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的策略与采编技巧
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共享时代,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手机和电脑逐渐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现在人们获取新闻信息不再依赖传统的报纸和广播电视,更青睐于互联网方式、新媒体渠道。广播电视新闻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生存发展,必须制定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对传统的采编制作方式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的新特点
(一)传播方式多样化。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不再依赖原来的收音机、电视机这样的传统方式,通过互联网支持下的电脑与智能手机传播广播电视新闻,具有不受时间、空间、信号传输条件、收听收视设备限制等优点,逐渐成为视听节目传播的重要渠道。大家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地铁里、公交车上,还是在自己家中或者朋友聚会场合,无论是在工作学习之余,还是在夜晚休息之前,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使用手机刷一下当天的新闻。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形式与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受众对象多元化。在“互联网+”的时代,新闻传播方式多样化决定了受众对象的多元化。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逐渐转向智能手机,手机上的新闻平台与软件也是各种各样,比如说“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各个自媒体平台等等,形形色色的新媒体终端覆盖着不同类型的人群。这样的时代新特性让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对象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人群,除了传统的听众、观众以外,还有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的人们,受众对象趋向于多元化。
(三)视听时间碎片化。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交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时间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当然也包括碎片化的收听收看。在这种情况下,集中时间、固定时段播出的广播电视新闻已经无法满足很多受众的收听收看习惯,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收听收看新闻,就成为越来越多受众的选择。
(四)新闻采编制作方式多样化。长期不变、传统的套路式广播电视新闻往往容易引起受众审美疲倦,从而导致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不敢兴趣。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受新媒体的影响,广播电视新闻制作方式也开始变得多样化,如,在线直播、嘉宾在线评论、热线或微信互动、短视频、微视频等,这样就更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二、“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策略
(一)广播电视新闻主动融入新媒体。“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流行,对于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从长远来看,更多的还是机遇。广播电视新闻人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放弃“老大”思想,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拥抱新媒体、融入新媒体。不仅要在新闻栏目上嫁接“两微一端”、拓展传播渠道,还要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上进行改革,全方位地深度融入新媒体,既扬我所长,又博采众长,打造公信力、传播力领先的“广播电视+互联网”全媒体新闻平台。
(二)广播电视新闻分发入驻其它新媒体。“互联网+”时代,尽管新媒体方兴未艾,但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在公信力、精细化以及总体技术水准方面,还是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我们可以借助自身的“内容”优势,打破门户界限,探索内容分发合作新模式,把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分发入驻到其它新媒体平台,“借船出海”“借梯上楼”,最大限度地拓展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与覆盖。
(三)坚持“内容为王”,弘扬自身优势。“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要与时俱进,主动融入新媒体、借力新媒体,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放弃自我、盲目跟风。相反,我们更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内容为王”方面深耕细作、狠下功夫。一方面要实施亲民化的新闻策略,坚持“三贴近”原则,把话筒和镜头对准基层大众,让广播电视新闻能够反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与诉求,最终保证传播出来的新闻能够受到大众群体的喜爱。另一方面,要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精心策划选题,精心采编制作,保证广播电视新闻的公信力和质量水平。
三、“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
(一)多做短稿。要适应许多受众“时间碎片化”的新形势,最大限度地提升短稿率,多发短消息,多做短视频、微视频、微评论、微图文等,使得受众有时间、有兴趣收听收看。对于某些影响较大的、典型的新闻事件,可以从不同的侧面着眼,制作成若干条短稿,发到新媒体平台上。如,2019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5分4秒的长消息,同时又制作了《习近平:中国人工林世界第一》《习近平:祝孩子们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走!跟着总书记去植树》等短消息,分发到新媒体平台上,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先声夺人。在受众碎片化、刷屏式接触新闻的情况下,如果3秒钟之内抓不住受众的眼球,他就会走掉了。因此,在新媒体平台上播发的广播电视新闻,如果再沿袭传统的“主持人播报导语——新闻由头——主体正文”路子,就吸引不了受众,也就实现不了新闻传播的目的。因此,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广播电视新闻,应该直奔主题,并且注重现场声音、画面的冲击力,做到先声夺人,牢牢抓住受众。
(三)时效+权威。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有新媒体思维,学会全媒体采编的方法技巧。抵达新闻现场后,可以利用移动传输设备,第一时间向新闻主编传送新闻事件的现场音视频或图片资料,以便抢占新媒体先机。同时,还要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采访有关方面负责人,发“官方消息”;邀请有关权威人士作为嘉宾,做“官方评论”,使广播电视新闻以无以伦比的权威性、公信力牢牢占领新闻舆论主阵地。
(四)吸引受众参与。“互联网+”时代,受众参与广播电视新闻的形式很多,除了热线电话、微信参与互动交流以外,在智能手机普及和手机拍摄高清化的今天,受众在新闻事件现场的“随手拍”视频,往往更能被受众所喜爱。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该开设专门的平台和通道,方便受众传稿。还可以围绕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交通违章),开展“随手拍”有奖征稿活动,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和关注广播电视新闻。
(五)创新制作技术。采用虚拟主持人、三维动画等后期制作技术,增强电视新闻的新颖性、可视性。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对新形势、新特点,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创新采编制作技巧,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就一定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新的发展。
本文来源:《记者摇篮》:http://www.zzqklm.com/w/xf/2273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