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两创”背景下舞蹈文物的活化路径研究 ——以敦煌壁画为例

作者:张睿颖来源:《尚舞》日期:2025-11-26人气:12

摘要:舞蹈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忆,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而敦煌壁画作为文物中最具“动态活力”的特殊存在,蕴藏着丰富的舞蹈姿态。随着“两创”方针的出台,“文物热”“考古热”成为了近几年来的热点现象。因此,文章以“两创”为背景,以敦煌壁画中第220窟和第156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图为研究案例,旨在研究当下舞蹈文物的活化路径,使舞蹈文物呈现在大众视野,树立起民族自信,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文物;敦煌壁画;莫高窟;当代活化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化自信”作为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的旗帜、作为国人对文化自豪的资本,彰显出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创”方针,即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也为今后我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敦煌壁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舞蹈艺术的重要载体,对其当代活化与传播路径进行探析对具有独特价值。

 

1.新热潮:“两创”背景下的“文物热”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不止一次提到“两创”方针,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将传统文化中表现陈旧、腐朽的事物,转化为既符合时代特点又满足发展要求的新事物;“创新性发展”则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逐渐衰退、没落的事物,发展为适合当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事物。“两创”方针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出的,不只是针对文化建设,同时还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可以说是生逢其时、应运而生。

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是历史文化的记忆,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而舞蹈文物作为文物中具有“动态活力”的特殊存在,我们可以从壁画中领略古代优美的舞姿、从舞俑身上观察动作的起势、从汉画像砖中临摹舞人的造型……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延续下去,以合适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这是一个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两创”方针出台后,在各界的大力宣传和实施下,“文物热”“考古热”成为近几年来的热点现象。从代表官方的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问世,到河南卫视的文化类剧情节目《舞千年》《“奇妙游”系列》的热播,从舞剧《五星出东方》、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破圈”,再到疫情之下,云看展、云游博物馆等云系列的应运而生,中华文化在各界都以新的样态崭露头角。三星堆“上新”的字眼进入大众视野,成功助推文物热潮。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物贮藏地纷纷“申请出战”,从秦兵马俑的威严,到被誉为“稀世珍宝”的曾侯乙编钟,再到汉代俏丽精致的玉舞人,时代似乎赋予了文化新的含义,同时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给观众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中华文化大秀。

 

2.新图景: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文物

壁画,从原始时期就存在,最早出现在洞穴、岩石之上,可以说是最原始、最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演变至今,已成为建筑装饰的一种。在不同时期,中国壁画在绘画技法、选材、布局及色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具有不同的价值与意义。我国有许多壁画,但最著名的还是敦煌壁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舞蹈艺术的重要载体,敦煌壁画见证了佛教文化、东西方文化的诞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明。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的出台,对于壁画艺术以及美术界而言,使人们得以重新领略壁画的壮丽,但对于舞蹈界来说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用舞蹈使壁画艺术“活起来”,不再是死板、冷冰冰的石头壁画,而是在“静态”的图形中体现着“动态”的美感,要充分展现出壁画中的舞蹈形象、舞姿造型,用动态的、连贯的、优美的肢体动作将其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2.1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中的乐舞图

220窟北壁的药师经变画(图1)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乐舞壁画,其依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而绘。药师经变中的乐舞图位于整幅壁画下部,有4尊舞伎,28尊乐伎(左侧15人,右侧13人),另有药师佛、天兵神将、乐师等形象,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初唐时期恢宏盛大的乐舞场面。仔细观察,舞池中央的华灯树两侧各有一对舞伎,站在小圆毯极为有限的空间中似在急速旋舞,技艺精湛高超,此舞便是当时大唐流行的胡旋舞。胡旋舞出自康国,北周起传入中原,因其迅疾的旋转而得名,风格活泼明快,具有西域游牧民族豪迈健朗的性格特点。

