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家庭教育的路径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而是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升华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给人带来深刻的教育启迪。儒家文化中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不仅可以提升国民素质,还可以推动社会文明。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朱子家训等都蕴含着家庭教育的传统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从古代的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舍生取义到近现代的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这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舍小家为大家”的赤子之情。
其次,它有助于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精神,弘扬社会关爱,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来倡导宽广的胸怀,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需要同理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不透露着包容友爱的思想,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充当快节奏社会的润滑剂,形成推动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
再次,它有助于提升自身人格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正心笃志、崇德弘毅,激励着无数中国人追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性。在新时代,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强调的是“正心”和“善德”,立德是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人生“三不朽”的最高标准。古人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友善等都是人格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还提供了中华文明的伦理智慧。人无德不立,没有坚定的信仰和理想,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就可以为自身人格修养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困境
思想上认知度和重视度仍需加强。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深入家庭教育实践中。在经济落后地区,部分教师和家长缺乏有效培训和指导,无法看到传统文化的“无用之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度不够。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改变经济困境的现代科技知识,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对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影响。
内容上广度和深度需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其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充分。比如,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课程、教材等,但目前的资源开发依旧薄弱。另外,随着手机端视频号的兴起,相关融合教育也呈现零散化、碎片化倾向,未能形成科学全面的育人体系。
融入模式上创新性不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多以讲授式为主,授课资源不够丰富,授课方式比较陈旧,学生缺乏主动性和深度体验,加上考核评估制度不够完善,也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创新性不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讲好家风家训故事。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涵养好家风,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蕴藏其中,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又是为人处世、兴家立业的基本准则。古代的《颜氏家训》提出:“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朱子家训》写道:“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钱氏家训》指出:“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这都说明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是家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人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现代以来,无数杰出人物,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十分重视家风建设,身体力行培育高尚情操,生动诠释家风家教的重要性。在平日里,应引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开展传承好家风活动,讲好家风家训故事,涵养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品质,筑牢廉洁防线,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拓展家庭教育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传播路径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家庭教育载体也要随之拓展与升级。比如,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内容,以此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同样也可以构建线上教育平台,丰富家庭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还可以利用AR、VR技术打造智慧课堂,构建三维模型,还原历史场景,让古代文物开口说话,通过技术转化让文化典籍变成立体可感的数字形象,给予学生直观体验,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沉浸式学习生态。
创新家庭教育模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结合有风景的思政课和行走的思政课,开展好现代家庭教育。比如运用书院文化来洗涤心灵,涵养美德。岳麓书院享有千年学府之美誉,可以组织教师、家长、学生前往岳麓书院学习聆听专家、学者演讲,培育家国情怀。比如还可以运用经典诵读、国学演讲、话剧表演等来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鲜活的第二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不是学校、家庭或者社会单方面的事情,而是需要校家社协同育人来形成教育合力。2024年,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这一方案充分说明协同多元教育主体、统筹多方教育资源、协调全过程环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三全育人”的重要性。利用关键时间节点,开展礼仪教育,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比如组织学生在端午节开展祭祀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背后蕴含的爱国精神,学习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崇高品格。借助非遗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域开展有特色的研学活动,让学生传承非遗技艺,感悟人文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汉字博物馆里学习汉字演变规律,体会古人造字的智慧,跟随名家练习书法,使他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给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之心和利他之心,孩子们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更好地塑造人格,培养其同理心和宽容心,更能懂得关爱与帮助他人。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不是唱独角戏,而是需要统筹多方资源打造“教联体”,支持校家社协同育人。在实践中注重家庭、家风、家教,积极传播中华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诚信友善等正确价值观念,厚植家国情怀,培育文明风尚。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有助于践行培根铸魂育人使命,进一步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文章来源:《重庆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273.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