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网络次生舆情的应对之策——以无锡高架桥坍塌事件为例
随着5G技术的到来,技术革命的风潮席卷而来,与此同时,社会公众的主体意识也有了巨大的觉醒。媒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的政治权利延伸,更多的是扮演消息的传递者,舆论的引导者,舆情的监督者。但由于一些媒体不能及时转变角色,在网络舆情高度透明化的今天,次生舆情伴随而生。网络次生舆情是指由在网络热点事件之中衍生出新的舆情事件,负面的次生舆情会动摇主流舆论的权威性,致使公众对媒体的信任缺失,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事件概述
2019年10月10日晚6时许,江苏无锡312国道高架桥发生坍塌,造成3死2伤。事故调查组初步分析表示,该事件由运输车辆超载所致。微博认证为无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的无锡发布,却在当晚的7时和8时许分别发布了执行房地产利率新政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到歧视的问题,而对312国道锡港路上跨桥“10.10”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在次日5时许对外作出正式回应,网友戏称无锡的网宣部门是否被人外包?为何在视频早已流传出来,民众纷纷关心现场伤情、事故原因的时刻,官博却接连发布两条不相关的微博,似有模糊焦点之嫌;又距事发长达十一个小时之久的次日对外作出回应,也有躲避热点之疑。面对网友的质疑,官博在13日痛批网络谣言与自媒体,文章虽然发布不到一个小时,当地主动删除,但产生的众怒问题并没有消失。人民网等权威媒体立即对此事进行了评论,人民网评:舆论为什么对无锡发“脾气”?制止谣言传播本该与及时发布信息是并行不悖的,在受众那里,后者甚至要远远优于前者。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更加止于公开,唯有让权威信息跑在小道消息前面,才能有效疏解群众的焦虑。
二、网络次生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冲击主流媒体权威性
无锡发布作为无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它承担的不仅仅是对外信息发布,更承担了政府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全媒体时代下,网友更愿意倾向于网络大V的意见,对官方媒体的报道不屑一顾,认为官媒报道时间长,模糊新闻热点话题,有推脱责任之嫌。在主流媒体的传播渠道和信息载体的优势已去,自媒体的盛行和活跃对主流媒体的传播效果和舆论引导形成了明显冲击和阻碍。
(二)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危机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无锡发布接连发布无关新闻,对热点事件回应时间过长,在面对网友质疑时更是做出了不当回应,不仅未能将舆论向正面方向引导,反而引发了网友对事件无端的揣测,使得负面次生舆情爆发。无锡发布在13日回应的短评中,将网络舆情的发酵归因于是面对重大事故的自嗨,悲情的意味很少,认为网友对于重大事故的关注并没有足够的关爱,更多是出于看客心态。这篇短评虽然发布不到一个小时就被官博删除,但还是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纷纷发帖吐槽无锡发布敢发敢删,却不敢认错的官老爷作风,随之质疑媒体监督大环境差,权力滥用,认为自媒体还保留一点点监督力。网民对待媒体更多的是质疑与审视,而信任在一次又一次的负面次生舆情中消失殆尽。
(三)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基数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们必须在主流意识形态上有着基本一致的观念,这时候主流媒体对意识形态领域把控的必要性就一展无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强做大主流舆论,事关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巩固”、“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次生舆情的负面影响冲击主流媒体的权威性,致使公众对媒体的信任缺失,势必会削弱主流舆论的传播力,不和谐甚至反动言论会趁虚而入,扰乱健康的舆论传播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网络次生舆论的产生原因
(一)主流媒体对原生舆情的报道失声
根据卡茨、布鲁姆勒等人在1974年发表中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开始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后根据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来选择要接触的媒介,接触的结果分为两种,满足或未被满足,无论接触的结果如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对媒介的印象,作为下次媒介选择的依据。在重大事故发生的当时,公众由于对信息掌握有限,出于对事件信息的渴望和关注,把目光锁定在拥有信息发布权威性的主流媒体上之时,媒体的逾时不报,模糊焦点,使得网友与媒体之间产生信息逆差,由于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引起了网友对政府部门和官方媒体的质疑,在这次的无锡高架桥坍塌事件中,本来网友关注的该是事件的伤员情况、原因本身,但无锡发布官博的事后连发两条无关微博,在11个小时之后发布事故信息,认为是自媒体博眼球假慈悲式的祈祷,使得舆情迅速转向为政府不作为。媒体逃避热点等各种负面次生议题。
(二)网络意见领袖引领舆论走势
