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新闻论文 > 正文

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现实困境与适用性研究

作者:王璐来源:视听日期:2021-01-05人气:5871

本文围绕“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核心内涵和时代背景,研究“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现实困境和适用性问题。并结合心理学视角,通过案例分析对该问题进行探究。分析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挑战,存在方式随之发生变化,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沉默的螺旋”概念辨析

“沉默的螺旋”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存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积极表述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时并不总是大胆直接的。在表达意见之前,人们往往会观察身边大多数人的看法。当人们觉察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环境”不冲突时,往往敢于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发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环境”相冲突的时候,迫于“周围意见环境认知”的压力便压抑自己的看法,转为沉默或观望态度。逐渐形成沉默者越来越多、发声者越来越主动的态势。

根据该理论的“三个命题”,笔者认为该理论的重要前提是人们惧怕被孤立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面的场景使“意见气候”的压力增大。同时,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特性使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感知多数意见的重要途径。

此外,诺伊曼认为这种心理并非绝对稳定不变的,如果劣势意见被其他人或群体认可时,“沉默”态势就可能发生转变。另外,根据所讨论事物性质的差异,恐惧心理并非绝对。当讨论的问题是伦理道德性质时,优势意见会产生压力,但当讨论科学问题时,优势意见并非正确意见,“意见气候”的压力未必奏效。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现实困境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声,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传统媒介结构受到冲击,“沉默的螺旋”在该背景下也面临困境。

(一)网络的匿名性为公众提供了自由的表达空间

互联网使传统人际间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转变为通过电脑交流的新方式,这样的环境让参与者从感官上减少了现实性的孤立感,个体可以大胆随意地发表个人看法而较少顾及社会规范和道德的约束,心理“安全感”增强。持少数意见的人们敢于突破内心恐惧发表自己的见解,该环境使“沉默的螺旋”的重要心理前提即害怕被孤立而不敢发声的心理负担大为削弱。

(二)网络空间的多元观点影响“合意”的形成

由于网络传播同时具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的特点,网络空间的意见更加多样化,意见气候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多数”意见的感知变得模糊。进而“从众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们摆脱了现实的压迫开始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意见相同者来消除孤独和恐惧,大大增强了表达个人观点的信心。但在网络世界中个体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通常会与意见相同者达成小范围的“合意”,但在更大范围中会认为自己的观点也是其他人的观点,出现“镜式知觉”和认知偏差,进而影响大范围群体合意的形成。此外,意志坚定、态度强烈的“中坚分子”会对“多数”意见产生影响,不利于群体合意的形成,甚至会使已有的合意发生局面反转并促成新的合意。

(三)“意见领袖”具有引导舆论的作用

意见领袖在各种传播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媒体平台尤其是引导舆论方面尤为重要。当意见领袖代表“少数”意见发声时,将影响一批人参与讨论和附和,“沉默”的局面开始被打破,持少数意见的人们开始发声,其人数越来越多最终甚至导致局面的反转。

(四)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挑战

与诺伊曼表达的大众传播观不同,时代改变了,今天的受众不再是被动被左右思想的个体,而是可以理性思考和反思的个体。受众在新媒体平台上既可以发布信息又可以接收、反馈信息。传统媒体的“把关”作用减弱,受众可以自行提出对某问题的反馈结果和意见并呈现在网络上。大众不断对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进行反思,“公众的议程设置”现象增多。

三、“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环境的特征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并传播信息,不需要第三方的参与,互联网的匿名特性更是给予了人们广阔自由的表达空间。然而,人们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真的是完全自由、毫无压力的吗?互联网的匿名性真的让人们放心敢于大胆的发表言论吗?实际上,“沉默的螺旋”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下并没有消失,只是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这里以李秀娟“绝笔信”事件进行详细分析。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仍发挥重要作用

新媒体时代公众表达意见更加自由,但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仍然起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虽然“公众的议程设置”功能不断增强,但缺乏大众传播媒介报道和重视的议题仍难以产生重大影响。