乐舞图中有四尊舞伎,两两一组,华灯树右侧为文舞伎,左侧为武舞伎,两组舞伎在小圆花毯上分别旋转腾踏。文舞伎头戴花冠,额前碎发飘绺,形似古希腊神话蛇发女妖——美杜莎。上身着透色纱衣,下身一席素色白裙,双足着毯。手腕有镯,手臂有钏且长巾缠绕,有飘逸之感,从长巾舞动的动势来看,便可看出,当时,她们正在做急速的旋转,不禁让人想起了白居易对胡旋舞的描写:“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武舞伎头梳武髻,戴面具头盔,上身穿紧身戎服,下身裤脚处如牵牛花开,赤足。一腿掖在小腿后窝,一只脚立于圆毯之上,背对背起舞;长巾缠绕,一手上举紧抓长巾,一手按掌紧握长巾,做“提襟”舞姿,类似于戏曲中武生在完成急速动作后的猛然亮相,具有内在风骨。

 

 

2.2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壁画主室南壁《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的乐舞图

莫高窟第156窟是晚唐时期开凿的石窟,整个洞窟由三部分组成。主室是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属于覆斗顶形窟,窟顶为莲花藻井,向下四面延坡,前室和甬道则是由其侄子张淮深所绘制建成。第156窟内绘有七类壁画乐舞图像,形象生动,精彩绝伦。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图2)位于第156窟的主室南壁,主室南壁分为上下两部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则位于下部分,它以华丽的色彩和生动写实的造型,表现出队伍的威武雄壮与豪迈奔放,反映出归义军将士们打胜仗后的热烈气氛。画面中行军队伍自东向西行进,有百余人,队伍的前端是骑兵仪仗,旌节为首,仪骑中有数位正抛甩着长袖的舞伎,她们服饰华丽,体态婀娜,边舞边行,表现出了人们在战争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从侧面映射出了唐代军事力量的强大。仔细观察,乐舞队共由8位舞伎组成,每队4人,共有两组,分布在道路两侧,呈对称姿态,8位舞人动作统一,画面构成干净、整齐。

从舞蹈动作上来看,画面中的两组舞人整体都是拧身背面,呈现出一种屈膝出胯的体态,抛甩长袖,踏足而舞,身体中段略向右倾斜,头与胯的方向一致,左手扶于同侧的腰胯部,右手弯曲上举略高于头,两个手臂由不同的弯曲幅度呈现出一个大的波浪形,与舞人的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而形成的三道弯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新出路:敦煌壁画的“活化”路径

3.1文物+科技:实现沉浸式体验

在当下数字化浪潮的趋势下,文物与科技的融合是促使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手段。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将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文物进行数字化复原与展示,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观众可以佩戴VR设备,进入一个高度仿真的敦煌壁画世界,近距离观赏舞蹈文物的细节,甚至参与到壁画中的舞蹈场景中,与舞伎们共舞,体验那份跨越千年的艺术共鸣。此外,增强现实(AR)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敦煌壁画的展示中,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观众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叠加虚拟的壁画元素,实现与古代艺术的互动对话,进一步加深对敦煌壁画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科技与传统的结合,不仅让观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观展体验,也为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数字化复原与展示技术,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在不受损害的情况下,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欣赏。同时,通过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文物得以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种“文物+科技”的模式,无疑为敦煌壁画的“活化”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面对着敦煌众多洞窟、壁画,敦煌研究院遵循着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要义,采用数字化技术,逐步将莫高窟的全部文物实施数字化储存的方式。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建立了数字敦煌官方网站,在网站中,将经典洞窟、壁画的信息、简介、图片都一一保存在内,每个洞窟、每幅壁画还可以通过360°全屋漫游的方式进行浏览。数字敦煌官方网站通过对敦煌石窟和壁画等相关文物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打造了具有敦煌文化的资源库、素材库、数字藏经洞,供游客、专家、学者进行欣赏和学习。

文物与科技的巧妙结合是文物得以“活起来”的重要支撑,有效促进了敦煌壁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观者不仅可以实现与文物的沉浸式体验,还可以让观者了解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解读文物所处时代的文化内涵。

