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芭蕾舞剧“民族化”略论 ——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

作者:田璨来源:《尚舞》日期:2025-10-17人气:11

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于1964年至今,已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关键媒介之一,其承载着传递中国精神与文化的重要使命。文章首先回顾了西方芭蕾舞的引入,以及芭蕾舞、芭蕾舞剧在中国的探索与发展。其次,文章深入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试图从多维度、多层次剖析芭蕾舞剧的“民族化”表达,并得以进一步地延续与发展。最后,文章以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对《红色娘子军》以及芭蕾舞剧进行展望,以期探寻中国文化在芭蕾舞剧中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化;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红色经典

 

1.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

1.1 萌芽期

20世纪初,大批俄民为躲避苏联“十月革命”的风暴,纷纷迁移至法国、英国、美国,以及我国东北、上海、天津地区为主的亚洲地区,其中包括俄侨艺术家,他们在各地创办芭蕾舞学校和演出活动,将俄罗斯文化艺术引进中国,芭蕾舞就此逐渐传播。这一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西舞东学”的历史过程,也是西方芭蕾艺术在中国开花结果的萌芽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得以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历史由此翻开崭新的篇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和平成为人民内心的期盼和渴望。1950年,舞蹈工作者们以歌颂战争后的“和平”为主题,创作并上演了新中国第一部芭蕾舞作品《和平鸽》,纪念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和“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的设立。作品在服装上采用短裙来展现演员腿部线条美并以此更好呈现和平鸽的形象,但由于当时大众思想较为保守,遭到“大腿满街跑,工农兵受不了”的非议。此后,北京舞蹈学院的筹建为中国芭蕾舞事业发展起到奠定作用,自此中国芭蕾步入起步时期。

1.2探索发展期

1954年北京舞蹈学院成立后,中国芭蕾艺术正式进入探索与发展时期。我国舞蹈专家开始以“请进来”的方式,聘请苏联专家来华帮助建学,设立芭蕾舞学科专业、创办芭蕾舞团、学演经典芭蕾舞作品,此时中国的芭蕾舞几乎全面承继俄罗斯芭蕾学派的技术风格和教学模式。有学者曾说“今天,全世界的芭蕾舞人都承认,中国是在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学派最好的保存者”。

周恩来总理初次观看《天鹅湖》时指出:“外国好的东西,像《天鹅湖》这样的世界名著,我们要有。另一方面,也要尝试创作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1959年第二届舞蹈编导班学生创作了“中国风格芭蕾艺术民族化探索的开山之作”《鱼美人》,也是中国芭蕾舞剧探索“洋为中用”文艺方针的一次成功实践。1964年,为贯彻“搞革命题材舞剧”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首都音乐舞蹈工作座谈会,提出文艺发展的“三化方针”,即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于此,先后推出了大型民族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10月1日,新中国最早的一部革命现代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于北京天桥剧场正式上演,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观看后评价道:“方向是正确的,革命性时成功的,在艺术上也是好的”。自此,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被称为真正的“中国芭蕾”。

1966年5月,中国十年动乱时期使文化艺术事业停滞不前。舞台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主要阵地。芭蕾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极大推动了其“土芭蕾”的普及和发展。1972年,毛泽东就当时文艺界畸形发展这一状况提出问题,此后文艺创作逐渐被提及,《沂蒙颂》《草原儿女》由此诞生。

1.3蓬勃繁荣期

1977年到1989年的中国社会处于改革与发展时期,中国文艺创作依托“拨乱反正”“现代化”等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开始重新反省和审视。此后,“中国芭蕾也不再局限于只学习俄罗斯学派的芭蕾,可以广泛地学习众家之长。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中西艺术交汇,中国芭蕾的新作品大量涌现,而且题材广泛,思路活跃,样式新颖,中国芭蕾进入了一个声情并茂的多元发展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和演出繁荣,有复排及演出外国古典芭蕾舞剧和片段,也有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的探索与尝试。例如1979年改编的芭蕾舞剧《鱼美人》、外国童话题材《卖火柴的小女孩》。从1980—1989年间,中国芭蕾事业发展呈上升趋势,中国芭蕾舞剧创作进入“民族化”的探索阶段。有如《祝福》《雷雨》《阿Q》《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觅光三部曲》《兰花花》等。

