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1951年以来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的成果考述

作者:武维臣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7-05人气:12

摘要:文章以西藏考古为线索整理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成果,并认为西藏艺术研究与西藏历史考古发现,密切相关,西藏考古经过195919851992年三次文物考古及普查工作基本建立了学术框架,为西藏艺术及其它相关学科研究成果,标注了时间及空间位置,便于更好的为西藏艺术相关研究提供交流讨论与学习思考的学术线索及框架。

关键词:西藏考古艺术研究学术成果

 

学术界普遍认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是西藏考古的一个重要关键节点,并认为1951年以前的西藏考古是由少数西方人进行的,其中比较重要且有成果可查的为意大利人朱塞佩·杜齐(Giuseppe·Tucci),1929-1948年间多次前往西藏、印度等地进行考察,采集到了大量一手资料,并整理成为《Tibetan Painted Scrolls》(《La Libreia Dello Stato Roma,Mcmxlix》1949年)、(意)杜齐著,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原名穿越喜马拉雅)、及(意)图齐著,魏正中,萨尔吉主编《梵天佛地》全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等著作。其中《梵天佛地》系列是二十世纪非常重要的藏学著作,书中内容庞杂、图表丰富,涉及了大量藏、梵、汉文献,涵盖了宗教学、文献学、考古学、艺术史论及建筑学等相关内容,其中书中展示的图片资料价值弥足珍贵,它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藏地佛教古迹状况,为后来遭到破坏甚至损毁殆尽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这对藏传佛教、藏地考古、藏族历史及艺术领域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一、西藏自治区第一次由官方组织的文物调查

1955年刘艺斯在西藏工委和西藏軍区的支持下组织了西藏佛教艺术调查组,对拉萨、江孜和日喀则等地寺院、贵族庄园及手工艺作坊等进行调查。并整理成《西藏佛教艺术》(《文物出版社》1957年)一书。

1959年,中共中央文化部组织西藏拉萨、山南及日喀则等地的文物调查小组,并对几地进行系统的文物调查。调查组成员王毅将调查情况撰成七篇文章《西藏文物见闻记(一至六、续完)》,刊载在《文物》1960年第6期至1961年第6期[1]。宿白先生将此次调查成果收录在《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年),书中第一部分为西藏地区寺院遗迹就收录了此次调查内容。1979年6-9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和新疆自治区文管会共同组织西藏阿里地区古格遗址进行首次专题性的考察。调查组成员人增多吉张文生撰《阿里地区古格王国遗址调查记》(《文物》1981年第11期)[2]一文记录了这次考察成果。1981年,西藏工业建筑勘测设计院对古格建筑遗址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并编《古格王国建筑遗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3]一书,书中对古格建筑遗址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建筑遗址概貌等做了全面介绍,并从建筑学角度对建筑形制结构、营建技术及建筑风格等做了详细分析,是古格建筑遗址研究成果中较为详尽的一部著作。

二、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全区文物普查及成果

1984-1985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援藏考古工作队参加西藏自治区第一次文物普查。这次普查最主要成果有: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的内部资料,《拉萨文物志》(1985年);索郎旺堆,何周德主编《扎囊县文物志》(1986年);索郎旺堆,康乐主编《琼结县文物志》(1986年);索郎旺堆,张仲立主编《乃东县文物志》(1986年)。此外,在《文物》(1985年第9期)上发表的15篇文章及第11期的5篇文章,基本涉及了此次调查的古遗址、古寺、墓葬、石窟、石刻、金石匾额、印章诏书、灵塔、佛教文物等方面。1985年对西藏阿里古格王国遗址的考察成果,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古格故城(上下)》(《文物出版社》1991年)。其它学术著作有侯石柱《西藏考古大纲》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岩画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柴焕波《西藏艺术考古》(《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等[4]

