等,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开始在舞蹈表演、体育艺术等专业下设立冰雪舞蹈选修课程或实践环节,初步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部分城市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或青少年活动中心,也零星开展以冰上基础技能或冰雪主题舞蹈排练为主的课外培训活动。
现有冰雪舞蹈相关教学资源呈现分布不均衡特点。具备标准冰场或滑雪场的院校具备显著硬件优势,可开展常态化的冰上实践教学。然而,多数院校面临专业场地匮乏、设施季节性限制明显等困难,导致冰上实训难以保障。符合冰雪舞蹈专业需求的优质教材与课程标准稀缺,教学内容多依赖教师个人经验整合传统舞蹈课程与滑冰基础训练,缺乏深度融合的理论支撑与规范指导。同时,兼具高水平舞蹈编导能力、扎实冰雪运动功底及丰富教学经验的复合型师资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瓶颈。
2.2社会与行业需求分析
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冰雪文化的日益繁荣,对高素质冰雪舞蹈表演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大型冰雪主题乐园(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专业滑雪度假区(如亚布力),以及冬季旅游景区对驻场冰雪演艺节目的需求旺盛,急需能完成高水平冰上或雪上舞蹈表演的专业演员。各类冰雪节庆开幕式、闭幕式及主题晚会,均将融合冰雪元素的特色舞蹈作为亮点节目,需要大量具备良好艺术素养和冰雪技能的专业表演人才参与创排和演出。
大众冰雪娱乐市场的兴起催生了对冰雪舞蹈普及型人才的需求。商业冰场、滑雪场及城市冬季群众性冰雪活动,需要大量掌握冰上舞蹈基础技能、能组织冰上团体操或趣味舞蹈教学的指导员与活动组织者。冰雪舞蹈健身项目的推广,如冰上芭蕾健身、雪地韵律操等,同样需要兼具教学能力与示范水平的专业人才。冰雪舞蹈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成为满足群众多元化冰雪健身需求的重要环节。
3.基于冰雪体育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
3.1课程目标体系设计
3.1.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需要系统掌握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的历史脉络、核心特征及主要艺术形态,能够清晰阐释地域冰雪活动传统、民族冰雪民俗及现代冰雪产业的发展概况。学生应当精通冰上舞蹈的基础滑行技术,包括前滑、后滑、压步、急停、旋转等,并能在冰面上稳定完成各类舞蹈步伐组合。学生需要掌握冰雪主题舞蹈的编创基本原理,理解冰雪元素转化为舞蹈语汇的方法,具备根据特定冰雪文化主题构思、编排并表演完整舞蹈作品的能力。学生还应熟悉冰雪运动安全防护知识与常见冰上损伤的应急处理方法。
3.1.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读、人物访谈等多种途径,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黑龙江省冰雪文化资源的能力。学生需要在反复的冰上训练中,掌握科学有效的技能习得方法,提升身体在低温、光滑环境下的控制力、平衡感与表现力。学生应当学会在舞蹈创编中运用联想、象征等艺术手法,将冰雪的自然形态(如雪花飘落、冰凌凝结)、民俗活动(如冰嬉、冬捕)或竞技场景(如速滑、冰球)转化为生动的舞蹈动作和舞台构图。课程强调团队协作,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共同完成冰雪舞蹈作品排练与演出的能力。
3.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程致力于深化学生对黑龙江省独特冰雪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其热爱家乡、传承地域文化的情感。通过艰苦的冰上训练和集体创作,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极限的意志品质,以及尊重规则、重视安全的意识。课程引导学生欣赏冰雪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提升其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学生应当理解冰雪舞蹈在传播地域文化、促进冰雪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树立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与冰雪事业发展的责任感。
3.2课程内容框架设计
3.2.1冰雪文化理论基础模块
理论基础模块深入讲授黑龙江冰雪文化的根基。内容涵盖黑龙江地理气候特征如何塑造冰雪活动传统,梳理从古代渔猎民族的冰雪生存技能(如赫哲族滑雪狩猎、鄂伦春族冰上捕鱼)到近现代冰雪运动、冰雪节庆的演变历程。重点解析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世居民族民俗节庆(如达斡尔族“霍乌都日”)中的冰雪仪式、游戏与艺术元素。介绍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等现代冰雪文化品牌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带动作用。分析冰雪雕塑、冰雪音乐(如《我爱你塞北的雪》)、冰雪文学(如迟子建作品)等艺术形式对冰雪文化的表达。
3.2.2冰雪舞蹈技术训练模块
训练模块是课程的核心技能板块。从零开始系统进行冰上基础训练,包括正确的站立姿势、摔倒起立、直线滑行(前滑、后滑)、弯道滑行(左右压步)、制动技术(T刹、犁式停)等。重点进行冰上舞蹈专项训练,学习冰上芭蕾基础、冰上韵律操基本步伐组合、冰上民族民间舞(如冰上东北秧歌元素)的表现技巧,强调滑行流畅度、姿态美感与音乐节奏的契合。开展冰上旋转(直立转、蹲踞转)、小跳跃(华尔兹跳、开腿跳)等进阶技巧训练,提升冰上动态平衡能力与表现力。融入模拟雪地环境的身体控制与舞蹈表现练习。