网络意见领袖是在网络空间中提供信息,并在极大程度上能左右一部分人意见的群体,他们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尤其在公共事件中,在舆论喧哗中影响格局的变化。如今舆情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2.0时代,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次生舆情发酵的关键环节。在此次无锡发布回应高架桥事件中,引发的次生舆情就跟意见领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原生舆情发生之时,热心网友上传了现场视频,许多网络大V、自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转载了视频并报道最新伤员情况,高架桥坍塌的新闻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并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作为官方微博的无锡发布报道迟,发布无关信息、认为自媒体是假慈悲博眼球式的同情,呼吁网友要理性的关爱重大事故,迅速激起了网络大V和网友的口诛笔伐,人民网评无锡要做的改变刻板说教的传受模式,以平等姿态与网友对话。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在此次原生舆情发生时抢占了舆论制高点,首先上传事故现场视频并对事故进行发声,而后在媒体处理舆情不当的状况下迅速提出质疑,产生了次生议题并引发了次生舆情。
(三)反沉默螺旋成为网络社交新常态
沉默螺旋理论前提是假设人都是害怕孤独的个体,会担心自己提出不同意见而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而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个体更加趋于积极的表达个人观点。于是,反沉默的螺旋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主要阐明了民众在网络空间表达是不用过多的去顾虑“意见气候”形成的压力,积极发表意见从而寻求价值观一致的集体。这样持“一方观点的少数派”会获得越来越多认同者,最终在舆论斗争中实现反转。在以往,主流媒体象征着政治权利自上而下的延伸,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民众往往在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作用下,因为害怕异化而舆论意见是高度统一的,甚至容易陷入“真理制度”。而现在,互联网以它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的特点,民众的主体意识觉醒。积极的在公共事件中发声,自我表达和自我表达分享成为社交常态。此次事件中,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带领下,网友也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在网上进行讨论质疑,是网络次生舆论的主力推动军。
四、网络次生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主流媒体合理运用“议程设置”功能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已经很难掌握到突发事件的第一报道权,很难在报道源头上掌握舆论导向。因此更应当合理研判舆论动向,顺应舆论大方向,合理运用“议程设置”功能,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深入报道、连续报道上多下功夫,在次生舆情出现时抓住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准确把握公众在次生议题上的诉求,以缓和舆论压力和社会恐慌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平台建立网络信息净化机制
简单的原生舆情事件在通过媒体不规范报道和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必然会发酵成被公众舆论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民众在这一刻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而对事件本身的真相往往并不会得到关注。而网络次生舆情通常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民众对社会现状过于悲观,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言论自由是相对的,是建立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上的 ,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建立网络信息净化机制,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倡导互联网行业自律,及时遏止谣言的传播。在次生舆情发酵时,积极主动的向民众报道事实真相,同时也对不实传言进行澄清,确保网络空间信息的净化,避免次生舆情走向不可挽回的态势。
(三)新闻从业者培养“分针”意识
马克思曾在主持报纸工作的时候对刊物主编说:“您在哲学和神学新闻中心,所以我很希望从您那里听到一些有关时局的消息。这里固然可以看到时针的运动,但是看不到分针的运动”。“分针意识”常常使马克思主刊的报纸独占鳌头,在当代以秒记时的全媒体传播时代,对时间的高要求自然是不言而喻了。我们要有24小时的发稿意识,特别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时,要让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抢占制高点,减少与网民的信息逆差,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头,在源头阻断次生舆情的出现。
五、结语
本文意图寻找原生舆情和次生舆情的链接节点,在节点处寻找应对次生舆情的应对策略,在原生舆情报道中面对公众关注热点不失声不缺位,及时有效回应民众关注点。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政府和主流媒体引导舆情方向,抢占舆论制高点,以权威信息疏导民意;自媒体平台后台把关筛选信息谣言,对谣言制造者再传播者进行法律规制,净化网络信息机制,多方合力消解次生舆情的负面影响。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