三、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全区文物普查及成果

1990-1992年,西藏自治区第二次文物普查(很多学术材料认为是第一次普查的延续),由陕西省、湖南省和四川大学的专业队员及教师组成,对西藏全区进行了全面调查。这次调查形成的成果有西藏地方文物志丛书,《吉隆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1993年)(未见原著)。索朗旺堆主编,李永宪,霍巍,更堆编写《阿里地区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1993年),书中介绍文物普查队于1992年对阿里地区的日土、噶尔、札达、普兰、革吉、改则、措勤等七县进行了较全面的文物普查[5]。索朗旺堆主编,李永宪,霍巍,尼玛编写《昂仁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1992年),书中对昂仁县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物分布及其特点进行了概述,对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寺院、摩崖石刻造像、寺藏及流散文物等进行具体考察,并整理了昂仁县文物概况一览表等[6]。《萨迦 谢通门县文物志 (《西藏人民出版》1993年),文物普查队于1990年6月-8月,对萨迦、谢通门两县进行了全面的文物普查。形成了20余万字的原始资料、数百张实测图和照片资料等[7]。索朗旺堆主编,霍巍,李永宪,更堆编写《错那 隆子 加查 曲松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1993年),书中介绍调查组于1991年5月—9月底,对四县所属52个区、乡范围的全面调查中,共确立文物点50处。通过这次普查,对四县境内文物的分布、数量、时代、类别、价值和保存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8]。索朗旺堆主编,何强、朱建中、达嘎编写《亚东 康马 岗巴 定结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1993年),第5普查小组具体承担了亚东、康马、岗巴、定结四县的文物普查工作,调查了4县的20多个乡、镇,发现和确认了各类文物点6处,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摩崖造像及近现代重要史迹遗址等类[9]1992年6月,在西藏全区文物普查中,在西藏西部阿里地区发现几处佛教石窟遗迹,位于扎达县的东嘎、皮央村,故命名为“东嘎-皮央石窟”。1994年5-8月,四川大学与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对该处石窟遗迹作了具体的复查、编号,及石窟壁画中藏文题记抄录、整理等工作。1997年5月-9月,四川大学与区文物局联合考古发掘皮央遗址。调查结果见霍巍、李永宪、占堆、更堆《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97年第9期)。霍巍、李永宪《西藏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与发掘》(《考古学报》2001年第3期)。《皮央·东嘎遗址考古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00年以来,西藏文管局陆续组织了对山南、林芝、藏北、日喀则及拉萨等地文物点进行复查和补查。2003年对青藏铁路西藏短沿线进行文物普查,调查成果由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该书记载了青藏铁路西藏段沿线考古调查发现的36处文物点(其中包括石器地点和石器时代遗址27处、古墓葬1处、古代建筑遗迹3处、古代祭祀遗迹2处、古井1处、玛尼石刻点2处),进行了系统抢救性发掘和初步研究[10]200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受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的委托对萨迦寺进行为期2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调查成果见张建林《萨迦寺考古》(《文博》2006年第1期)、《西藏萨迦寺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2006年2月1日)、及《西藏萨迦寺考古发掘再获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2007年2月28日)。

四、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全区文物普查及成果

2007年西藏自治区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根据新华社拉萨2月10日电记者(边巴次仁、普布扎西)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工作会议上获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开始以来,西藏各级普查队伍共登记文物点2337处,其中复查721处,新发现1616处。”。2009年12月30日,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召开《西藏自治区志·文物志》终审会(但未见该书的相关出版信息)。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西藏自治区分册》(《文物出版社》2010年),书中以1984年至1992年西藏自治区文物普查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并补充后续陆续开展的区内调查、复核等内容,该书收录了2006年底以前的田野调查资料,及部分“三普”中新发现内容。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中国藏地考古》全10册(《天地出版社》2014年,该书是藏地自20世纪50年代迄今的考古研究成果文集,是近半世纪的学术大成。书中分为田野工作、艺术考古、综合研究三编。田野工作编是依据年代顺序,以史前和前吐蕃、吐蕃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三个阶段,内容涉及到石器遗址发掘、遗迹遗物调查、岩画、摩崖石刻、寺院建筑、古墓陵寝、王国遗址等方面。艺术考古编也是依据年代按艺术类型分为岩画、石刻、摩崖造像;西藏绘画和造型艺术;西藏壁画艺术;西藏西部与环喜马拉雅地区佛教艺术等。综合研究编主要收录了西藏考古相关论文,其中包括宏观综述与微观论述等研究成果。其中收录的遗存图像资料,对西藏佛教图像艺术相关研究意义非凡。2011年度霍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物考古中西藏与中原关系资料的整理与初步研究》(项目批准号11&20121),项目成果霍巍,王煜,李帅,张延清,朱德涛,马轩著《历史铸就统一体:考古与文物所见西藏和中原关系资料研究》全9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22年),该书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清代结束(1911年),按时间顺序分为基础资料、综合研究及专题研究三部分,其中基础资料主要为考古图片、文字说明及资料出处等信息,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详实系统的资料基础,具体为第1册史前、吐蕃,第二册五代、宋、元,第3册明代,第4册清代(上),第5册清代(下);综合研究是根据历史和考古文献对基础资料的深入研究,具体为第6册史前、吐蕃、宋、元,第7册明代,第8册清代;专题研究主要是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物考古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第9册。霍巍《青藏高原考古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他整理了多年来高原考古成果,其中涉及到的图像资料具有准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编著《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1、2、3、4辑)(《科学出版社2014年、2016年、2019年、2022年),该书收录了考古调查简报、专题研究、建筑勘探报告等,涉及西藏岩画、古建筑、古遗址、石窟石刻造像等方面成果。阿贵,拉巴次仁主编《西藏考古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2023年),收录了2000年以来《西藏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西藏考古历史方面的学术论文30篇,内容涉及摩崖造像、石刻碑文、石器遗址、考古新发现、古建筑古墓葬遗址、金银器茶叶在西藏的传播等内容,资料价值十分突出。

2023年11月-2026年6月,西藏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根据中新社拉萨3月4日电(记者赵朗),在拉萨举行的“西藏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暨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上了解到,截至2025年2月低,西藏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310处,全区不可移动文物总数上升至5587处。

结语

综上所述,西藏艺术研究与西藏历史考古发现,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西藏历史考古时间节点及成果的梳理,构建了西藏艺术研究的学术框架。并为西藏艺术研究成果标注了时间及空间位置,便于更好的学习与讨论。最后,本文旨在对西藏艺术相关研究的梳理与思考,不揣浅陋,与大家分享。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