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效能提升研究

作者:宋文洁来源:《经济导报》日期:2025-10-17人气:26

摘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推动民族团结、缩小发展差距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路径。然而,现实中存在多种制约挑战。本文从五大维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行动指南。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进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语言文字长期相互影响借鉴的结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全国范围内的通用符号体系和交流工具,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信息共享与情感联结的桥梁与纽带。实践证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正因为如此,如何以教育为切入点,推动民族地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朝着更加工具性、文化性、情感性三者融合的路径展开,不仅是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凝聚国家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须回答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剖析民族地区高校语言教育的困境,更在于探索一条可操作、可推广的语言教育实践路径,从而为破解这一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双重难题提供科学支撑,最终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真正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桥梁。这不仅关系到地区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工作的改革和推广取得质的成效。

  一、逻辑起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作出了系列批示指示,指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探讨民族地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效能提升,需将其置于中国历史演进和理论自觉的深层脉络中审视。

  (一)历史叙事:文明演进的实证根基

  中国自秦汉确立书同文制度以来,语言文字即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构件。秦代以法家行政逻辑推行“书同文”政策,通过文字统一消解六国方言差异,构建起中央集权的行政效能基础。汉代太学教育体系将儒家经典与汉字教育制度化,形成以文教化的治理传统,使语言文字成为政权合法性的符号表征。至清代,满汉双语政策虽具族群特殊性,但仍通过科举制度实现语言权力的再生产,维系了多民族帝国的文化整合。这种制度性安排揭示了语言文字教育本质上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实践路径,其效能提升需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相耦合。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审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编码与解码功能。汉字作为超方言符号系统,其表意性特征超越了特定族群的语言边界,成为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如清代满族国语骑射政策的嬗变,就体现了少数民族精英通过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转化,将本民族文化记忆纳入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过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效能提升,本质上是政治整合、文化认同与技术赋能的辩证统一。其历史使命在于通过语言符号的再生产,建构符合中国立场和国家认同的现代化主流叙事体系。

  (二)理论自觉:哲学层面的内在规律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语言统一性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产物。秦汉以降书同文制度通过语言符号的强制性规范,将分散的族群纳入统一的政治经济体系,印证了语言是特定社会集团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产物的论断。这种符号化过程并非简单的文化同化,而是通过语言符号的同一性构建社会意识的同一性,使各民族在共时性空间实现国家认同的价值共识。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园,其教育效能的提升关涉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民族地区高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本质上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构师生的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哲学实践。这种实践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的基本原理,又创造性发展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层的文化哲学支撑。同时,语言统一从来不是单向度的文化征服,而是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的动态平衡。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应继续遵循增进共同性、尊重差异性的原则,构建起语言教育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使符合中国特色的语言即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文化基因。

  二、现实缘起:民族地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困境

  要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践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在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过程中面临不少现实困境。

  (一)技术适配困境

  民族地区高校的技术应用多依赖外部标准化技术框架,其研发逻辑与地域文化生态存在结构性错位。通用教育技术工具的设计缺乏对民族地区文化符号体系、认知传统及教育惯习的系统性考察,导致技术功能供给与高校实际教学需求之间形成适配真空。技术研发主体与民族地区教育场景的疏离性,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工具文化解释力与教育实践有效性之间的双重衰减。另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资源的技术化呈现方式与各个少数民族文化认知逻辑之间存在解释性差异。数字教材、在线课程等资源开发依赖主流文化编码规则,导致少数民族语言中的隐喻系统、叙事结构与学术话语体系难以实现与中华文化符号学意义上的双向互译。这种张力在高校学术写作、文化比较研究等场景中尤为突出,表现为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意义耗散与认知负荷超载。民族地区高校在技术基础设施、师资数字素养及学术资源储备等方面的非均衡性,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标准化要求形成深层冲突。技术迭代速度与本土化改造能力的不匹配,致使引进技术系统常陷入功能冗余与核心功能缺失并存的悖论状态。