在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艺政策的调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芭蕾舞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红色娘子军》的民族化艺术特征

当时,正值中国文艺界积极探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艺术道路,力求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独特的中国风采。这一背景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与演出,不仅是对“三化方针”的积极响应,更是中国芭蕾艺术探索民族化表达的重要里程碑。该剧以革命历史为题材,通过芭蕾舞这一西方艺术形式,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海南岛的中国妇女为争取解放而英勇斗争的故事,成功地将革命精神与民族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芭蕾的独特魅力。

2.1剧之本:红色故事,革命化

“革命化,主要是舞蹈作品的内容问题,即用革命的题材真实地反映当前人民的斗争生活、生动地表达新中国人民新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红》剧作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其文本内容是时代语境下的产物,也是政治历史内容的载体。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由导演梁信的同名电影剧本改编而成,由中央歌舞剧院芭蕾舞团创作演出。1961年,电影《红色娘子军》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琼崖纵队女子特务连的事迹,表现出旧社会妇女反抗地主压迫在斗争中成长的故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根据电影剧本改编,在题材和内容方面打破以往西方经典芭蕾舞剧仙凡之恋题材,采用慷慨激昂的红色革命题材,讲述了女主人公丫鬟琼花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在红军洪青以及战友们的帮助下,从一名苦大仇深的乡下丫鬟,逐渐转变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的过程,展现了旧社会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自由而战、为妇女解放而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节。此外,舞剧所表现的革命精神也可展现出“革命化”之含义。

2.2剧之美:文化元素,民族化

“民族化,即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的舞蹈艺术、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固有的舞蹈艺术和外来形式民族化三个方面。”“三化方针”中“民族化”为音乐舞蹈中应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继承和学习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外,根据所需借鉴其它优秀艺术成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创作中始终秉持这一方针要求,在舞剧动作、服饰造型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使故事剧本、人物形象活跃于舞台之上。

3.2.1动作之“融”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舞蹈语汇上打破以往古典芭蕾舞剧中动作轻盈飘逸的审美风格和高贵典雅的贵族风范,而与中国舞蹈元素相融合,也是舞剧成功的原因之一。其一,舞剧中芭蕾舞的“开、绷、直、立”与对抗地心引力的“向上”之力高度契合,共同表现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其二,将芭蕾舞与民族民间舞相融汇,承载着民族风格。

首先,《红》剧中大量借鉴我国戏曲、武术、古典舞等传统艺术元素。其一,剧中以类似男子古典舞手型的“虎口掌”、表现反抗和革命斗争的“握拳”动作以及戏曲中“托按掌”“顺风旗”“山膀”代替古典芭蕾的手型与手臂动作。例如,第一场中琼花被追捕并打的遍体鳞伤双手握拳于三位手立起足尖,起身反抗;又如,军民共同庆祝红色娘子军片段,洪常青单吸腿起跳,一手握刀、一手托掌于头顶之上,双手呈顺风旗势。其二,在动作技巧上,大量运用“倒踢紫金冠”“探海”“串翻身”“点翻身”等戏曲和古典舞中的技巧舞姿。例如在序幕中,琼花逃亡途中双手握拳在四位的“倒踢紫金冠”,这一舞姿曾被作为《红》剧的海报封面进行宣传,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又如,第一场琼花出场时就做了两次“弓箭步亮相”;再如,琼花与老四争斗中的“斜探海”“探海翻身”“串翻身”以及“常青就义”舞段的“拉腿绷子”等技巧动作,均体现出反斗争精神以及革命斗争的蓬勃朝气。此外,南霸天与老四等反面人物也使用了中国元素的动作技巧但都较为粗鲁,如第一场中,老四出场捉捕琼花时采用技巧“圈蹦子”等,展现出其阴险、狡诈的人物性格。

