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及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智能化”等词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日常中,计算机不再是一个遥远的高端技术奢侈品,而变成了大众社会传递信息的必需品。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知识增长方式。在当下,随着web3.0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种类繁多的APP客户端充斥着受众的信息世界,彻底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于信息的产生、传递、交流的所有限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海量信息的传输与存储,实现了用户媒介信息实时的共享交流。
一、技术驱动下产生的新媒体
麦克卢汉曾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本书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即一个时代真正传递的内容不是具体的信息,而是这个时代传递信息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在当下这个信息环境的时代,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成为了信息世界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根本性转折。
1.角色壁垒被破除、交互性增强
由于此类信息是在网络客户端、手机移动终端等平台发布传递,随即,信息发布者与受众的互动程度也在随此显著提高。信息在发布前后的一个时段内,网民们借助互联网技术即时的针对话题产生讨论甚至会引发社会热议。这与传统媒体被动的接受、观看存在着天壤之别。传统媒体下的用户反馈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时差,但如今技术驱动下的新媒体中,时差基本忽略不计。
信息的及时互动讨论,使用户感受到传递共享信息时,无论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接受者均享有平等的地位。及时的双向打破了相互的隔阂,信息可以自由及时的流动,与此同时,两者之间的身份角色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用户的参与感也会随之提高,社会大众更愿意表露自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沉默的螺旋”所造成的问题。原来的所谓“受众”从观看者一下子变成了参与者,这使听众对于新媒体认知再有了颠覆性的变化。
2.样式多样、信息碎片
传统媒体中的样式较为单一,如报纸仅能观看,收音机仅能收听,但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新媒体则全方位的调动了人的感官神经,突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视听结合、微信H5、微博vlog、网络直播、抖音短视频等多样信息共享方式让人们将感官与媒介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同时,碎片化的信息开始大规模出现。2009年,仅能发140字的微博出现,代替了当时风靡一时的长篇博客,“短”信息受到了忙碌人群的追捧和喜爱,成为了新的信息传递和休闲娱乐的方式。到今天,简单的文字、图片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短视频”伴随着抖音、Bilibili而随即产生。越来越多的网民不再躲在屏幕背后,勇敢的出现在镜头内,展现自己,吸引流量。受众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方式也越来越便捷,用户的体验感、参与度也在不断地上升。此外个性推送纷纷上线,新闻传播概念实现了从“人被动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到“内容主动定位到感兴趣的人”的转变。2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受众在需求某类信息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取。与传统信息的轮番轰炸相比,数字媒体下客户端可以利用算法技术针对用户人群的搜索数据分析,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内容推送。
二、媒介融合、势在必行
数字技术下的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个性化推送、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平台、技术、内容之间的壁垒界限。新媒体技术驱动下的媒介正在向着人性化,社会化的趋势前进,带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催生“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推动技术和社会的进步。新旧媒介的融合,势在必行。
1.强化受众互动
传统媒体自身的缺陷决定了与受众反馈互动延迟有时差的现象,但如今技术的发展使其有了新的措施与解决方法。例如近年来的春节联欢晚会、“猫双11狂欢夜”天等,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就实现了完美的互相融合,受众在观看电视的同时可以利用手机进行抽奖互动活动,强化了受众的参与活动。新春前,支付宝也连续几年推出集五福分红包的全民狂欢活动,不仅迎合了节日气氛,也同时极大的调动的线上线下用户的积极性,让广大受众积极的参与进来,增加人际间的彼此交流。此类的互动平台的开辟,将媒介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较好融合的态势,受众利用新兴媒介积极的参与活动,评论分享,传统媒体利用宏观战略引导、造势,极大的提高了用户和媒介之间的双向反馈,调动了用户积极性,不断地强化了受众互动。
2.视听结合、全息传播
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也是用户的极致体验。利用受众青睐“碎片化信息”方面,新媒体可以通过PC端的网站平台、TV端的电视平台和手机客户端的移动平台实现“三位一体”的多方交互,多屏互动,提高受众的互动体验,激发信息的多量传递。媒体融合能够从多方面升级用户体验、实现多屏互动、把智能操控、智能应用、智能平台相互整合起来。远距离的视频会议、小组分享、亲人联系等活动不仅可以突破时空,更不再受到不同媒介的束缚。不同媒介的综合发展,成为了现实,变成了潮流。
正因如此,尽管融合势在必行,泛滥的网络信息也同样出现了诸多问题。社交媒体成为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平台,、媒介渠道不可避免地会放大错误信息,助长缺失真相受众的恐惧和无知。其中,“匿名性”的特点是网络世界中的一大问题。真实身份的未知意味着不需担负责任,不需承担后果,这就令一部分缺乏自我约束和基本素养的人群将网络媒介平台当做自我情绪宣泄的阵地,肆意的诋毁攻击受众,传递谣言等虚假信息,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问题等,对此,新媒介技术要向内溯源,寻求良好的解决机制,强化网络技术的“把关”措施,加强监督机制和法律保护。新媒体要始终把握网络舆情的正确发展方向,传递社会的正能量。3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智能化的趋势下,未来的传媒业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甚至完全颠覆以往的传播媒介态势,将会对于信息的生存传递、针对性的个性化推送、个人用户的精准定位等方面实现组构,让新闻信息更加的焕发新的生机。
本文来源:《记者摇篮》:http://www.zzqklm.com/w/xf/2273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