  (二)课程体系重构的深层矛盾

  民族地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课程体系重构,本质上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集中投射。其深层矛盾源于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标准化诉求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在地性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冲突,课程体系重构面临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的价值整合困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被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使命,需通过语言能力培养强化国家认同;同时,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高校课程又需承担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文化使命。二者的价值诉求在课程目标设定中形成隐性张力。

  (三)价值认知的符号性断裂

  民族地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大学生群体对语言价值的认知困境,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符号系统、社会行动逻辑与个体意义建构之间的深层断裂。这种情况与青年群体对文化认同危机的切身感知相互交织,加剧了学生对语言价值认知的碎片化与矛盾性。语言价值认知的符号性断裂,实质是现代性进程中文化主体意义世界的重构危机,即语言工具理性认知与文化主体性认同的失衡,导致学生未能充分内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战略价值与社会功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公民身份等象征意义,在地方性少数民族文化语境中遭遇解释性障碍,导致学生对语言政治属性的认知停留于表层,难以理解其作为国家治理技术与社会整合工具的战略价值。

  三、行动自觉:民族地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效能提升的实践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构了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先民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民族地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一)资源优化:构建教育公平的底层逻辑

  资源优化旨在打破地理与文化的双重壁垒,为民族地区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供普惠性支撑。围绕民族地区文化特性,构建多模态、多语种的教学资源库。通过跨学科团队协作,将国家通用语言知识点与民族史诗、传统节庆、生态智慧等文化符号有机融合,形成兼具普适性与差异化的教材体系。依托5G网络与云计算技术,搭建覆盖城乡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全域流通。通过虚拟教研室建设,推动发达地区名师与民族地区教师开展常态化协同备课,形成中央厨房式资源生产模式。同时开发智能诊断系统,动态分析区域教学短板,实现资源供给的精准投放。构建高校培养+在地孵化+持续赋能的教师发展机制。在师范院校开设民族语言文化特色专业,定向培养双语教学人才;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系统,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策略建议,形成人力资本与技术赋能的协同增效。这一阶段的资源优化不仅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通过文化嵌入与技术赋能的结合,使教育资源成为传播共同体意识的载体,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文化支撑。

  (二)情感融合:培育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

  情感融合着力于消解文化隔阂,塑造跨民族情感联结。在学校与社区层面构建常态化的跨民族交流平台。设立民族文化共生节,组织多民族学生共同策划语言文化展演;建立混班混宿制度,通过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促进语言自然习得与文化互鉴;开发语言伙伴应用程序,基于兴趣图谱匹配跨民族学习小组,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交往网络。精心设计具有情感召唤力的文化符号体系。创作多民族英雄人物双语绘本,塑造共享的历史记忆符号。这些符号生产将抽象的文化认同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在国家重大节庆与民族传统节日中嵌入语言文化仪式。通过仪式展演的语言实践,强化多元与一体的辩证认知,使情感认同在集体行动中得到升华。情感融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持续的情感能量积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政治话语转化为群体心理的现实图景,为价值认同提供情感动力。

  (三)价值认同:实现意识形态的深层锚定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而价值认同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目标,需要构建从认知建构到行为实践的全链条转化机制。历史叙事的当代重构:在课程体系中系统融入中华民族形成史、发展史与复兴史。通过语言学视角解析地名、民俗、文物中的文化交融印记,实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开发语言接触史专题课程,展现国家通用语与民族语言互动演进的动态过程,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语言学根基。建立语言能力与区域发展的正反馈机制。将普通话水平纳入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在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中设置语言能力加分项;培育语言+特色产业,如民族语言文创、跨境语言服务等,使语言资本转化为经济收益。这种利益绑定策略促使学习者主动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通过制度实践展现国家意志与文化尊重的高度统一,增强政策执行的道德合法性,最终达成“语同音、书同文、行同伦、心同向”的治理目标。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