其次,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五寸钢刀舞”“黎族妇女屈辱表演舞”“万泉河水舞”“斗笠舞”等民间舞段与古典芭蕾中“性格舞”模式相对应。例如,第二场“五寸钢刀舞”,编导采用黎族的“钱铃双刀舞”的元素,将民间舞中黎族、鼓子秧歌、英歌舞等动作元素,与古典舞中‘风火轮’‘凌空跃’以及芭蕾的Tourenlair(空转)、prouette(四位转)等动作相融合,塑造出矫健、灵敏又富有活力的民兵形象。

3.2.2服装之“立”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服装设计既契合革命题材的时代背景,又综合考虑舞蹈动作幅度、民族特色及观众审美。如剧中娘子军身穿军装上衣、齐膝短裤、发型齐耳短发且头戴军帽,生动形象的展示出娘子军英勇无畏、精干利落的战士形象。其中,短裤绑腿设计通过“开、绷、直、立”的舞姿动作更好展现出腿部线条肌肉,短袖军装、齐膝短裤也可体现出海南地区炎热的特征。又如,剧中女主人公琼花穿着红色长衣长裤,发型为齐腰麻花辫。“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在中国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而舞剧中琼花身穿红色服装,这里“红色”代表着热情、奔放的红色革命,也是革命英雄女性的象征色彩。再如,南霸天和老四的服装多以黑色、黄色、灰色、白色为主,此类颜色是压抑、诙谐的颜色,且服装都是带有光泽度的丝缎材料,由此可看出他们压迫、禁锢民众的恶霸地主形象。

2.3剧之延:共生结构,群众化

邓佑玲曾在文章中提出:“艺术经典是一个编创者、观演者全方位参与的共生结构。”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在于编导、演员和观众共同形成互动机制,将观众带到人性深处,构建的集体记忆。该舞剧故事所表达的革命精神,不只属某一民族,也不仅仅是中国的,因此,其受众不仅是中国人,而是全人类的视野,勾连着集体的记忆。编导与演员以舞蹈肢体刻画了人类苦难的画面,赋予故事新的生命力,勾连着人性深处的真、善、美三个层面。现如今,于其功能而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色娘子军》与今日相比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变化,宣传革命与政权等功能不断弱化,而其艺术、教育、政治、审美等功能逐渐凸显。因此,《红色娘子军》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编演者与观赏者共同的审美交集;“在于其连接者人的泪腺,直接撞击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生命体验”;还在于该剧是政治历史内容的载体,也是受众参与的媒介。于此,《红色娘子据》找到了与人民群众情感共鸣的桥梁,找到了其舞剧延续与发展之路。

 

3.《红色娘子军》对中国芭蕾发展的意义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中国芭蕾舞史上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其不仅是一次中西艺术融合成功实践,更是承载集体记忆的红色经典,对中国芭蕾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1成为精品力作并推动艺术传播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其成功实践为《沂蒙颂》《草原儿女》等作品创作提供了直接经验。据统计,《红色娘子军》自1964年上演以来在国内外演出场次累计4000余场。60年来,以“国家在场”“社会在场”的传播形式推动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社会地位与历史影响力,成为中国芭蕾舞艺术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当今《红色娘子军》作为传承红色文化的媒介,其社会教育价值功不可没。通过观演舞剧,回忆那个时代的故事以及人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传承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以增强人们爱国敬党之情,为后人传递的不屈不挠的革命文化精神,树立了正确的民族价值观。白淑湘老师曾讲到:“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作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传承,不及要传承艺术,更重要的是传承经典艺术中的思想。”

3.2助力中国芭蕾舞教学体系形成

《红色娘子军》在舞蹈语汇的创排过程将古典芭蕾的“开绷直立”与中国戏曲身段、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具体实践,也是成为建构中国芭蕾教学体系的重要实践。舞剧的成功实践推动芭蕾舞在保持俄罗斯学派“开绷直立”技术规范的同时,增设戏曲把子功、民族民间舞等课程的“双轨并进”的教学模式。

 

4.结语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芭蕾舞作为一门西方引进的文化,其目前在中国也得到较大发展,我国各大芭蕾舞团都响应“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号召,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作品,中国芭蕾舞创作正一步步走向繁荣。未来,我们应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呼声,创作出更多贴近人民、直击心灵、反映时代,具有情感共鸣的优秀作品,力图以芭蕾舞的形式,发扬古往今来的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