2019年8月4日,一个名叫李秀娟的徐州女教师在“徐州民生”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封“绝笔信”,被@新京报等新闻媒体转载报道后,该事件火速在新浪微博形成舆论热潮,媒体无疑起到了舆论加速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设置讨论议题的作用依然强大。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心理机制仍作用于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平台的言论场仍然存在对异己意见的孤立和排斥。李秀娟在“绝笔信”中控诉自己去给女儿看眼病却被丰县政府误以为上访而被拦截、拘留殴打等行径。当日下午,事件一经报道舆论场便“一边倒”地倾向于同情李秀娟,网友纷纷谴责李秀娟口中政府部门的暴虐行为,此时呼吁网友理性、客观判断的网友仅仅占一小部分且难以抵挡其他冲动网友的愤怒和谩骂。另一部分网友因为害怕自己呼吁理性被其他网友谩骂或者自身认为事件还不明朗而保持沉默,持观望态度。此时,同情李秀娟”这一种声音占据舆论的主导地位。

探其究竟,正是“沉默的螺旋”的心理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体现,只是表现方式由“害怕被孤立”转变为害怕被恶意谩骂、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但两者实质上都是惧怕与他人意见不同。

(三)新媒体平台的舆论“反转”现象

随着@丰县人民政府的通告以及相关政府人员的回应和澄清,事件开始变得复杂。此时,舆论场双方各执一词,但舆论开始产生反转。最初坚定支持李秀娟的网民出现“倒戈”,更多支持政府调查结果的呼声开始高涨。之前保持沉默和不敢发声的网民此时开始发表观点,参与到讨论中来,原本处于弱势的一方反过来占据了上风。这些态度反转的网友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再次印证。

该反转现象反映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体平台的演变机制。当非理性的观点占据上风时,理性的观点会逐渐被掩盖,形成螺旋发展的过程,呼声高的意见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这也印证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的发展和反转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时代的适用性分析

该理论是诺伊曼在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时代提出的,和当今新媒体时代不同,电视媒体对人们认知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由于电视媒体报道所具有的特性,媒介和公众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传统媒体时代,发言者和接受者是相互独立的,接受者受发言者控制并只能依靠发言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外界,因此媒介作为发言者在影响人们的思想认知和判断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而是双向和较为平等的。发言者和接受者的主体不再固定认为是媒体和公众,两者的身份可以发生互换,这都依赖于网络交往环境的形成。

(一)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

时代变化了,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心理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或者消失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发现在互联网上的公众发言会比现实中更加大胆,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对社会孤立的恐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消失了,这是因为互联网的“匿名性”使产生该恐惧的“土壤”缺失了。更确切的说,是建立在公众认为自己不会被现实性孤立的前提下产生的行为。正如约瑟夫·B·瓦尔特对于技术的看法,科学技术是基于人类的需求不断发展的,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证明社会孤立的恐惧本能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而消失。

(二)群体压力存在于在网络传播中

在群体中,少数意见者会产生心理压迫感,有一种寡不敌众的心理感受。群体活动也往往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该心理不仅在现实中常见,在以“匿名”为特征的网络世界中依然存在。

网络群体交流分为两种,一种是存在于物理世界的群体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交流,另一种是产生于网络的群体间的交流。存在于物理空间的群体借助网络进行交流,网络的“匿名”作用在该情况下被大大弱化,该情况下网络只是一个交流工具,而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仍受制于现实世界,身份并不一定是平等的。而产生于网络的群体,虽然每个成员的身份以ID形式呈现,但在一些固定的网络群体中(比如兴趣社群或QQ群聊等),群体成员会生成条约以便管理社群,群体意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生成。群体不成文的规范从针对现实中的个人转变为网络中的身份ID,一旦违背群体规范,轻则被冷落、批判,重则被“封杀”、“踢出群聊”。可见,群体压力在网络传播中同样会使成员产生孤立恐惧感。

(三)网络传播和媒体联动促成舆论

相比面对面联系的群体,网络中群体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发表的意见可以称为在公开场合表达的意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引导,意见最终可以发酵成为公众的意见——舆论。

在网络传播中,舆论主要来源于媒体报道和网民评论,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媒体设置公众讨论的议题,引发话题;另一方面,网民对事件进行评论形成意见群和舆论热潮,针对网民的集体质疑或其他情况,媒体进行调查、发掘使民意得以体现和回应。这个过程中,媒体起到了“放大”舆论的作用,将公开发表的意见变为公众意见,这说明“沉默的螺旋”假设在网络传播中依然适用。

五、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多元观点等因素使“沉默的螺旋”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但“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时代仍然适用,虽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心理机制、群体压力、从众心理等因素依然存在,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