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下媒介的演进
一、技术发展过程
1.印刷技术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在技术的发展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5世纪时期,德国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出了完整且有高效的印刷程序,这使得平面媒体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从而使知识的传播不像原始时期那样困难,当时已经有流行印刷的新闻传单,之后在17世纪初开始兴起定期报刊。现代报纸体系的形成是由于各式各样的技术革新造成的,但是自15世纪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到后来19世纪初,平面印刷术一直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直至蒸汽式圆筒印刷术的出现才使得批量印刷得到改变。在19世纪中后期,由于报刊的壮大,读者数量增多,轮转印刷术得到普及。直至今日,随着印刷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从原始的铅字印刷到现在的激光照排,从卫星传版到直接输出整页彩色版面等先进技术不断发展,这些技术不断在报纸印刷得到应用。数字印刷技术的普及给未来报纸的发展带来变化。
2.电子技术
无线电通信技术在广泛应用时,科学家利用无限电技术传播语言和声音。最早尝试通过无线电技术传送有声语言的是费登森,他是美国的物理学家,在1898年研制出可以传送声音的无线电话,第二年,他又发明了一种用于无线电话十分灵敏的电解波器。随着无线电技术的不断突破,费登森不再满足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进行"点对点"的通讯,他开始尝试进行"点对面"的传播。1902年,他又研制成功一套可传送语言的传声设备,为无线电技术进行"广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6年无线电广播出现,之后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出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播技术迅速发展,90年代数字音频广播出现,以及电视媒介的发明体现了电子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从黑白电视的发明到彩色电视的问世再到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乃至新兴数字电视,电视媒介的发展同样体现了电子技术的进步。
3.光电转换技术
光电效应在理论上证明了任何物体的影像都可以转化为电子信号进行传播,这为电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首先对电视技术研究有成效的是德国科学家,1880年,德国人李伯莱发明了电视转盘扫描方式,通过硒元素的光电效应实现将物体的影转化为光信号。之后是德国尼普科夫的圆盘扫描法,解决了电视机械扫描问题,此后科学家们完善电视技术,也将电视技术的研究推向深入。
4.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是指运用数字0和1进行数字编码, 借助和依赖计算机、通信卫星和光缆等设备, 进行传输、表达和处理信息的技术。数字技术包括对数字的编码、压缩和储存, 数字的传输, 数字调制和数字解调等技术。数字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信息的媒体有很多种,如字符、语言、声音和图像等,这些信息媒体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一是难以交流、交换,二是信息量太少,数字技术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数字技术带来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新媒体的层面上,例如互联网。数字化的概念最早提出在尼葛洛庞帝写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
数字技术所拥有的海量信息存储的特性使得整个社会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存储空间被推向无限大,因而为快速的网络信息获取,为信息的编辑、存储、传输、处理的社会化搭建了平台,并使批量信息处理成为可能。数字技术将海量信息的双向传输变为现实,与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相比,数字技术的海量双向传输使信息的双向传播提供基础和条件。数字技术的特点是多媒体的融合,在数字技术的条件下,文字、声音、图像实现了全方位的贯通。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必然会引起媒体的革命性发展。
二.数字技术下媒介的演进
1.印刷技术推动印刷媒介的出现
在印刷技术的推动下,首先出现的印刷媒介是书籍,它是先于报纸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接着是报纸的出现。由于数字技术的推动,印刷媒介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出版方式-按需出版,这个新型印刷工艺是将原色印刷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在一起,把图书内容数字化,在专门的激光打印机上利用电子文件进行高速印刷书页,再由专门计算机完成折页、配页、装订等一系列工序。按需出版可以随时开印,省去了传统媒体书籍印刷中费时又昂贵的制版工序,同时内容按顾客需求增减重组,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
书籍与新媒体结合,产生了光盘型和网络型书籍,网络图书可以在线阅读,被称为电子书。同时新媒体书籍通常还具有超文本和超媒介的功能。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刊利用数字技术与网络媒体结合,报刊独立创办网站,出现了新一代的数字报纸,其版面与传统报纸一致。并且报刊媒介与电信技术结合,出现了手机报。
2.电子技术推动广播媒介的出现
印刷媒介在大众传播中漫长的统治时代结束于广播媒介的出现,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广播具有传播的迅捷性、广泛性、感染性,这些都是印刷媒介所不具备的。广播媒介的诞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为社会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实现了人的耳朵的延伸、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数字广播使人们随时随地感受到广播带来的好处。广播媒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了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开设了电台网站。广播媒介依托互联网开通网上直播,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广播信号的覆盖空间。
3.光电转换技术推动电视媒介的出现
20世纪30至40年代,是电视媒介正式诞生与初步发展的时期。电视媒介第一次实现声音和画面同时传播,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多维传播,其现场直播增强了参与感以及现场感。电视媒介是最具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视媒介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冲击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有着独特的传播优势。有线电视的发展对电视业的变革带来动力,专业化的频道出现也为传播带来了重大变革也就是分众传播。同时卫星电视也促进了全球传播的迅速发展,它使得信息传播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开阔了观众的眼界,卫星电视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3.数字技术推动新媒介的出现
网络媒介是最先被认可的新媒介,交互性是其最有影响力的特征。传统的大众媒介使受众处在"你登我看""你播我看"的被动地位,网络媒介使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检索信息。网络媒介给予网民话语权,任何用户都可以自由发布自己的信息,也可以自由的选择和分享网络上丰富。广泛的信息。
三.数字技术驱动下媒介发展的趋势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媒体发展的新阶段受到广泛关注的是媒介融合的出现。媒介融合的概念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浦尔首先提出的,是指各种媒介的平台化、数据化、智能化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特点,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其核心在于媒介的智能化。
对于媒介融合,蔡帼芬教授认为是新旧媒体的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媒介融合是一种发展趋势,预示着传媒领域将会进入一个"大同世界"。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上的融合,关键在于数字革命,即数字信号代替模拟信号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
媒介融合在智能化的影响下会体现出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三个特征。首先第一个特征是万物皆媒取代人类主导发展,其次第二个特征是由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广泛运用,促使人和机器的智能融合成为可能,再者是在技术层面上呈现的第三个特征是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以及机器洞察人心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智能化媒体呈现出自我进化的特点。
在新闻的生产方面,结合智媒化的新特征,能够生产出个性化新闻、机器写作新闻、传感器新闻、临场化新闻以及分布式新闻等融合新闻的新形式与新产品,有利于新闻信息的有效采集与快速发布,更新报道形式, 满足用户需求,增强交互性、体验感与现场感,实现传播的精准化、分众化,从而加强传受双方的互动与反馈,增强融合新闻产品的传播效果。
在互联网环境下,媒介融合在互联网环境的作用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及迅速的发展。虽然在实践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可以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改善措施等方法,从而促进媒介融合理念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媒介融合在更新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失范等问题,所以它是一把双刃剑。在未来的发展中,需给予伦理与规范更高的关注度,分清虚拟与现实、数据与隐私、人与机器的伦理界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提高伦理与规范的关注度,为促进媒介融合的发展营造更为优质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未来媒介融合的新发展。
结语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介的变化,不管是从早期的印刷术到之后的数字技术,在未来,媒介呈融合发展之势,新媒介的融合和原有媒介的融合会成为大众媒介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本文来源:《声屏世界》:http://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