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党纪教育内容与方法创新研究

作者:雷坤,胡涵来源:《经济导报》日期:2025-11-03人气:11

摘要:本文围绕党纪学习教育展开,强调要将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始终。当前党纪学习教育内容体系存在局限性,包括内容同质化与针对性不足,教育内容与地方治理情境适配性差,理论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失衡,以及教育内容动态更新机制缺失,更新滞后于违纪形态演变。为此,需采取协同创新路径,构建动态化、立体化、情感化的教育内容供给体系;打造智能化、实践化、精准化的教育方法实施模式,加强新媒体矩阵应用,以数据驱动评估;构建规范化、协同化的长效制度保障机制,建立动态更新审核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化平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纪律保障。

  关键词:党纪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一、当前党建教育局限性分析

  尽管现有党建教育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制约了教育效果的深度释放。

  (一)内容同质化与针对性不足

  要把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突出学习的自觉性、恒久性,使党的纪律成为党员干部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1]。当前党纪教育存在显著的内容同质化困境,表现为教育内容与地方治理情境的适配性不足。深层矛盾在于教育供给侧的“制度惯性”与需求侧“差异化治理”的结构性张力,未考虑具体实际供给模式的本质,忽视了不同区域权力结构、产业特征与教育情况的差异性。当教育内容未能嵌入实际工作场景,纪律规范便难以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准则,导致警示教育陷入“理论悬浮”状态。

  (二)理论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

  党纪教育体系面临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构性失衡困境。以“知识本位”为导向的传统模式过度强调纪律条文的形式化认知,忽视规范适用能力的系统建构,致使基层在复杂治理场景中陷入“知而不行”的实践困局。教育目标的设定偏差割裂了规范认知与实践行为的转化逻辑,教学范式的固化也进一步加剧了知行鸿沟。学习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割裂,教育过程缺乏对治理复杂性的深度解构,使规范适用沦为教条式条文对照而非能动性实践选择。

  (三)教育内容动态更新机制缺失

  现行教育课程体系对这些新兴领域的覆盖存在显著不足,多数教材仍聚焦传统领域,未能形成对前沿风险领域的系统理论阐释与实践指导,表现为教育内容更新滞后于违纪形态演变的结构性矛盾。教育内容更新主要在重大政策调整或典型案件暴发后集中进行修改,缺乏对违纪形态演变的动态监测与持续响应。这种周期性、被动式的更新方式,导致教育内容与实践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

  二、党纪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协同创新路径

  (一)构建动态化、立体化、情感化的教育内容供给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组织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2]党纪教育体系优化的核心路径在于构建动态适配的内容供给机制。因此,要依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将政治监督、作风建设、反腐败斗争等核心领域分解为独立教学模块,形成“主干稳固、支脉灵活”的架构体系。同步推进案例资源的体系化建设,需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案例共享平台,在确保核心案例规范统一的基础上,建立差异化案例分享机制,形成共性规范与个性经验互补的案例资源库。

  (二)打造智能化、实践化、精准化的教育方法实施模式

  一方面,加强对新媒体矩阵的应用,实现碎片化传播与深度学习的平衡,构建“短平快+系统化”融合传播体系,以当前影响广泛的短视频传播方式,将党纪内容进行深入视频化处理,提升党纪内容的传播广度和学习深度。另一方面,多维度采集数据,搭建起丰富、多元、客观的数据库以分析党纪学习成效和学习问题,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找出集中体现的问题,搭建适应形势下党员干部培养的学习机制,以大数据分析来驱动育人模式转变,实现从经验判断到精准优化的范式转型。

  (三)构建规范化、协同化的长效制度保障机制

  不断破除各类型的壁垒,搭建起一体化的教育资源枢纽,全面建立起动态更新的教育内容审核机制,搭建“定期评估—快速响应—权威发布”的动态调整平台,将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党纪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平台。根据现实问题,组建专家组对党纪教育内容、过程和结果进行研判,并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成效,使党章党规党纪深入人心,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拓展和向纵深延伸的基本要求[3]。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