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以重庆蜀绣为例
在全球化进程重构文化生态的当代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机制面临多维度的传承困境。国际中文教育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其教学实践亟待突破语言本体的知识框架,构建文化认知的深层系统。本研究聚焦重庆蜀绣这一以针法体系严谨著称的巴渝非遗典范,通过解构其纹样符号的语义网络与工艺流程的知识谱系,揭示非遗技艺融入语言文化教学的交互路径。当刺绣工序的认知模块转化为具象化教学资源时,既可形成语言习得的情景化认知图式,又能建构起文化阐释的实证性维度;而国际中文课堂则演变为动态的文化解码场域,通过纹样解读、工序模拟等交互行为,实现着传统技艺的符号转译与文化记忆的当代激活。这种双向建构模式不仅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教学法创新方案,亦在国际化传播层面重塑着非遗文化再生的实践范式。
一、挖掘重庆蜀绣的文化内涵
院校要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融入重庆蜀绣文化内涵,需构建分层递进的课程融入体系以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元素的有机衔接。院校可首先成立由中文教师、非遗研究者、蜀绣传承人共同组成的跨学科教研团队,系统梳理蜀绣文化内核,从中提炼可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涵盖蜀绣历史沿革、技艺特征、图案符号及传承故事等方面,如明清时期蜀绣在长江流域的商贸传播历程、“水路留白”“抢鳞叠翠”等独特针法的文化寓意、龙凤与芙蓉花及吊脚楼等地域特色纹样的象征意义,还有当代蜀绣大师的创新实践事例,将这些要素转化为语言教学的文化载体并形成“文化知识点—语言教学点—跨文化讨论点”的转化清单。在课程设计层面,院校要针对不同中文水平的学习者制定相应的融入方案:初级课程注重基础词汇与蜀绣直观文化符号的结合,如在词汇课中引入“绣针”“绸缎”“纹样”等专业术语,搭配蜀绣实物图片与短视频,通过情景对话练习来描述蜀绣工具;中级课程结合语法教学,设计“蜀绣技艺流程”叙述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连接词梳理“选稿勾稿—劈丝穿针—分层施绣—修边装裱”的制作步骤,同时融入对“精益求精”“耐心专注”等工匠精神的阐释;高级课程则聚焦于文化深度解读,在阅读课选取蜀绣相关的学术论文、非遗保护政策文件,在写作课布置“家乡传统手工艺与蜀绣的文化比较”研究报告,在口语课组织“非遗传承中的传统与创新”辩论活动。
二、设计重庆蜀绣主题教学活动
院校还可设计重庆蜀绣主题教学活动以增强文化体验效果,依照“感知—理解—表达”的认知规律,借助多模态、互动性教学形式让国际学生在参与中实现文化体验具象化。院校可构建“课堂内主题模块—课堂外体验项目”的双层活动体系,课堂内开设“蜀绣文化工作坊”,初级阶段开展“蜀绣纹样识读”活动,提供印有典型纹样的卡片让学生分组识别图案元素,如辨别“鲤鱼跃龙门”与“鸳鸯戏水”的不同寓意,并结合词汇学习用中文描述纹样承载的吉祥含义;中级阶段组织“蜀绣技艺微模拟”,利用简化的绣绷和彩色丝线让学生体验齐针、抢鳞等基础针法,在操作过程中学习“穿针引线”“上下翻飞”等描述动作的动词短语,同步开展“技艺难度挑战”口语活动分享操作中的困难与感受;高级阶段实施“蜀绣文化策展人”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在虚拟情境下选择展品、撰写解说词、设计布展方案并模拟导览,全程用中文完成方案汇报与互动答辩。院校还应在课堂外创设“蜀绣文化沉浸日”,组织学生参观重庆本地蜀绣博物馆、非遗工坊并开展“跟着传承人学手艺”实践活动,参观前发放标注重点展品文化背景与语言知识点的双语导览手册,参观中设置“文化发现任务”让学生用手机拍摄具有语言教学价值的展品细节,如绣品上的题字、纹样中的符号,并用中文记录“我发现的蜀绣文化密码”,参观后通过照片展示、小组汇报等形式举办分享会,将直观体验转化为语言输出练习。此外院校可结合传统节日设计特别活动,如春节前开展“蜀绣生肖贺卡制作”,让学生在绘制生肖纹样时学习“龙腾虎跃”“马到成功”等相关成语,并用中文撰写祝福语寄给国内外友人。
三、开展重庆蜀绣实践教学
院校还可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蜀绣实践”必修模块,分三个递进阶段推进教学。初级阶段着重基础技艺体验,由经过教学培训的蜀绣技师指导,学生学习穿针引线、绷架固定、平针绣等基础技法,完成“蜀绣杯垫”“姓名绣片”等简单作品,学生在此过程中需用中文记录操作步骤,并撰写操作报告。中级阶段则提升至图案设计与组合针法,学生分组设计具有个人特色的蜀绣纹样,如可将家乡标志性建筑与蜀绣传统针法结合,合作完成“文化融合挂毯”,并用中文阐释设计理念,录制短视频参加校内文化作品大赛。高级阶段对接真实非遗传承场景,与重庆本地蜀绣企业合作开设“非遗传承实战课”,学生参与企业的真实订单项目,如小型文创产品绣制,在传承人指导下完成从用中文洽谈纹样修改意见等客户需求沟通到作品交付的全流程,最终成果计入实践学分。
四、结语
“非遗传承”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在重庆蜀绣的实践探索中,为两者的协同发展开辟了有效路径。院校将蜀绣文化内涵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以主题教学活动增强文化体验,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应用能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国际学生触摸到蜀绣作为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还让中文学习超越语言符号层面,成为感知中华文化肌理的重要途径。在后续的教育实践中,院校需持续深化非遗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机制,以创新思维突破既有模式,让重庆蜀绣这类非遗瑰宝依托国际中文教育的传播网络,实现跨文化语境下的价值传递。院校既要在传承中守护非遗的文化根脉,又要在教育实践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文化的独特标志通过语言教育的桥梁,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更广泛的文化共鸣,推动非遗传承在国际化进程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文章来源:《重庆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273.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