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发展视角下对荆州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
摘要:荆州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荆州红色遗址,发现其在保护利用中存在管理维护不足、数字化水平低、文旅融合浅层化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打造红色文旅IP、创新数字化传播等策略,探索红色文化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文旅融合发展;数字化保护;荆州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一、荆州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荆州红色资源在空间上呈现“一江两岸、多点联动”的分布特征,其中洪湖瞿家湾作为湘鄂西苏区首府现存39处革命旧址,通过“修旧如旧”工程恢复了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等历史场景;石首红军树则以三棵古银杏树为核心,见证了贺龙率部驻扎的历史,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利用成效方面,周老嘴镇完成红色街道立面改造,中山公园建成数字化导览系统,洪湖瞿家湾通过修缮工程提升了旧址保存完整性。长江大学通过“生命长江”思政课堂开展红色研学,年均参与学生超5000人次。
二、现存问题诊断
荆州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双重挑战:保护层面上,设施老化与权责失衡问题突出,南平文庙石像残缺、洋码头木质结构腐朽……72%的遗址因维护缺位濒临消亡;洪湖瞿家湾虽投入1.6亿元实施红色小镇修缮,但39处革命旧址中仍有部分展陈设施陈旧,2023年游客量仅20万人次;石首红军树虽经检察机关推动复壮工程,但周边停车场、解说系统等配套设施滞后,年接待研学团队不足50批次。在开发层面上,低效运营与产业脱节并存,83%的游客反映展陈依赖静态图文,红色文化传播碎片化严重,仅35%本地居民知晓柳直荀烈士事迹,石首红军树廉政教育、生态研学等衍生功能开发不足;产业融合流于表面,红色旅游二次消费占比仅15%。
三、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一)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体系
针对不同层级资源实施差异化管控:将周老嘴湘鄂西旧址群、洪湖瞿家湾革命旧址群划定为“核心保护区”,通过封闭式管理与修缮工程严守历史原真性;将沙市洋码头、石首红军树周边区域设为“缓冲区”,植入红色主题业态,平衡保护与利用;同步设立“外围协调区”,通过立法划定生态红线,保障红色资源与自然景观的协同共生。同时,搭建“红色荆州”智慧化保护平台,集成GIS定位、VR导览等功能,对周老嘴、瞿家湾等核心遗址进行三维数字建模,建立文物修复数据库,实现保护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
(二)打造红色文旅IP矩阵
强化区域联动与场景创新:设计“初心之路”红色经典线,串联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核心节点;推出“工运风云”工业遗产线,融合红色文化与本土人文。同时,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在洪湖瞿家湾景区推出“洪湖赤卫队”实景演出,结合无人机编队重现芦苇荡游击战场景;在监利周老嘴打造VR“智取监利城”互动体验馆,年接待能力达30万人次;在石首红军树增设AR历史场景还原系统,游客通过扫描树体即可“穿越”至1931年湘鄂西苏区法治建设现场,增强体验代入感。
(三)创新数字化传播体系
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网络:一方面,运营“红色荆州”抖音号,策划“党史微课堂”“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等栏目,开发“红色荆州”微信小程序,集成语音导览、AR打卡、文创商城等功能;另一方面,跨界联动扩大影响力:联合喜马拉雅推出“红色荆州”有声书专栏,讲述“洪湖赤卫队”“红军树下的秘密会议”等本土故事,年传播量突破百万次。
荆州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需突破传统思维,通过技术创新、业态融合、机制创新实现破局。本研究提出的“数字赋能、跨界融合、市场运作”路径,既是对革命精神的当代诠释,更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期待通过系统性谋划,让红色基因真正成为驱动荆州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