3.2文物+舞蹈:创新性演绎敦煌故事

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文物以其精湛的画工、独特的舞姿造型,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艺术结晶,完美的体现出古代中华传统文化对于艺术感官审美的诠释。敦煌壁画作为壁画艺术中的精品,具有跨越了时代、穿越了古今的艺术美感。在“两创”政策的加持下,舞蹈编导们积极探索古代文物,从敦煌壁画上获取灵感,用现代化舞蹈语言进行演绎,以文物为创作灵感的舞蹈作品也涌入大众视野,通过一些冰冷的古代文物,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温暖。

例如,古典舞作品《对影胡旋》,编导是胡元园、童昕,由北京舞蹈学院表演,首演于2021年。作品以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中的乐舞图为灵感而创作,两位编导通过对壁画中两组舞伎的舞姿进行形象提取,巧妙运用舞蹈语言对壁画中的图景进行想象性创造、创新,生动展现了壁画中舞人技艺精湛的胡旋舞。西域传入大唐的胡旋舞,以急速旋转著称,在创作中,编导采用串翻身、挥鞭转等各种旋转舞姿进行动作的衔接,突出强调胡旋舞中的旋转技巧。在服饰上,两位舞者身着一席赭红色舞衣,手腕戴镯,红色长巾缠绕在手臂上,给观者一种飘逸之感,呈现出独特的异域风情,映射出唐代的辉煌盛世,从侧面也展现出大唐时期东西方的往来密切。

再如,第13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比赛中的作品《归义》,由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编导欧思维。这部威风凛凛的男子群舞作品,以敦煌莫高窟第156窟主室南壁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蓝本创作,再现了归义军们出征时威武雄壮、英勇壮观的场景。编导通过仔细观察,对浩浩汤汤的出行队伍进行姿态提取,用舞蹈语言将壁画中描述的画面清晰、完整的呈现在舞台上,舞者们通过刚毅有力的动作,错落有致的队形,展现出归义军将士们“不收河西终不还”的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随着音乐的层层递进,将舞蹈作品推向高潮,展现了在张议潮的率领下归义军们一往无前、勇敢无畏的品质,手中鲜红的长巾既是消灭敌人的利器,也是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勇气,象征着战士们对家国情怀的寄托和念想,更彰显出中国人“士,可鼓,不可泄”的内在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有关敦煌元素的舞蹈作品也纷纷登上舞台,展露在观众视野,如展现佛教灵性之境,集鸟、人、神三种性质于一体的舞蹈《迦陵频伽》;如以“莲花”为灵感,追求心灵纯净,体悟佛缘无尽的《丝路》;再如《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中的舞蹈节目《洛神水赋》,向观众展示了壁画中“飞天”姿态的飘逸感,营造出了中国传统神话中洛神衣袂飘飘的景象。同时,舞剧的出现为敦煌文化的持续发展推波助澜,从第一部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问世,到甘肃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大梦敦煌》,再到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的舞剧《敦煌》,可见,敦煌舞蹈始终作为编导们创造、创新的方向,壁画艺术在舞蹈界也呈现出一片繁荣之态。

文物是时光之镜,倘仅仅藏之于密室,匿之于深山,其所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则永远不能闻之于世间,达之于人心。文物代表了不同朝代的文化风貌,承载着华夏的灿烂文明,文物与舞蹈的融合,赋予静态文物以“活化”,引领观众感受古人的民俗风情、日常生活,感受对生活的情思、对生命的感受,有效助推了中华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弘扬和传播。

 

4.结语

敦煌壁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舞蹈艺术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着丰富的舞蹈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文物是刻在时代上的烙印,脱离时代看文物,很难体悟到文物的精髓所在,本文着重强调“双创”政策所带给舞蹈文物的发展,通过具体的舞蹈文物、舞蹈作品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对现如今舞蹈的存在、发展和流传问题进行系统的剖析,探讨文物中舞蹈形象的何去何从,该以何种形象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以及文物的活化问题。面对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勇于与时代同频,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唯有如此,方能有效解构、重构敦煌这一文化基因库,在当下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