3.2.3冰雪体育项目体验模块
体验模块旨在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对冰雪运动特质的理解。组织学生参与速度滑冰、短道速滑或花样滑冰的观摩与基础体验,感受冰上运动的极限速度、技巧难度与艺术表现力。安排滑雪(双板或单板)基础入门体验,理解雪上运动的平衡控制、器械操作与身体协调特点。体验冰球运动或冰上趣味项目(如冰上龙舟、冰爬犁),体会冰雪运动的团队协作、对抗精神与娱乐属性。分析这些冰雪项目特有的动作发力方式、空间运动轨迹及蕴含的拼搏精神,探讨其与冰雪舞蹈语汇创作的关联性。
3.2.4冰雪艺术创作实践模块
实践模块聚焦于冰雪文化向舞蹈作品的创造性转化。引导学生从黑龙江冰雪自然景观(林海雪原、雾凇冰挂)、冰雪民俗活动(冬捕、冰灯游园)、冰雪竞技运动(速滑冲刺、冰球对抗)或冰雪传说故事中汲取创作灵感。指导学生将观察、体验所得转化为具体的舞蹈动机、主题动作和舞台画面,运用重复、对比、发展等编舞技法进行结构组织。在冰面或模拟冰面环境下进行作品排练,解决滑行技术与舞蹈表现力的融合问题,优化队形调度与空间利用。最终完成小型冰雪主题舞蹈作品的编创、排练与汇报演出,接受教师、行业专家及同伴的评价反馈。
3.3课程实施路径规划
3.3.1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结合
理论教学与冰上技术课主要在校园内的专业舞蹈教室和冰上训练中心完成,确保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的系统传授。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前往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进行实地教学,现场观摩冰雕雪塑艺术,感受冰雪节庆氛围。安排学生到亚布力滑雪场、黑龙冰上运动基地等专业场馆进行冰雪体育项目体验,增强直观感受。利用哈尔滨市内社区公益冰场开展冰上舞蹈普及推广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应用场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与冰雪节庆活动的志愿服务或小型演出,积累实践经验。
3.3.2传统媒体与数字技术融合
系统收集整理黑龙江冰雪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地方志、民俗研究著作、冰雪艺术画册、历史照片等传统媒体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建立黑龙江省冰雪文化特色数字资源库,包括冰雪民俗影像、经典冰雪舞蹈作品视频、冰雕雪塑创作过程记录等。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分析冰上舞蹈动作轨迹,辅助学生改进技术细节。利用冰面投影技术辅助舞蹈队形排练和舞台效果预演。开发或引入冰上舞蹈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动作分解视频、安全防护指南等资源,支持学生课后自主练习与复习。
3.3.3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协同
与黑龙江省内有影响力的冰雪文化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例如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组委会合作,将景区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和作品展示平台,参与其冬季主题演艺活动的创排与演出。与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等兄弟院校共享冰场资源、互聘教师、联合举办冰上舞蹈展演或比赛,促进校际交流与资源共享。与省内知名文艺院团合作,邀请其编导、演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工作坊,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指导,并提供实习岗位。与冰上运动装备企业合作,探索适合冰上舞蹈表演的专业服装、护具及辅助训练器材的研发与试用。课程团队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发现的问题及师生创作的优秀冰雪舞蹈作品进行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报告、教学案例集或作品集,反哺教学并服务于地方冰雪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
4.结语
冰雪舞蹈表演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紧扣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特色,构建了目标清晰、内容系统、路径可行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深化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强化了冰上技能与艺术创编能力,并通过多元实践平台提升职业适应性。课程实施中,校企协同与数字技术应用有效弥合了教学资源短板,产学研联动机制为人才培养注入持续动力。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冰雪文化资源转化模式,细化分级训练标准,扩大校际合作网络,推动课程动态更新。该课程模式对传承黑龙江冰雪文化、支撑冰雪产业升级具有示范意义,也为同类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